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内页干净,无笔记。
¥ 51.94 5.3折 ¥ 98 九五品
库存139件
作者王现林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73457
出版时间2023-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3778647
上书时间2024-10-30
王现林
(1978—),河南潢川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现任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贫困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C刊)10篇,提交省级决咨报告2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提出问题
第二节理论观点述评
第三节范式框架及方法
第二章均衡范式框架方法的局限…第一节均衡范式框架方法的特征·第二节均衡范式框架方法的问题·
第三节均衡范式中经验实证的系统有偏性第四节均衡范式框架方法的实质
第三章 收入分配逆向转移问题的理论重构第一节转型期经济学的混战
第二节收入分配非均衡对均衡论的挑战·第三节 收入分配逆向移动机理的研究架构
第四章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经济基础第一节收人分配的要素、基础及原则第二节 收人分配形式的纵深演进第三节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制度强制
第五章收人分配逆向转移的微观机制
第一节非对等性分权
第二节非均等性分利
第三节非效率性分化
第四节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机理
第六章收人分配逆向转移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效率优先驱动收入分配逆向转移机制
第二节异质主体收入分配的逆向转移
第三节 地区差距中的收入分配逆向转移
第四节城乡差距中的收入分配逆向转移
第七章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治理框架
第一节逆偏向再分配的三个维度
第二节逆偏向再分配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逆偏向再分配的制度保障
第四节逆偏向再分配制度框架构图
第八章 收人分配逆向转移的治理实践:以住宅为例
第一节 住宅问题的时代性
第二节 住宅问题中的逆向转移机制
第三节 破解住宅问题的实践探索
第九章收入分配逆向转移机理的治理体系
第一节治理的起点、路径与导向
第二节治理的基础、机制与政策
第三节治理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治理体系的动态优化机能
第十章结语及展望…
第一节结语
第二节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导论
不同社会皆有其独特的发展史,不同时代亦有其特定的主题、难题。新时代、新探索、新方位,人们需要从守护旧制中解脱出来,以创新理论推动实践创新。“新冠疫情影响在短期,而长期影响不大”,出此轻言的实质是将疫情视为自然和偶发的孤立现象,这是均衡经济学教条式的一厢情愿。与“涓滴效应”渐趋枯竭相对应①,人类社会在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制度与道路上走得很远,劫贫济富的内在性,很难倚靠经济数据向大多数人揭露出真相②。能够且愿意选择逆偏向的再分配制度体制机制及政策,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并将“解决相对贫困”纳入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唯有中国制度与战略所能及。这既是理论研究的全新课题,更是新时代创新实践所要探究的难题。
第一节提出问题
社会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各行为主体之间组合的方式与结构。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成功与否,依赖于资本与市场对政府干预的挣脱。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由化浪潮逼迫西方各国政府放松资本管制,放任市场,限制政府。这种基于不对等的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不断拉大各种层面的差距,造成失衡酝酿并引发危机。③这种态势考验着富人的人性、知识界的良知和人类整体及长期的理性与耐心。
一、涌现主体差异化的时代背景
当今的时代背景有两点值得高度关切:一是生产力层面的普遍相对过剩;二是由这种生产力驱使之下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层面的后工业化超级垄断。
(一)工业化普遍相对过剩时代:个体理性造成整体长期非效率
我们是选择以市场竞争体制机制驱动社会发展,还是依据社会发展内在要求而选择不同的竞争方式;我们是选择基于理性人的自发性,还是通过社会理性进行自觉调整。这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选择,而是由社会实践客观决定下的某种特殊设计或安排。
资本主义发展史展现出如此过程:从短缺条件下的小生产扩张至过剩和大生产,对海外殖民、抢夺市场,源于其工业化对过剩产品难题的摆脱。随着生产与分配失衡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剧,大量生产、过度刺激、大量浪费之下的增长和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张,以及资源环境的利用超出了人类整体和既有制度的承载能力。微观主体逐利的效率性与社会生产、分配及可持续发展形成愈益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的交互作用,将资本、技术、人力等各类要素置于愈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这一过程依据科技与信息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和解除管制带来的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与生产创新联动的机制和节奏,是资本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但这些新发明仅仅作为少数人所掌控的私产,并不意味着该创新可以保全完整产业体系,也不能充分惠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生产技术进步,并不总是带来生产进步与社会发展。①因为,有限的现实需求对大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实现形成严格的硬约束,全球一体化并不只限于技术和利益的传播,而且其破坏力也同样被扩散。②作为构成生产力关键因素的技术,并不直接等同于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或根本制度。作为新技术发展的重要代表,大数据相关技术本身同样无法对结……
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这一“给定条件”,以新时代背景条件下的创新实践为指针,在对流行的均衡理论范式框架方法的审视前提下,进行范式框架方法的重构。通过对异质主体的非均等性分权、非对等性分利及非效率性分化的微观机制进行非均衡分析,在对契约政府及其分权制衡分利的政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异质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自然人,厂商、市场、政府等差异性主体纳入逆向转移机制的整体性框架中来,研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相应的地区、城乡差距的形成机制,构建旨在推动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和理论实践辩证统一的研究体系。在应对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累积效应问题上,提出在公有经济基础和党政制度保障前提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途径在于,基于社会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高度之下的逆偏向的政策与体制的选择,持续为解决分配差距、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旨在系统性和制度性、长期可持续性的解决思路方法及政策机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