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科化时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张荫麟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专科化时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张荫麟

正版现货,首页空白处有印章,内页干净无字迹无写划,如介意有印章请勿拍。

50 九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潇潇 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w01

上书时间2023-09-26

亲湖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潇潇 编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1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84184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8页
  • 字数 231千字
【内容简介】

  《专科化时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张荫麟》以张荫麟在20世纪20一40年代主要的学术活动为线索,从张氏求学和任教的主要场所清华大学、他所参与的各类刊物及其著述进行考察,研究中国现代历史学科的建立及其规范的过程。

【作者简介】

  朱潇潇,现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现代大学教育》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缘起及概念界定

二、 研究状况

三、 研究路径与资料状况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制度转型下的个人范本: 张荫麟与清华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的交织

一、 “整理国故”影响下的国文教育改革

二、大师的引入: 梁启超与张荫麟的学术渊源

三、 清华历史系与分科意识之始

第二节 清华历史系: 学科化建设进行时

一、 归治于教育部与罗家伦的改革

二、蒋廷黻新政之一: 课程改革“中西兼通”

三、蒋廷黻新政之二: 新型学者及教师群体的建构

第三节 妥协与分歧: 专科规范化时代的个人史

一、 一波三折的入职与升迁

二、清华对教师的专业化需求与张荫麟的妥协

三、专业学会的建立: 自下而上的学科化呼应

第二章 学术专业刊物: 以张荫麟与20—40年代报刊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学缘、地缘关系主导下的学术起步

一、学缘建构: 张荫麟与《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的书报介绍

二、 《燕京学报》与张荫麟学术联系的地缘解读

第二节 从《学衡》到《大公报·文学副刊》

一、 “学衡余孽”还是《文学副刊》先锋?

二、《大公报·文学副刊》: 学术批评的公共空间

三、辩中求道: 张荫麟在《文学副刊》上的学术批评

第三节 学科聚合的形成: 边界的清晰化

一、 《世界思潮》: 与哲学家群体的对话

二、史学专科化的内部表征———社会经济方法影响下的史学研究会

三、 张荫麟与《大公报·史地周刊》

第四节 危难时代的跨学科思想

一、 其刊其人: 跨学科的萌芽

二、 张荫麟主编时期的编辑与撰文

三、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选择背后

第三章 史学学科化的内在之维(上): 科学之真,还是艺术之真?

第一节 理想史学之实现,须赖理想史料之养成

一、 科学疑古的理论化倾向

二、 张荫麟史料观的分析

三、 如何造就理想的史料

四、 默证之争: 新史学的逻辑学洗礼

第二节 循环论的循环?

一、 史观溯源

二、 五种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

第三节 科学、艺术的纲目之辨

一、 科学,成为历史学的上帝

二、 张荫麟: 直觉与价值共同作用下的史学艺术性

第四章 史学学科化的内在之维(下):“致用”的史学与通史写作

第一节 危机·通史·《中国史纲》

一、 危机的理论分析

二、 《中国史纲》编写肇始

第二节 对读: 理想通史的标准

一、 《中国史纲》与《国史大纲》

二、 《中国史纲》与《中国通史纲要》

三、 “夏商周”样本的三分法

第三节 通史编撰的哲学思考

一、 时间问题

二、 传统叙事与现代叙事

三、 真历史与编年史

结语 张荫麟: 走向乌托邦的征途

一、 一场有意为之的中西对话

二、 史学家张荫麟: 影像的叠合

三、 另一场讨论: 关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附录: 张荫麟报刊文章发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