• 我们看好中国(未开封)
  • 我们看好中国(未开封)
  • 我们看好中国(未开封)
  • 我们看好中国(未开封)
  • 我们看好中国(未开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看好中国(未开封)

8 1.9折 42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戎彬、谷棣 著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1

上书时间2022-07-17

三和顺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谢戎彬、谷棣 著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8
  • 版次 1
  • ISBN 9787507547207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200千字
【内容简介】

  西方政要智囊在误判了中国这么多年后,他们开始集体反思,重构对华认知。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世界为此震撼和佩服,于是研究“中共学”成为这些政要精英真正了解中国的必要学科。在多方探寻和研究之后,几十位世界政要精英共论中国,并且表达了一致的观点:他们“看好中国”,看好中国对未来世界的重要性。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到“看好中国”,转变的深层原因,可以用国际问题研究专家金灿荣教授的话“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来解释。
  《我们看好中国──世界政要精英共论中国》是继《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出版之后,华文出版社再度联手《环球时报》共同打造的一部年度大书。全书分为7部分:中国式贤能政治、深厚的中国文化、和平大外交、“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对接、创新驱动中国、世界需要中国。分别从真正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中国混合经济模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独特优势、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中国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述,让我们在看到世界跌宕起伏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崛起之来之不易,看到了中国道路成功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谢戎彬,《环球时报》副主编;主编谷棣,《环球时报》首席编辑。

【目录】
序言一  张维为:我一直看好中国

序言二  金灿荣: 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

第一章 中国式贤能政治

美国著名作家、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说:“要了解中国,就必须理解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政要和民众越来越认同这一观点。“中共学”成为国际学界了解和解读中国的热门“学科”。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能够真正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胜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没有,走向衰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国有今天,正是因为如此。

第二章 深厚的中国文化

高速发展获得的成就,虽然得到世界各国的钦佩,然而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传统文化一直很难被世界所理解。澳大利亚前总理认为: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中庸之道”作为先贤哲学,是不错的治世方略。它不偏不倚处理问题的思路,也许能帮助缔造亚太区域的共同安全、实现亚太区域的繁荣发展。

第三章 和平大外交

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崛起成为世纪之交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变革。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可持续性 ,国际上存在不少争论。回顾过去这几十年,正是和平发展让中国得以长期保持国内及周边稳定,进而使其能在推动国内改革、解决内部问题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第四章 “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对接

在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看来:“一带一路”在重新塑造未来世界。他在评价“一带一路”时说:“一带一路”强调“合作”与“协作”,中国不是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而是同时重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这是一种应对周围世界非常积极和开明的方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的长远经济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能维护整个地区的稳定。

第五章 创新驱动中国

创新会使中国制造业更强。但中国制造业不会“一夜之间”变强,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比如,日本花了30年,从 1950年到1980年,才在几个产品领域成为世界强者。这个过程对中国来说可能会快一些,因为中国有很大的国内市场。

第六章 世界需要中国

古老的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塑造了人类文明和文化 ;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知识的尊重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它对世界格局与稳定的重要性史无前例。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其领导力对国际社会努力克服经济衰退、信心不足和沮丧至关重要。

第七章   共享历史   共创未来

有关“美国世纪”或“中国世纪”的问题,“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美中两国必须合作。虽然也有冲突,但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比如气候变化问题,双方都无力独自应对,只能携手,这就是“非零和”关系的例子。因此,两国必须去思考如何与别国一起强大,而非只是如何比别国更加强大。如果美中合作,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否则结果必定相反。

跋——中国的发展不是说翻就翻的小船(《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

编后记:中国好上加好(《环球时报》首席记者谷棣)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