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润德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3
上书时间2011-04-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前 言 《晋阳文化研究》第一辑今天正式出版了,这是太原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继2003~2004年编辑出版的“晋阳文化研究”丛书之后,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这期文章包括探讨晋阳文化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古代经济、文物考古等方面,计12篇。 晋阳文化是以晋阳大地为载体,由中原华夏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融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为一体的地域文化。它既具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晋阳地域文化自身的特征性。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晋文化的主体和主流。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晋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人们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分工,新石器中晚期文化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逐渐显示出来。娄烦新石器遗址群代表的文化类型,受着晋南、河套地区文化的影响,是吕梁地区仰韶文化的延续。义井遗址的包含物及其发达的彩陶,有着强烈的地方风格和地域特征。它一改庙底沟文化的传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为其后东太堡、光社等文化时期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义井、东太堡、光社遗存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类型,正是晋阳文化形成的源头。 历经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正卿赵鞅(简子)重建晋阳城,并以晋阳为根据地,击败了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成为诸卿中的盟主(见《侯马盟书》)。他在执政时期,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在税亩、刑律、宗法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为赵氏立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为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儿子赵毋恤(襄子),凭借“固若金汤”的晋阳城,联合韩、魏灭掉智氏,促成“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后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全面改革,改变和调整了赵国的民族结构,冲淡了“华优夷劣”的旧观念,加速了戎狄部族的汉化过程,使赵国一跃成为与关中秦国抗衡的东方强国。简子、襄子和武灵王的改革思想,孕育和形成了初期晋阳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秦汉时期,北方匈奴强盛起来,不断南下扩张势力,对秦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晋阳城处于北部边防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称为“中原北门”、“北方重镇”。西汉初年,高祖为加强边塞防御,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在刘恒治代的十七年中,他体察民心,耳濡目染晋阳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多民族杂居、交往形成的智慧而豪爽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他治国安邦的思想基础。汉文帝刘恒继位后,采取了“约法省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在边陲防务上,采取了“坚边设侯,结和通使”的政策,出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种昌盛局面延续到景帝,史称“文景之治”。刘恒治代与“文景之治”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刘恒的治国安邦思想,为晋阳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魏晋和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所谓“五胡”涌人中原,形成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晋阳地区成了北方各民族逐鹿中原的广阔舞台。特别在北朝时期,高欢、高洋及以下诸帝,以晋阳是“霸业所在,王命是基”,大兴土木,营建晋阳城,其壮丽超过邺都。高洋尝登童子寺,遥望晋阳城,感慨万千,曰:“此是何等城!”“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晋阳城从北魏霸府、东魏下都到北齐别都,不仅成为这个时期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都会,而且也是西域文化融人华夏文化的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在太原地区发掘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武安王徐显秀墓和稍晚的隋代虞弘墓的壁画、浮雕等内容,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这个时期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晋阳文化的内涵,使其步人了成熟的阶段,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为特色的晋阳文化。 隋唐五代时期,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起兵,建立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自青年时代起,受到了晋阳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薰陶,吸取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精华,摒弃了“贵中华,贱夷狄”的世俗,提出了“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资治通鉴.唐纪》)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晋阳文化的思想内涵。在他在位时,出现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五代突厥沙陀部先后在晋阳起兵,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及北汉政权,以晋阳为国都或陪都。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确九个独立王朝在晋阳城建立了国都或陪都,除战国赵都和大唐北都之外,其他七个分别是由氐族、鲜卑族和鲜卑化汉人、突厥沙陀人建立的,时间跨度近1500年。晋阳城作为“九朝古都’,,此间多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碰撞、吸收,使晋阳多民族文化的特征更加鲜明。 宋辽金元至明清,晋阳地区是北方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后金)人王中原的战略要地。在宋、金、元、明、清更替的过程中,太原宋守将王果、金守将乌古伦德升、元守将扩廓帖木儿、明起义军守将陈永福等,都把坚守太原作为己任,传承着晋阳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内涵和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人文精神。明清源于太原地区的晋商崛起,开近代跨国贸易之先河,票号林立,辐射日本、朝鲜、俄罗斯和东南亚、中亚等广阔地区,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至今为海内外人士所赞誉。这个时期,晋阳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全面的传承和发展。 清末至近代,太原地区发生的义和团反洋教斗争、大中学堂学牛和工商界发起的争矿运动、同盟会山西分会发动的辛亥起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等,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中华民族的存亡、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时期,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太原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太原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播新的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太原文瀛湖畔,成了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交流思想、弘扬优秀文化的场所。近代以来太原地区的革命斗争和新文化的构成,为晋阳文化赋予了新时代的革命思想和科学的内涵,晋阳文化得到了质的升华。 几千年来,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阳文化由孕育、形成、发展、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充分反映了晋阳文化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底蕴,体现了晋阳地区人民粗犷、豪放、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晋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历史赐予并州儿女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先进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传承不衰的凝聚力、支撑力,是托起城市形象的力量所在。晋阳文化对于太原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率先发展,起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样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来,太原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了省城一批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倾心研究晋阳文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晋阳文化究究”丛书的出版,受到了省、市领导和省城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这期《晋阳文化研究》第一辑面世,为广大从事晋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计划以后连续整理出版第二辑、第三辑……。为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省城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到晋阳文化研究的行列中来,坚持文化创新,深入发掘晋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色,结出更多的优秀成果,为太原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我们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张颔先生题写了书名,张星亮先生刻制了篆书名章,山西古籍出版社热情支持出版发行,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