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
正版图书,内页干净,无笔记。
¥
19.36
5.0折
¥
39
全新
库存231件
作者熊武一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23325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7717661
上书时间2024-12-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熊式一编著的《天桥》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小说。它以江西南昌城外李家两代人建筑造福乡民的“天桥”为始终,通过李氏家族的兴衰,特别是主人公李大同非比寻常的从出生到32岁的曲折经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地的巨变。
目录
读《天桥》有感 梅斯菲尔德
大陆版序 陈子善
台湾版序 熊德輗
香港版序 熊式一
楔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一章 千算万算,不如老天一算。
第二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第三章 池中有水,水中有鱼,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第四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第五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六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第七章 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第八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九章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十章 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第十一章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十二章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擎易举,众志成城。
第十三章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第十四章 不自由,毋宁死!得自由,不识此!
第十五章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尾声 “上天桥,入地狱。”
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千算万算,不如老天一算。
人生五十而得子,决不是用一句“有子万事足”的成语便可以形容他无限快乐的。李明一生俭朴谨慎,可是这一次忽然得了这一桩意外的喜事,一下子忘其所以,奋不顾身,打定主意要请全村全族的人来吃他儿子的满月酒席了。生平节俭为本的人,忽然如此,其中另有一个缘故。二十几年前李明成婚,全族大大的吃了一顿喜酒;几年之后,李刚成婚时,老太爷卧病在床,由李明当家主事,却只请了族长和各房之长,来吃了酒以及没有吃着酒的人都恨透了他。李老太爷一生为人,也极其节俭。不过他不如他大儿子,他只知道对自己节俭,不知道对别人打算盘。李明成婚的时候,老太爷自己作主理事,请了全族吃喜酒,大家吃得落花流水。等到李明当家,替他弟弟请喜酒的时候,只有房族长来吃酒。他们吃了之后,大家除了摇头赞叹之外,没有别的话好讲,只对新郎说他大哥将来一定会发大财的。李刚一定是多喝了两杯水酒,不知怎么,居然说起醉话来了。他说他哥哥比老爷浪费得厉害!大家问他怎见得。他说他父亲当家,红烧肉虽然是一味荤菜,它里面总要放一点萝卜。今天他哥哥当家,红烧萝卜虽然是一味素菜,它里面居然也放一点肥肉骨头皮起来了!没有多久之后,他们的老太爷去世;大出丧的那天,吃酒的人,比李刚成婚的客人要多多了,不知不觉就坐满了一十八张八仙桌子。李明为了挽回面子起见,要把这种场合平素的主菜,红烧肉——加多少萝卜随主人之意——改为红烧鸡。红烧鸡之中,虽然万万不能加半块萝卜,却不妨加点笋。恰巧那时是盛夏,那里去找冬笋呢?好在春天过去不算太久,最后期的春笋,还可以想方法谋得到。那知这一味名贵的菜,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谈话资料,他们说,大家都知道:鸡有五德,但是在李家吃的鸡,至少还要多加一德:“年高有德”。乡下人全都敬老尊贤,那里敢去吃年高有德的东西?只好敬而远之,留得做李府传家之宝。
抬灵柩照例是八位年富力强的同族,尊称“八仙”。他们八个人卖了力气,不知出了多少汗,吃不着肉,心中未免怀了怨,要大家查一查这十八桌上的红烧鸡,一共有几个头,几个尾,几只脚,几个翼尖。结果发现十八桌中,一共只有一个头,一个尾,两只脚,两个翼尖。于是他们替这一次的酒起了一个好名儿,叫做“鸡飞十八桌”。
他们又说可惜李明把这许多笋糟蹋了:实在采得太早,所以太嫩了!再过几天,便可以留得做家具了。
李明费了许多心血,想出那么好的主意,请同族人吃了名贵的红烧鸡。他们得福不知感,反要怨口流传的骂他,把他气得半死。于是他打定了主意,以后再不招待他们了。不过这一次忽然天降大喜,添丁比发财还要难得,所以他才会忘其所以的要奋不顾身大宴全村了。
李明高兴得简直糊涂了。他太太更是高兴得不知所以;她私心最庆幸的,是从此以后,再用不着到各处去求神拜佛,更不必再吃什么种子金丹了。殊不知李明一听见她太太有孕之后,第二天就去找了好几个郎中来看她,要她吃各种保胎安胎的药。从第三天起,又要她先到附近的,后到更远的,各处庙宇道观中去谢神灵,许心愿:感谢菩萨使她受胎,默许菩萨生了男孩子再来还愿。时时刻刻要吃药,见天便要烧香许愿。
正当的药虽然苦,还不算难吃;最怕的是特效奇方,用种种不可思议的东西煮汤,有的还要加“人中黄”、“人中白”、“牛溲”,或是“马渤”做引子。这些怪东西,在别人或者可以假说吃了,把它倒在痰桶就算了;可是李明惜药如金,这些方子既然都是花了银子钱换来的,他非亲眼看见他太太全部吞进肚子里去不可!
