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参政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

正版图书,内页干净,无笔记。

13.09 3.1折 42 九五品

库存52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玮,吴志菲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7477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7509190

上书时间2024-11-02

墨泉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目录
序    勇闯人物访问“特区”的前行者    李而亮
蒋正华    出入学界与红墙之间
    ◎“天下第一难”问题的权威专家
    ◎“才子”型学者的平步青云路
    ◎走在学术与政坛之间
    ◎重大工程背后的真知灼见与赤子情怀
    ◎无法忘怀的平民领导人
刘奇葆    在山崩地裂的“大考”面前
    ◎大灾难突然降临的第一时间
    ◎抗震救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废墟之上创造“重建”的奇迹
    ◎与共青团20 多年的不解之缘
    ◎新希望再一次升起在“希望工程”的策源地
    ◎誓将天府之国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不怕“投诉”的书记力倡“干实事、真爬坡”
周洪宇    当面给总理递材料的“周大炮”
    ◎法律“外行”力促“反分法”诞生
    ◎“十大议(提)案”之首主人公“周免费”
    ◎关注义务教育全免费的最后一步
    ◎改革高考录取名额之争
    ◎情牵“移民二代”就地高考
    ◎自网民中找线索的“周大炮”不爱“挂耳科眼科”
罗崇敏   追求政绩的“改革官员”
    ◎“接生婆”的教育情怀
    ◎学者官员倾情打造“三明治”政府
    ◎“改革官员”的“三严”
    ◎从“三生教育”到“普十三”试点
顾海良   用学者智慧求解教育方程
    ◎与总书记直面“大学生就业”困局
    ◎打特色牌以突破“千校一面”
    ◎会“玩”的教育家矢志“读懂武大”
    ◎抱着一摞读书笔记的“知青”报名高考
    ◎“丰收”二字写在事业和家庭的“封面”上
王利明    跋涉在为“民”鼓与呼的路上
    ◎亲历物权法的艰难诞生
    ◎最高讲坛上向最高决策者献言立法
    ◎助推中国民法典的问世
    ◎侵权责任法“呱呱坠地”的幕后
    ◎突破世界民法典体系 
    ◎一本油印的“小薄本”带入民法的殿堂 /
    ◎不同的角色同一个梦想  
    ◎跋涉在通向学术之巅的路上 
方志远    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力挺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
    ◎主倡身份性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
    ◎本色学者对“官本位”的另类解析
    ◎“私塾弟子”与自己不见面的思想导师 
孙大业    扎根植物细胞学领域的“拓荒牛”
    ◎矢志报国的科研勇士闯“地狱”
    ◎瓯越大地走出的细胞生物学家 
    ◎全国劳模的“自奋蹄”精神 
杨永良    见证并实践中国改革
    ◎“六朝元老”见证改革
    ◎两次“红色之旅”加足执政为民之油 
    ◎“小巷总理”爱子与老百姓心心相印 
    ◎情牵民生的人民公仆屐履荆楚
    ◎展望“东方芝加哥”的振兴长江梦
    ◎畅谈国是吐肺腑
    ◎力行“自身净”并让“身边清”
    ◎创造性的工作为“战略支点”保驾护航
徐光春    一个崛起的中原正成为现实
    ◎一个陌生的身影越来越被9700 万老百姓所熟悉
    ◎对新农村建设深深的情感牵挂
    ◎1500 万在外务工人员的生活成为“心头事”
    ◎每天的工作从“新闻”开始 
    ◎关注“小事情”的大胸怀
    ◎把文化的“原生矿”变为“活力水” 
    ◎在积极传承之中全力打造闪亮的文化品牌 
    ◎两位国家元首造访那块神奇土地的背后
    ◎中原儿女站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妙语连篇新解“五子登科”等“官念”
    ◎边为河南人“正名”边立言“以发展赢得尊重”
王伟光    从00001号学子到学术智囊 
    ◎理论泛土上成就学者型官员 
    ◎有“两个脑子”的“书虫”徒步“长征”
    ◎到“北大荒”接受炼狱般的锻炼
    ◎北京大学“00001 号学生”的哲学“黄浦一期”生活
    ◎做马克思主义的“秀才”
    ◎寻求科研强院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吴秀凤    同舟诤友的“七情六欲”
    ◎有中日血统的“武汉人” 
    ◎三尺柜台下走出的“三八”红旗手 
    ◎脚跨政协和人大 
    ◎不断发挥“台”字号优势  
仇小乐    “三心二意”的海归政要
    ◎动荡年代的“主旋律”定弦“学习”
    ◎有志者步入仕途的快车道
    ◎忐忑上任到职权到位的默契互动
    ◎领衔提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议案
    ◎政治同心工作放心生活关心
叶青    用鼠标参政议政
    ◎身份与角色“五级跳”的背后
    ◎24小时爆满的“公民意见箱”
    ◎“公车成本最低的厅官”破解3 个“1/3”
    ◎想着“中山装”的代表“但求无愧”
周宝生    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
    ◎小山村成就一方富土、净土与乐土 
    ◎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
    ◎泥腿子盘起了高科技 
◎走出了“一阔就变”的怪圈
◎走上了一条长盛不衰的可持续之路
吴仁宝    “天下第一村”忘本的农民\
    ◎看到有人穷就心疼的村官也曾放过“卫星”
    ◎“忘本”的农民有过一次难言的大起落
    ◎跻身江苏省政协常委仍留恋村支书一职 
    ◎“能正能副”的“废物利用” 
    ◎高举“共同富裕”大旗 
黄楚平    一座城市的变与不变
    ◎跳起来摘桃子
    ◎走出漂亮的一着棋
    ◎活力和魅力的背后
夏菊花    菊傲群芳夏若春
    ◎“代表亚军”见证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姓氏的一字之差背后饱含童年的无尽辛酸
    ◎心底难以释怀的学习情结与无法割舍的亲情 
    ◎陈毅副总理看后连呼“绝了”
    ◎一枝独秀的“红花”在非常岁月被诬蔑为“黑花”
    ◎极富戏剧性的姻缘
    ◎一生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最看重的荣光
跋   春天的约会

