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家礼》在朝鲜传播中的“诸具”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朱子家礼》在朝鲜传播中的“诸具”疏

正版图书,内页干净,无笔记。

95.67 6.1折 158 全新

库存28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曜曜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99500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11597005

上书时间2024-12-22

墨泉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朱子家礼》源流考镜

第二节 《朱子家礼》朝鲜化溯程

第三节 《丛书》特色“诸具”解题

章 朝鲜特色化“诸具”形成始末

节 肇端:丘濬《家礼仪节》

第二节 枢机:金长生《丧礼备要》

第三节 成熟:李縡《四礼便览》

第四节 《家礼》所涉“诸具”汇总

第二章 朝鲜时代“通礼”所涉“诸具”疏证

节 通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通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三章 朝鲜时代“冠礼”所涉“诸具”疏证

节 冠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冠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四章 朝鲜时代“婚礼”所涉“诸具”疏证

节 婚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婚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五章 朝鲜时代“祭礼”所涉“诸具”疏证

节 祭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祭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结语

附录一 本书取用《韩国礼学丛书》表

附录二 中国、李氏朝鲜尺度表

附录三 朝鲜所涉《家礼》“诸具”汇总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節《朱子家禮》源流考鏡

一〈家禮〉一書真僞問題

《朱子家禮》又名《朱文公家禮》《文公家禮》《家禮》等。“據《四庫全書》的著録統計,朱子現存的著作共二十五種,六百餘卷,總字数在二千萬字左右”①,《家禮》比諸朱子旁論,篇幅最爲精微,然却是其接受人群最廣的禮學讀本,亦是最具争議的著述之一,其癥結主要集中在《家禮》真僞問題上。舉以言之,分述如下。

(一)《家禮》係他人“傌竄”説

楊復云:“《家禮》始成而失之,不及再加考訂。先生既没而書始出。”②《家禮》初成即爲僧童竊去,未得先生匡正,故而引致僞作之嫌。據楊士奇《跋文公家禮》及丘濬《文公家禮儀節》(以下簡稱《儀節》)所載,元末至正年間(1341-1370年),武林人應本(字中甫)作《家禮辨》③,首倡《家禮》非朱子手编,断其出於門人附會。迄至清初,疑古辨僞風潮漸盛,白田王懋竑重申應氏之説,作《朱子年譜考異》《家禮考》《家禮後考》《家禮考誤》,更於《家禮考》開首以“《家禮》非朱子之書也”④爲確論,出陳例證數十則,引古禮及諸説相辯難。

王氏的疑竇從内容角度考察,突出强調《家禮》與《儀禮》《司馬氏書儀》(以下簡稱《書儀》)等舊典及朱子晚時學術論断的不合之處,且《家禮》自身内容亦存在前後矛盾之處。從文獻記載角度考察,王氏關注點在於除李方子《紫陽年譜》載《家禮》成書於乾道六年(1170年)外,並没有其他關於《家禮》完成具體年月的確切表述;且除了《朱子文集》卷75載《家禮序》外,朱子的其他著述中從未提及《家禮》的編纂,基於此王氏將《家禮序》也視作僞竄之作。

王説厥後爲《四庫全書總目》采納,並於“家禮五巻附録一卷”條全盤承襲,云:“是書之不出朱子,可灼然無疑。”①由於《四庫總目》的官修權威性,經此裁斷,僞作説遂成定論。然近代沿用兹説者甚鮮,直至彭林《朱子作〈家禮〉説考辨》,他一反學界駁應詰王之風,試圖從“《家禮》内部考察,伸張王説,以期引起更深層之討論”②。其述論從《家禮》文本毫末處入手,呈列疑誤舉要十則,指出《家禮》虚擡宗法、喪服制度、儀節錯亂、昧於經義、前後不照、取捨失當等諸多錯謬③,從而讞決《家禮》之水準尚下於《書儀》,断不能歸於畮庵名下。

(二)《家禮》係朱子“草就而未定”説

應、王之説一出,時賢訟奪即興。然“僞作説”由於鮮有後人提出進一步佐證,故清後逐步式微。相反,自丘濬《儀節》及夏炘《述朱質疑·跋家禮》分别對照應、王二説,按次摘録並提出相應的糾辨,肯定《家禮》爲朱子所撰這一事實後,今人錢穆、高明、上山春平、陳来、束景南、吾妻重二諸學者亦拳拳於《家禮》成書真……




精彩内容

《朱子家禮》於元末明初東傳至朝鮮半島,在其本土化、庶民化的過程中,衍生出“諸具”這一獨特的文獻記載形式。朝鮮禮書中的“諸具”項與中國傳統禮學中的禮器名物有諸多相似之處,對“諸具”的研究本質上是對禮器名物的訓詁考證。本書以《家禮》通、冠、婚、祭禮中的名物及其在朝鮮王朝的播遷爲研究對象,以《韓國禮學叢書》中收録的120册155種禮書爲文獻基礎,一方面從微觀的語言訓詁視角,結合禮書圖録、文物照片,考證半島特色名物、新名物、俗替名物,勾勒出該名物的物質形態、意義類屬、名實關係;另一方面從宏觀的跨文化視角,辨别中朝兩國在《家禮》名物擇用上的異同,分析《家禮》名物在朝鮮化過程中衍變的動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