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务运动史
  • 洋务运动史
  • 洋务运动史
  • 洋务运动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洋务运动史

96 八五品

仅1件

安徽蚌埠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东元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24

上书时间2024-08-12

春思秋雨旧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夏东元 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6-08
  • 版次 1
  • ISBN 9787561708477
  • 定价 1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07页
  • 字数 440千字
【内容简介】
《洋务运动史》的酝酿、发展、变化过程是曲折的,单提纲就五易其稿。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约我写一本《洋务运动》作为青年的读物。我那时正在写“李鸿章传”,因此书与我写“李传”可以结合,故答应了,约写8万字,于1963年冬交稿。这时正是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气氛中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开展之际,这种书的出版当然不会被提上日程(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我将该稿索回,该出版社要我修改寄去,我未应)。书虽未能出版,却启发了我写20万字洋务运动史的动机。我在该书交稿后即拟了一个分为10章的洋务运动史写作提纲。“文革”后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我议定写一本较大型的洋务运动史,于是在1963年提纲的基础上拟定了新的写作提纲,并按题积累资料。1981年应人民出版社之约,拟订共为28章连“导言”29个单元,打算写50-60万字的《洋务运动史》。
【作者简介】
夏东元,1921年生,江苏靖江人。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就读于上海诚明文学院,对国学造诣较深。1945年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在华中建设大学、山东大学(临沂)政治系学习。先后在山东滨海公学、曲阜师范、山东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教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历史趋势 

 一、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谈起 

 二、社会经济由制约于封建主义到制约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质的转变 

 三、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变革思潮 

 四、经济规律与变革思潮的汇流——学习西学 

第二章 适逢经济和思潮变革之会的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两害取轻”的抉择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三、坚船利炮的购求 

 四、推动洋务运动全面展开的“练军” 

第三章“借师助剿”及其对洋务运动兴起的作用 

 一、“借师助剿”的正义 

 二、“借师助剿”的历史溯源 

 三、上海势力促使清廷对“借师助剿”的默许 

 四、形势骤变和“借师助剿”公开化 

第四章近代军用工业之一——从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安庆内军械所 

 二、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的过渡一一上海、苏州洋炮局 

 三、“制器之器”的江南制造局创办 

 四、江南制造局的建制结构与产品 

 五、江南制造局的资本主义性与民族性 

第五章 近代军用工业之二——马尾船政局 

 一、建造轮船工厂的历史必然 

 二、在与内外阻力斗争中创业 

 三、建造轮船工厂及“衍于无穷”的追求 

 四、马尾船政局的生产和发展状况 

 五、突出人才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六、船政局发展中的矛盾 

第六章 近代军用工业之三——金陵、天津及各省机器局 

 一、金陵、天津及各省机器局的创办目的及其概况 

 二、金陵机器制造局 

 三、天津机器制造局 

 四、山东机器局 

 五、兰州机器制造局 

 六、近代军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 

第七章 洋务文化教育的开端 

 一、举办洋务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京师同文馆开馆和广方言馆的创办 

 三、京师同文馆招收正途官员学科学及其论争 

 四、各主要同文馆发展简况 

 五、求是堂艺局的创办及其发展 

第八章 洋务路线的改善及战略性转变 

 一、列强从加强经济侵略到新的武装入侵 

 二、由求强到求富的思想转变 

 三、由“制内”到御外侮的战略性转变和对海军海防建设的强调 

 四、洋务派集团的新构成 

第九章 由求强到求富的过渡——轮船招商局 

第十章 电线电报业的创办与发展 

第十一章 采煤工业的兴办和发展 

第十二章 金属矿的开采与冶炼 

第十三章 近代海军的筹建 

第十四章 海防与新式陆军 

第十五章 铁路的筹建 

第十六章 纺织工业 

第十七章 洋务教育的发展 

第十八章 洋务运动与各方面的关系——兼论有关洋务运动一些理论问题 

第十九章 洋务运动尾声 

附录:我和洋务运动史研究 

 一、洋务运动发展论 

 二、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三、选择洋务运动史作为突破点 

 四、从经济和人物入手 

 五、分歧何在 

 六、评价标准 

 七、观点的发展 

 八、洋务运动史研究的展望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