内容摘要
叶青  用鼠标参政议政
  一天,身为副局长的A开着车,后面坐着科长、处长,一路连跑带颠地到某地出差。到了某政府大楼门口,后坐的科长、处长走下车,前来接待的地方领导以为这里必然有局长了,于是热情地握手相迎,一路迎进办公室。等A停好车,想要进楼时,却被门卫拦下来,同样“热情”地邀他:“司机同志,来传达室喝杯茶吧。”A也不在意,顺着人家的好意去传达室喝茶。
  这位被门卫热情“邀请”喝茶的A。他有着多重身份:官员、人大代表、民主党派人士、学者以及老师等。这位被门卫“热情”邀请喝茶的A,就是中国著名的官员博客博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有人说,他的文字、他的话一直代表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一位学者的良知、一位民主党派人士的真知、一位政府官员的高瞻远瞩、一位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
  
  身份与角色“五级跳”的背后
  上世纪70年代末,被中断了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叶青曾于1978年、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其中1978年因为“只考上大专(南平师专)而放弃”。至今,叶青对当年那种紧张的高考气氛还有很深的印象。“当时,高考并不是惟一的途径。当时的高考生可谓是凤毛麟角,所谓‘天之骄子’。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现在不同了,大学生规模很快接近两千万,考大学易,考名牌大学难,就业成问题。”
  叶青记得当年在高考之前报志愿,“文科几乎清一色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在全国招生量最少,然后是各综合大学、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政治教育系,当作家成为每个文科生之理想,殊不知在大学是培养不出大作家的,然后是军校,当军官,我的分数过分数线不多,报了几个财经学院,最后被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录取,我收到通知书的信封上居然还是此前的校名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叶青感慨,30多年前最好的专业现在成为最冷的专业,相反现在学经济成为一种潮流。
  叶青坦陈自己没有天份,全靠后天努力。“我求学有个‘一二三’,即硕士考1年、大学考两年、博士考3年。1978年考上南平师专没去,第二年考上大学,是全班上本科线的倒数第一。班上10个同学上本科,都比我上的大学好。”他说,自己曾有作家梦,在大学一、二年级想当作家,三年级才开始攻专业。
  1983年6月,叶青大学毕业,学士论文导师是位民建成员。“1986年,我的硕士论文导师还是他。他在国民党政府税务部门干过,‘文革’期间自然受过冲击。导师孜孜不倦地做学问,那时没有电脑,成堆的卡片字迹工整,让我感动。”
  1986年10月,叶青留校已更名的中南财经大学(后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88年,民建成员的导师和一位民进的老教授几乎同时给叶青各一张表格,推荐他加入他们所在的民主党派。经认真思考,叶青选择了民进,因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而后,“六四”风波的爆发,民主党派停止发展。直至1991年1月,叶青正式加入民进。这一年,他29岁。“入会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转变。那时,我是中南财大的老师。如果不加入民进,我可能会一直做一名老师,不会太关注社会上的事情。”
  从此,叶青的经济学研究与参政议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说,一个研究成果,可以从课堂、论文、讲座、会议、专著一直利用到信息、提案、议案、建议,何乐而不为?
  叶青强调说:“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会’,再简称‘民进’。由于台湾有一个‘中国民主进步党’,简称是‘民进党’,再简称也是‘民进’,所以,容易被人搞混。我无数次解释过两个‘民进’的区别,但是,仍然还是有不少人把我说成是‘湖北省民进党副主席’。在大陆的8个民主党派中(民革、民盟、民进、民建、农工、九三、致公、台盟),这个误解是最深的。”
  2000年,叶青当选为民进湖北省委副主委,分管参政议政工作。“刚入会的同志,往往把专业研究和参政议政看成是两回事,是两张皮。因此,新会员参政议政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缺乏参政议政的热情。我的体会是,参政议政与专业研究应该实现无缝隙对接,只要是人类社会需要的学科,也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社会制度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即使是医学家,也能对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提出最直接的感受和观点。因此,专业研究的成果可以多重地使用,包括参证议政,如讲课、论著、会议交流、信息、提案、建议、议案等。反过来,参证议政又可以促进专业研究的深化和提供新的命题。”他要求新会员在进行专业研究时应多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成果能不能用于参政议政?
  叶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学经济的,很多问题就转化为参政议政的形式。在他看来,一个提案、议案或信息的作用,超过10篇学术论文。
  2002年3月,叶青出任中南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开始由一名老师转变为学校中层干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步为他后来出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积累了管理经验。一年零两个月之后,叶青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此间,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至此,叶青完成了老师到学者、民主党派人士、人大代表以及官员的五级跳。对于这几种身份,叶青说:“官员和人大代表包括民主党派都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让我以学者的身份更好地发挥。我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转换,而不论如何转换最终就是我要‘说’,且要不断地说。”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有更多的机会作调查,深入百姓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发现问题,提出切实的议案提案和建议;身为学者,他潜心作研究,针对问题,研究出现实可行的方案,这又提高了议案建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作为学者型官员,叶青自豪地说:“正因为自己的特殊角色,才会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议案。我觉得应该把专业研究和参政议政有机地结合起来,参政议政是专业研究的合乎理性的延伸,专业研究的成果一定要得到多元的、多重的应用,我的很多学术观点都变成了建议,变成一种制度变迁的来源。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这是我做人大代表最大的资源优势。”
  
