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内页干净,无笔记。
¥ 28.44 5.7折 ¥ 49.8 九五品
库存96件
作者冷湖 著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ISBN9787549295678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17663759
上书时间2024-10-23
冷湖,财经作者、畅销书作家,从事出版传媒、培训工作多年,对人文社科类图书市场有独到的见解,相信文字带给人们向上的力量。曾出版畅销书《说服力: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变态人格心理学》等。
序 言 1
第一章 当代烦恼图鉴:别让焦虑控制自己
1.贴标签恐惧症:你不需要被别人定义 002
2.当Emo成为流行病,先给思想“杀杀毒” 008
3.给认知解封:“后疫情时代”还有机会吗 013
4.躺平还是卷赢,人生其实是开放式结局 019
5.人工智能危机:打败你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 024
6.短视频时代,更需要慢思考和系统学习 028
第二章 普通人成为逆袭高手,必会的成长思维
1.黄金圈思维让你成为“人间清醒” 036
2.世界顶级学习方法,你知道多少 043
3.杜绝“二极管”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变通 048
4.以动制静:成长思维让人生不设限 054
5.T型思维:把中年危机留给老板 060
6.结果导向让你进入“开挂”模式 066
第三章 你可以恐惧社交,但不能恐惧社会规则
1.高情商不过是会阅读“社交说明书” 072
2.朋友圈法则:越精简越突出优质感 077
3.讨好型人格,讨好的只是你自己 081
4.陪伴规则:关系越长久越要算得失 087
5.合作规则:要敢于面对冲突 092
第四章 成功者正确打开方式:锤炼底层思考能力
1.破解舒适区魔咒:变量思维PK定量思维 100
2.提升效率最好的方法,绝不是靠“挤时间” 106
3.为什么你不在华尔街,因为缺少“个人品牌力” 111
4.失败源于盲区:经验主义如何套路了你 117
5.风口不是靠吹,是靠成长势能来推 122
6.人设定律:让成功来得更潇洒 128
第五章 适者生存,创新思维帮你通过优胜劣汰
1.创新路径:从培养好奇心到产生怀疑心 134
2.内卷时代,借别人试错寻找新视角 140
3.半破半立:传统不一定非要颠覆不可 145
4.用“分期付款”给创新上保险 150
5.“双碳”创新启示录:目标倒逼法 155
第六章 可怕的“自律陷阱”,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1.这不是毒鸡汤:越自律才越自由 162
2.“懒癌”晚期,先把佛系心送走 168
3.凌晨遛狗:看这些狠人的时间管理 173
4.趁你还年轻,惩罚就是最好的奖励 178
5.效率觉醒:打通意志力的任督二脉 183
第七章 用逆向思维,破解金钱规律密码
1.贫穷思维解套:亏本是因为动机不对 190
2.想要财富自由,先要打造“财富产房” 196
3.打工人的扎心真理: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201
4.富人在想什么?把蛋糕做大 206
5.KPI在哪里,财富的上限就在哪里 212
第八章 摆正心态指针,开启积极人生
1.每天扮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218
2.对自己忠诚是好心态的基本盘 225
3.拓展心态宽度:越谨慎越会一无所有 230
4.想要做成一件事时,就要先学会忍受孤独 235
5.这世上哪有什么完美,你要做的是接受自己 241
当代烦恼图鉴:别让焦虑控制自己
1.贴标签恐惧症:你不需要被别人定义
网络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热门话题:“如果你30岁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管理层,你的人生就没有前途了。”这个话题在网上解析的角度有很多,但大体可以知道它反映了两个层面的问题:贴标签和贩卖焦虑。
标签是什么?从商业领域阐述就是“用来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的关键词”。如果把这个词套用在人的身上,就是对一个人的关键词定义。例如,学生时代会被贴上乖巧、聪明、优等生等标签,参加工作后会被贴上实习生、社畜、打工人、月光族、成功人士等标签。“标签”往往会贯穿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且我们的大脑也在持续吸纳着这些意见,最终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走向。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定要给别人贴上某种标签呢?这些所谓的标签为什么会影响我们呢?