像这样的闹下去,结果把他太太闹得真病了。这一下子可把李明吓坏了。他赶快把南昌县知县介绍的陈大夫请了来,又去了他八两银子!陈大夫开了药单子之外,还大大的教训了他一顿。陈大夫最后对他很严厉的说,以后千万不可以四处奔波拜神,更不可以乱吃什么仙方妙药,像她这样的年纪,又有这么肥,假如一动了胎气,就没有法子安得住了!假如流产之后,恐怕没有希望再受胎了。李明太太吃了陈大夫一服药之后,病是好了,神也不用再拜了,仙丹灵药再也不用吃了!那里知道她的罪仍没有受够,又换一套玩艺儿来了。从此之后,饮食行动,要受极严格的控制,不但不可以自己做点什么好吃的东西吃吃,就连洗澡穿脱衣服,也得让双福、鸿喜代劳。
临盆的日子不远了。李明早已定好了梅家渡的稳婆来收生。他为什么不要本村而要住在五六里之外的稳婆呢?因为三年前,李刚的太太要分娩,本村的稳婆病倒了不能来,不得已把梅家渡的稳婆找来。她一进门,先向李刚道一道喜,恭喜他今天生贵子,果然马上就生了大猷。她对人说,她有法术,能使女转男胎。李刚不理她,李明却很相信她;因为他早测过字,知道李刚会生女的,结果竟生了男的。李明的太太四十岁生第一胎,当然要找一位有经验有福气的太太来照应照应。本来用不着找,他弟妇是现成的,同住在一个大门之内,多么方便。可是李明不要她,说她不能算全福,因为她只有儿子,没有女儿;所以他还是到城里去请他岳母吴老太太来。吴老太太有儿有女,这才算是全福的人。虽然吴老太太的经验,要比李刚太太的更丰富,可是她的儿子,即是吴士可,今年已是四十开外。她女儿,就是李明的太太,也快四十。她小儿子若是活着的话,也有三十三岁,可惜没有养大。三十三年以来没有生过孩子,也没有奶过孩子的母亲,纵然福气好,到底不能和三年之内生了孩子的比。还有一层,李明要到城里接他岳母到乡间来住,真要大动干戈,劳民伤财;若是就近请他弟妇照应照应,谁也不必搬动,有事时打开耳门叫一声,李刚的太太就可以过来,可以一文钱也不用花。李明对于这一点也明白,他对于他的丈母娘,也和普通一般人对他们的丈母娘不相上下:避之则吉,远方发财!他心中仔仔细细的打了很久的算盘,算算请了他丈母娘下乡来住要破费多少冤枉钱;可是最后还是决定去请他丈母娘来。
把吴老太太当做一位普普通通避之则吉的丈母娘,未免委屈了这位后补道夫人!她过了世的丈夫是候补道台,她大儿子也是候补道台,假如她小儿子没有早死的话,也一定会捐一个候补道的头衔的!她官派十足,神气十足!她是标准贤妻,她万分的瞧不起她无用的丈夫!她是模范良母,她把儿女娇生惯养得一点事也不能做,比他们的父亲更要无用。她女婿不肯多出钱捐一个候补道台,只捐得了一个候补知县,她认为这是她毕生的大缺憾。
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年)三月十二那天下午,吴老太太坐了四人大轿,带了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到李家庄她女儿家里来了。由南昌城里到李家,虽然不过只是二十几里路,可是在这吴李两家的家族史上,倒是很重要的一页。轿子刚刚到了门口,李明早已吩咐老王赶快放鞭炮表示欢迎。
这一次李明买鞭炮的时候,大概是价钱特别的便宜,老王把它点燃了之后,往地上一扔,满以为乒乓霹拍之声不绝于耳。那知道他一扔下去,只听见小小的一串鞭炮落地的声音,以后就寂然听不见响了!这一下子,好像是地球也停止了旋转,日月也没有了光辉似的。大家呆呆的等着,不知如何是好。李明急得直揩汗,忙叫老王立刻把鞭炮拾起来重放。老王蹑手蹑脚的拾起来再放,点了半天,后来再听见断断续续的几声小鞭炮响,大家的兴致减低了许多。
李明并没有注意他买的鞭炮声音不响亮,他看见吴老太太把她的丫鬟翠珠,还有她家里当差的中孚也带了来,这才知道他当初心中做的预算全做得太小了,现在木已成舟,心痛也不好言语了。他忍气吞声的走上前去向他岳母请安。他的声音,也和那串断断续续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相仿佛,听了令人减低兴致。可是他太太一看见了母亲,兴奋到万分,马上搀了吴老太太到内室去谈心,抛下李明在中堂里仔仔细细察看他岳母带来的东西。
除了许多吴老太太自用的箱笼、被服、茶壶、烟袋、盆桶之外,李明看见还有许多婴儿用的穿的东西。他一方面暗中估计这些东西最低限度的价值,一方面却发现它们全是专为男性的婴儿预备的。他心中一乐,马上觉得他丈母娘也有他丈母娘的好处,忙叫双福和鸿喜赶快到厨房里去劈柴。通常老张在菜园里忙不过来,所以每逢烧水沏茶,总是两个丫鬟的事。李明的经济原则是铁一般不可改动:不沏茶时不必烧水;不烧水时不必生火;不生火时不必劈柴;耽误一点儿时间不要什么紧,住家过日子总要以省俭为主。