  24小时爆满的“公民意见箱”
  自2006年3月4日起,叶青在人民网以“代表叶青的博客”为名发表博客,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借此吸收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叶青说:“网民们的许多留言给我很大启发,开阔了我的思路,丰富了我的思考,为我准备新的议案提供了线索,征集了各方意见。”
  “博客”,即英文blog(Weblog的简称)的音译,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络交流方式。作为“网络日记”的博客,渐渐成为参会代表、委员与网民交流的“新宠”。
  “这个博客实际上是24小时全天候的‘公民意见箱’。每天我开机的第一件事,是看‘信箱’有什么新东西。很多选民需要向我反映事情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不像过去给我打电话或者到我的办公室,找人很麻烦。”在叶青每一篇博客的背后,是不少网友的建言,有提意见的,有让其帮助反映问题的。有两件事令叶青难忘:一是邮箱“爆”了。由于博客上留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接收的邮件过多,账户被冻结,已经无法打开,“现在使用QQ信箱,管理员特意给我升级为5G容量”。二是会议邀请多了。近年来,一些财政经济研讨会纷纷邀请叶青参会,会议举办方希望他能够把会议的成果转化为代表建议。叶青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带上会的议案,有可能凝聚了几十位教授的研究成果。
  如今,公众之所以对代表委员开博青睐有加,看中的就是它的开放性、平民性、平等性和亲和力。叶青开博目的都是为了征集到更多的民意,在“两会”上传达更真实的民声。他用这种特别的沟通方式与公众打成一片,畅通更多的民主渠道,沟通民意、反映民声、传达民情,使更多的民意能进入决策,让更好的决策惠及民生。也正由于其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受到了网民的热捧。
  近年来,代表委员博客的出现,使庄严神圣的“两会”与百姓的距离更近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他们将议案、提案、建议、参加“两会”的感受、热门话题等通过博客,在第一时间告诉网友,效果很好。然而,好多代表委员开博只是限于全国“两会”会议召开前后的一两个月。而记者注意到,叶青开设的博客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实现了“常态化”。他期待更多的代表委员博客不仅仅是“两会”博客,不只是架起一座通向“两会”的临时桥梁,更希望他们的博客常写常新,成为代表委员了解社会、观察民情的窗口,成为普通民众话语权崭新的释放渠道,成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实现手段,成为惠及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代表委员开设博客,能提高议案提案质量和扩大议案提案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为社会公众关注国事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叶青不但会用博客这个信息时代里的沟通工具、更会用“胸怀”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通过自己的博客向网友征求“金点子”。他曾在博客上,发出“中心城市如何当大哥?”、“大学毕业生怎么创业?”、“消费券怎么发?”等很多话题,征集到一些好的点子。
  在叶青的博客上,可以看到他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见地,也可以看到许多网友真挚的留言和建议。叶青说,博客是他与网友交流的平台,他会尽可能地给所有发邮件的人答复不让他们担心。很多人因此而更加愿意给叶青留言、写信,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博客直接找到了叶青的办公室,和他面对面的交流。据叶青说,以前没开博客的时候,每年进行调研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现在,他的一半议案都来自于网友的建议资料,所以他的博客也成了他进行社会调研的窗口。