我们给商品贴标签,是为了帮助顾客快速产生消费决策,有着一定的营销价值。同理,人如果被贴上标签,那么在社交、舆论等领域也能帮助人们快速地做出判断。然而,站在被贴标签者的角度看,这种行为明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臆断。
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如果你30岁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管理层,你的人生就没有前途了。
先不用分析结论是否正确,单单是“前途”这个词就很难定义。年薪100万还是控股30%,抑或是拥有1000万粉丝?又或者说30岁不结婚一定会孤独终老吗?35岁没房没车,一辈子注定是loser(失败者)吗?诸如此类问题,到底谁有定义这个标准的权力呢?
其实,贴标签对一些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信息筛选,而是纯粹的刻板印象,这种行为就是心理学上的“动机性推理”。
“动机性推理”指的是如果事先产生了某种强烈动机,那么在推理的过程中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推导,类似于“先射箭后画靶”。
你身边很可能存在这种热衷于“动机性推理”的人,看到你工作两年没有升职,于是马上以过来人的口吻给你上思想教育课:“看你能力也不差,两年了还没升职,那肯定是人际关系没处理好啊……”你听了以后一脸懞:“不是啊,我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处得挺好,工作之外也经常聊天聚会……”然而对方马上来了精神:“没事找你聊天就是想搜集你的八卦信息好背后整你啊,同事聚会不过是为了让面子上过得去……”
当一个人试图对你进行“动机性推理”的时候,其实就从侧面证明了另一个事实:对方对你已经有了“预设立场”。
“预设立场”是根据自身的好恶预先设定的对待人或事的态度或者观点。给你贴上“低情商”标签的那个人,大概率对你之前的某次交往产生了负面印象。并不是你犯了错误,可能只是你少夸了对方一句话甚至是在言语上没有给对方让路,于是便会对你产生主观臆断。
或许有人会说,远离这种人不就好了吗?可是,如果这种人代表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呢?由此,也就涉及了另一个问题:焦虑。
贴标签的尽头不是刻板印象,而是由此带给我们的焦虑感。
当你被贴上“低情商”的标签后,需要在意的不是这个标签本身,而是别人对这个标签的解读和反馈:朋友会因为你“情商低”不愿意带你一起玩,领导会因为你“情商低”不敢把重要的客户推给你……你的生活和工作都将会被这个负面标签影响甚至颠覆。
想要拥有不被定义的人生,不是要去改变给你贴标签的人,而是要改变被贴标签的心态。不要被他人的看法左右,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转换为逆向的思维模式,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应对被别人标签化。
逆向思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求异、求变的思维,它是对我们见怪不怪、已成定论的事物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反其道行之让我们从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方法,从而获得认知上的提升、视野上的开阔、心态上的转变以及人生的逆转。
现在再回到开篇的问题:如果你30岁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管理层,你的人生就没有前途了。
遇到这个焦虑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避免采用正向思维去分析,即:30岁没有进入管理层代表职位低、薪资低、评价低,继而人生没有前途。
面对被贴标签时,如果采用正向思维等于默认了对方主观臆断提出的前提和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的话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逆向思维:人生没有前途的征兆是30岁没有进入管理层?