精彩内容
本书的开端,作者先要虔心沐手记一件善事。前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七月间,在江西省南昌城进贤门外二十几里,一条赣江的分支小河上,有几个工人,不顾烈日当头,汗流浃背,正在那儿尽心竭力的建造一座小桥。
作者虔心沐手,并不是要对这几个工人致敬。他们一来是被生活所迫,二来是因包工头儿打错了算盘,估价过低,用少了工人,所以只好咬紧牙根吃点苦,拼命的做下去。这位包工头儿,一生精明强干,平素不会看走了眼的,这一次怎么会答应八十两银子包下这项工程来呢?其中有个缘故,他这位老主顾,不肯多出钱,包工头儿怎敢得罪他?只好对工人明明白白的讲,修桥补路,人家是做善事,既然不肯多出钱,只好答应下来。
一方面不免要偷工减料,一方面还要弟兄们多出点力帮帮忙,这都是大家份内的事。
作者要虔心沐手致敬的,正是这位包工头儿和工人都不敢得罪的李明先生:他是一位由做慈善事业而起家的大慈善家,他天性慈善,做了半生
的慈善事业,所谓“善有善报”,现在成了这一方的富豪。附近几十里的田地,全是他的产业。全村的居民,没有几个不是他的佃户。他慷慨成性,乐施为怀,凡是上门乞讨的,他一定施舍残羹烂粥。他认为“好心必有好报”,谁吃了他的茶饭,不等到走出他的田地范围,一定会在他产业中留下些大小便做肥料的。
李大善人住在这小桥北六里的李家庄上。这村庄全村姓李,约有五百家住户,大都务农为业。李明虽然不是李家庄的族长,族长住的是土墙茅屋,那能比得上李明住的高楼大厦呢?不过这幢大厦,有他一个没出息的胞弟李刚占了一半;可惜李刚不事生产,他那一半房子破旧不堪。李明的房子,不用他自己半文钱,每年都由这些在各慈善团体包工的头儿义务修理,粉刷一新。所有的包工头儿,那个不怕李大善人;不消他开口,他的房子就有人自动替他修缮。他一家只有他夫妇两口儿,又用了六个底下人。有这六个底下人,十二只手做事,他这幢房子,自然是终年焕然夺目。
不懂事的人,还要说两夫妇住在乡间,用了六个底下人,未免太奢侈。李大善人虽然慷慨好施,生平却最恨奢侈,所以他纵然用了这许多底下人,实际上并不出半文工资。像他这样一位有名气有地位的大慈善家,用六个底下人实在不算多。他既然专做慈善事业,不免要和一时的权贵交往
,南昌县知事,无论是谁接任,总是他的好朋友,甚至还要和南昌府的知府应酬应酬。所以他少不了一位大爷,一位二爷,还要一个传达,一个厨子,一个园丁,另外又要两个老妈子照应上房,两个丫鬟做零星杂事的下手。可是李大善人有经天济世之才,齐家小术,算得什么?在他巧妙的安排之下,只要六个不支工资的底下人——其中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呢!——便担当下了九个人的工作。老王是一位远亲,颇读过不少的诗书;屡试不第,贫不聊生。起先找了蒙馆教书,学生总欺侮他,只好依靠李家,算是账房师爷,博一个吃住而已。李大善人要他住在门房里,兼做传达,带管收发。谁都知道李大善人轻财重义,生平不用外人管他的账目,就连他的妻子也不敢问他的财政,老王不过是挂一个账房师爷的名而已,吃了人家的饭,总得做点别的事以为报效;只要不叫他脱了长衫做粗事,便是兼上大爷和门房的差事,还不算太失老王的身分。厨子老张本来是有工资的,工资不多。但是李大善人见他空闲,知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便叫他把花园改为菜园,一年四季,在菜园里忙个不停,有时太忙,老王也要
来帮帮他。菜园里出产的蔬菜,一家那里吃得完呢?每逢三六九当集的日子,老张赶早就挑了菜去,到附近集子上去出卖;这样一来,李大善人付了老张的工资之外,每年还有很多钱富余。两个老妈子,高妈是随李太太陪嫁来的。她快六十岁,孤苦零丁,把每月的工资,交给李大善人存着;积少成多,好让她百年之后,有一套好寿衣,一副好棺木,一块好坟地。
文妈年纪轻,做做帮手,只落下吃住而已。她衷心感激李大善人,把她丈夫荐在南昌县县衙门当差,出息很好,岁时三节还要厚厚的孝敬李大善人,她那敢支工钱?双福和鸿喜是李大善人在她们十岁时收来养的,将来大了出嫁时,还可收回两笔教养费呢。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