  叶青的博客曾获“中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之一。获奖理由为:“是最勤奋的人大代表博客。文章既有简单的行程日志,有日常生活、工作感悟,也有参政议政方面的思考。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一个人大代表的所忧、所思。作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作者还善用数据和资料说明问题。很多文章能丰富网友知识、开阔眼界,也体现一个人大代表对社会问题理智而执着的思考。”
  叶青很珍惜这种“民评”的、纯粹的荣誉。在获悉自己得奖的消息后,叶青说:“作为政府官员兼学者、全国人大代表,应该坦诚面对社会大众,所以我以实名开博客。博客是一个平台,与大家面对面地交流,分析一些社会焦点、难点、热点问题,为社会进步做一点事。不过通过博客,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我自己。”
  作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数字特别敏感,在他的博客中,常常看到用数字作例证。叶青还对博客的回应作过统计,80%赞成他的观点,但也有20%是反对的。叶青还是把这些反对的贴子都留在了网上,“那是一面镜子,这些不同意见对我的观点也确实起到过修正作用”。
  博客畅通了公众与代表、委员之间乃至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让民意通过博客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开放性、平民性、平等性的互动,即“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又拉近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公众的距离。然而,许多尚在为温饱而发愁的老百姓,或许连电脑键盘都没摸过,而他们又恰恰是最需要我们的代表、委员关注、关心的。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沟通方式或许是握着代表、委员们的手,亲亲热热地拉拉家常,聊聊收成年景,说说柴米油盐。叶青清楚,有了轻便灵巧的键盘鼠标,也不能忘了走街串巷的平底鞋。
  每年3月,叶青到达北京后行程颇为紧凑:到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调研,赴新浪网、网易与网友交流互动……忙得不亦乐乎。他的“两会”博客更新得也非常及时,几乎每天都能在博客上读到叶青对会议讨论的各种看法。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叶青除了积极参加湖北省人大组织省直单位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农村问题、教育问题等进行深度调研外,他个人也利用双休日到宜昌、黄石、黄冈等地调研乡镇经济、县域经济、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问题。他认为,这种定向专题调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公车成本最低的厅官”破解3个“1/3”
  叶青的博客几乎每天都更新,“两会”期间内容更丰富,有时达四五千字。他说,自己几乎每晚11点开始写作,已经成了习惯。他说,博客改变了他的生活,“我发现我写博客有点上瘾,一天不写一点东西就不舒服。犹如我的车瘾”。
  叶青自言对车的喜爱非同寻常。小时候,他就曾经用3个轴承做成一辆三轮车,沿着山坡自动下滑,还有刹车。初中时,他开始学会骑自行车——他记得,有一次在从县城到乡镇的沙土路上翻车,摔得好苦。“上大学最羡慕当地同学有自行车,有时一借就围着武汉市跑一个下午。大学毕业后听说一位同学上班后,单位配一部自行车,非常羡慕。研究生毕业后留校,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买一辆167元的武汉产‘永光’牌自行车。2000年底,开始学开车。现在对我来说,在武汉一天没有车则难受——送小孩上学、同学聚会、开会、迎来送往都要车,出差、放假等出远门也少不了车。我最北到过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