把前提和结论互换后就要进行反推,看看是否能找到其中的漏洞。方法也很简单,你把社会上或者身边公认的成功人士找出来,看看他们的经历是否能验证这个逻辑,相信你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A做带货主播,30岁了也没混进管理层,但是一场直播下来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的收益;B和老婆开了夫妻店,30岁了也没当上“××总”,可是月净利润20万,而老婆还是B的“直属唯一上级”;C毕业后一直没找到正儿八经的工作,但是是绘画高手,30岁了还是单干,可是一张画出手就价值不菲……
通过逆向推导,你会发现以“进入管理层”作为评判的标准完全不具有普适性,因为它忽视了不同职业的差异性。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我不是自由职业者也不是大师,我就是职场的打工人,30岁没混进管理层,这条结论总该适合我了吧?如果你这么仓促就下了定论,说明你还没有弄懂逆向思维的核心。它是让你反向思考,不被看似“正向推导”的结论所束缚,所以它的切入点也并非只有一个。接下来,我们可以把反向推导的重点从“成为管理层”转变为“30岁”:
宗庆后42岁创业建立娃哈哈食品厂,任正非43岁成立华为。广义上讲,他们的人生还是聚焦在了职场,可他们人生的前半段不仅算不上成功甚至可以说过得十分“狼狈”。任正非被骗了200万又遭南油集团除名,妻子弃他而去,身后还有老人、孩子、兄弟姐妹要养活;宗庆后常年从事体力劳动,骑着三轮去卖冰棍。
如果以30岁作为标准来评判他们,这明显是不正确的。无论是“成为管理层”还是“30岁”,都是完全未经过实践检验的、不具有普遍性甚至是逻辑性的结论,它根本不能定义你的人生。
逆向思维不是盲目地反对所有结论,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质疑。当你找到了其中存在的漏洞时,它就发挥了反驳的作用;而如果你确实发现该结论无懈可击,那逆向思维也能起到检验论证的作用。
其实,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人生会在何时起飞,大部分是由我们自己的认知和心态来决定的,一小部分是由时代、环境甚至是运气决定的,但绝不会是由别人的评价来决定的。当你的30岁在别人眼中被定义为“碌碌无为”时,你可能正在灯下埋头写着一份创业计划,当你被别人轻易地定义为“低情商”时,你却保持着微笑没有反驳对方……我们的世界就是生活在看得见的“表象”和看不见的“内在”这两个维度中,对于你来说,把握内在才是决定表象的关键,而不要用别人定义的表象去左右你的内在。最后切记:无论焦虑从哪里来,它都要经过你的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只要在这个环节对信息去伪存真,就没有什么烦恼能困扰你。
2.当Emo成为流行病,先给思想“杀杀毒”
如今在互联网上,你总能看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娱乐圈吃个瓜把自己整“Emo”了,考完试以后“Emo”了,和朋友聊天“Emo”了,甚至追个剧都能“Emo”了,以至于和别人打招呼都忘不了来上一句:今天,你Emo了吗?
“Emo”全称是“Emotional Hardcore”,原指的是一种情绪化的摇滚风格,而互联网泛用的“Emo”是指人们生活中压抑和消沉的情绪,用其他词汇替换就是“我不开心了”“我郁闷了”等等。实际上,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早在前几年就在互联网上成为一种“流行病”了,比如2018年的“丧”文化、2019年的“自闭”、2020年的网抑云,等等。
为什么“Emo”成为一个在年轻人群体中高频流传的单词呢?一方面,当代年轻人确实承受着一些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让很多抑郁症的案例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活跃的年轻人自然就成了传播的主力军,演化出了一部分“伪抑郁症患者”。当然,这里所说的“伪抑郁症患者”其实只是轻微的“抑郁”,比如对工作的焦虑、对生活的悲观等。
从本质上看,上述两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承受压力后人们对自己心情的描述和一种自我标签。
在经济下行时期,职场的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让很多年轻人承受的压力变大,几千块的收入,去掉房租、水电费和人情往来的开销之后,真正用于自由支配的额度少之又少。无法实现财富自由,就会很容易走向低落的、消极的情绪状态。更重要的是,网络上有那么一批人,喜欢热衷于把自己归类为抑郁症患者,加上网络媒体的发酵和传播,就让抑郁症成了一个被过度使用、被集体泛化的概念。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还处于成长阶段,感情经历简单,未经过磨砺,经济基础也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算是能力非凡、经济条件优渥的人,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很多人对坏情绪没有摆正心态,不仅采取了错误的归因方式,甚至还主动强化了坏情绪对我们的实际影响,这其实和我们大脑的一种心理机制有关——思维反刍。
思维反刍也叫“反刍式思维”,指人们过于沉溺在消极的思想和情绪状态中,反过来强化负面思想和情绪,导致悲伤、沮丧、焦虑等负面感觉持续强烈,严重者会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对他人的攻击。
反刍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名词,诸如牛、羊等动物拥有好几个胃室,平时会把食物储存在胃室中,有空的时候就让食物从胃倒流到嘴巴里反复咀嚼,如此循环往复。从这个运行机制看,如果积极地利用它,是能够帮助我们复盘发生过的事情,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但是,如果把复盘的对象换成了负面情绪,而反刍机制开启后又很难停下来,同时还会占据大脑的记忆空间,分散我们对积极事物的注意力,最终就会让我们沉浸在负面情绪的循环里无力自拔。
反刍式思维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机制中,即便你没有过童年创伤、家庭阴影以及人生磨难,你也会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随时随地陷入情绪的低谷。这就是“Emo”能够广泛地在年轻人的群体中流传的根基,因为它不需要特别的前置条件,只要你的大脑能够正常工作,就会受到这种机制的影响。
分析到这里,可能有人立即找到了答案:既然反刍思维能让我持续地“Emo”,那我关掉这个机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越是想抑制反刍思维,就越可能会强化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感知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反刍思维开启后,我们要先去寻找事件背后的意义,然后通过改变呼吸、运动、转换视角、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有效缓解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要巧妙转换,我们就能和反刍思维“化敌为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淡化它的消极影响。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童年的经历写满了贫困和虐待,这使她内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她也经常为此感到困扰和不安。她变得特别关注自己的情绪,每当遭遇负面情绪时,她都会及时转移注意力,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获得的成绩上,将负面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温弗瑞的负面情绪转移就是一种逆向思维:既然我躲不开情绪感知,那就不妨多感知积极的情绪,转移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问学生:怎样才能除掉农田里的杂草?有的学生回答“用手拔除”,有的回答“用镰刀割掉”,还有的说“用火烧掉”。听了学生们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说:“要想去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在地上种上庄稼。”同理,想要消灭我们思维和情绪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用有意义的事情来替代,而不是费尽心力地去抑制它,避免让反刍思维反复咀嚼负面情绪。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在出现“杂草”后“种庄稼”呢?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是写日记、呼吸放松训练、运动以及听音乐等。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就是改善人际关系,参加健康向上的社交活动。
如今很多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封闭自我,对社交和恋爱都产生强烈的排斥感,虽然这是一种个人选择,本无可厚非,但盲目抵制健康的社交和恋爱也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与其宅在家中听着“网抑云”、发着“Emo”的表情包,不如打开门,接触更广阔的天地,通过运动和交流去感受人间烟火,那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没空感受“Emo”的存在了。
美国分析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写道:“我们越能正视自己内心的冲突,我们就越能收获内心的自由。”其实任何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都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成为“思维反刍”的制造者,也可以成为“思维反刍”的引导者。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正向的事物上时,我们的大脑就自动完成了一次高效的病毒清理,而它所剿杀的对象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杂草”。
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在于达到顶峰的辉煌,而在于逆境中展现的坚韧毅力与突破困境的能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成功的关键在于灵活应变和持续成长。面对挑战,唯有在逆境中敢于打破常规、突破自我的人,才能真正拥抱变化,成为复杂时代的明白人。本书汇集了43种灵活思维与法则,旨在帮助你打破固化思维,勇敢走出舒适区,正视以往认知中的盲点。通过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
找到新的突破口,使思维变得更加简单而灵活。这些思维方法在个人学习、工作和投资等方面,将为你带来深远的启示,助你打破认知局限,开启全新视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