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8.43
3.2折
¥
26
全新
仅1件
作者无 著作 徐潜 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15159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元
货号1200861722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初唐四大家
三、颜真卿与颜体
四、宋四家书法
五、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内容摘要
徐潜主编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介绍了中国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精彩内容
王羲之守丧期满,慎重考虑后入庾亮幕府为征西参军。庾翼、殷浩、王胡之等皆在军中供职。幕府内一时俊才如林,南楼理咏,甚得任乐。王羲之凭过人的建树,不久就升为首席幕僚长史。王羲之入幕不久,咸康二年(336年)二月,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请假料理丧葬事务。其间,他和妻子去广陵看望了郗鉴。郗鉴和他谈及庾亮与王导不和一事,从稳定大局出发,希望羲之设法从中加以疏导,减少二人的敌意。临回武昌前,王导劝王羲之回建康任职,拟上表推荐他为侍中,王羲之再次谢绝,只身返回武昌幕府。
东晋立国江南,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当为首要任务。时值北方后赵君主石勒去世,庾亮认为时机成熟,“有开复中原之谋”,并作了大范围的调兵遣将。但朝廷内意见不统一。后赵石虎派兵攻破了庾亮布防线上的邾城、江夏,又进攻石城,致使北伐计划受挫。庾亮忧愤成疾,于成帝咸康六年(340年)去世。此前数月王导、郗鉴已相继辞世。庾亮临终前,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庾亮死后,王羲之的堂弟王允之升任江州刺史。咸康八年(342年)二月,庾亮的弟弟庾怿欲毒死王允之,事败自杀。王允之慑于庾氏权势,自己要求解除江州刺史一职。同年五六月间,羲之接任江州刺史,并加宁远将军武职。咸康八年六月,成帝司马衍死去,其同母弟琅讶王司马岳即位,此即康帝。同年十二月,皇后的父亲褚裒苦求朝廷要求外任,朝廷就任命他为江州刺史。王羲之被解任,回到建康的家里,过了一段隐居生活。其间,朝廷的公卿大臣认为他颇有才干,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做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穆帝永和二年(346年),郗鉴的老部下蔡谟当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与王羲之同在庾亮幕府中的殷浩被起用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们均希望王羲之出山。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殷浩给王羲之写信劝他出来做官,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不久,殷浩因父亲去世,请假回家办理丧事。
永和四年(348年)秋天,殷浩服丧期满,恢复原职,并奉诏参与朝政。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将军职务。护军将军为专职武将,护军营有营兵,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等官吏。羲之到任不久,即发现兵营中痼疾丛生:营兵员额不足,军中装备如铠甲、兵器、箭支、船只破旧,马匹皆瘦弱不堪,兵卒老弱病残充斥军队。而且每任刺史离职,都要带走一些兵卒和武器,带走的粮食和布匹更是不计其数。两晋沿袭曹魏制度,齐民在编户之外设立兵户,世代相袭,身份永不变更,被称为“兵家子”。兵户户籍不属郡县而属营部,称为“士籍”或“兵籍”。兵户身份低下,生活困苦,入营后依旧,因此死亡和叛逃者很多。而一人死亡或者叛逃,需一家补兵;一家死亡或者叛逃,亲戚旁支补兵,积弊很深。对此,王羲之在仔细观察后,发布《临护护军教》:“今所在要在於公役均平。其羌太史忠谨在公者,履行诸营,家至人苦,畅吾乃心。其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参详其宜。”王羲之下令要求军营里要公役均平,委派忠于职守、正直公平的太史到各营监督视察,对于所遇到的困难,可以畅所欲言,对军营中老弱多病的、不能温饱的或者无法养家的,都要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安置。这体现了王羲之爱兵如子的治军思想。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领兵攻蜀获胜,势力大增,引起朝廷不安。司马昱、殷浩与他不和。王羲之从大局出发,致书殷浩,晓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之理。又画了一幅廉(颇)蔺(相如)交欢图送给殷浩,殷浩未听从王羲之劝告。王羲之同时上书朝廷,苦求出守扬州治下的宣城郡,未被应允。
永和七年(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丧母,需要回家服丧,于是朝廷诏令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会稽郡和吴郡、吴兴郡合称三吴,是扬州很为富庶的地方,而且治下景色优美,古迹众多。琅?王氏中,王舒、王允之(未到任而亡)、王恬都曾为会稽内史。该职俸禄优厚,羲之因有将军称号,为四品官,与无将军称号的州刺史平级。王羲之携全家赴任。
王羲之抱着为民分忧的愿望,很想有一番作为。因此,接过郡务后,即将全郡的户口、赋役、山川、风习、物产、气候、人文等方面了然于胸,并且很快开始处理其职责内的政务。亲理郡务中,他发现花费时间很多的并非传统的听讼、劝农、兴教化、举人才等事务,而是应付上自尚书省、下至扬州刺史府下发的公文令符。他知道,一切杂务由郡守交给县令,县令再委之胥吏,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如田赋军米,层层扣,一加上监官的明取暗盗,民间交上百石米粮,到了扬州,只能剩下四五十石,不足之数,仍要由郡县补齐。为此,羲之慎选胥吏,尽量均平赋役,但收效甚微。
王羲之虽为地方官吏,但对朝廷大事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北伐等关系国运和百姓宿愿的大事,他都坦率直言,陈述百姓的疾苦和朝廷存在的危机,希望朝廷听取他的建议。他对几次北伐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自己对时局的判断能力。永和九年,已是羲之到任的第三年。此前,永和五年、六年,会稽郡遭受旱灾,永和八年又旱,直至永和九年春天。时值青黄不接,饥荒蔓延,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还必须上缴军粮。面对这一严重灾难,王羲之心急如焚。他断然决定先打开城南几座大粮仓赈济灾民,后向朝廷报批手续,受到百姓的拥护。当时就有人提出:那粮食是税粮,擅自分税粮轻则罢官,重则杀头。王羲之解释说,粮食是老百姓上缴的,如果老百姓都饿死了,逃荒了,那又有谁来交粮纳税呢?情况紧急,救命如救火,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对于朝廷繁重的赋役,羲之每每上疏荐言,为民请命。他通过观察、调查和思索,看到了种种弊端,如仓督监偷盗官米、官府公文过多等,认为官府的命令和政策要实用易行,对贪腐的官吏要实行严刑,杀一做百,才能清明政治。对因为处置不当,引起百姓流亡、户口日减等弊病,他也提出了一些切实的意见。
会稽山川灵秀,有很多名人雅士居住在这里。谢安没有做官时也曾在此居住,当时那些以文章闻名天下的如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才子都和王羲之成为了好朋友。王羲之与江左大族――善书的谢氏诸人如谢尚、谢安、谢万等均有较深友谊,交往频繁。
永和十年(354年),前任会稽内史王述服母丧期满。时值殷浩被废为庶人,王述代替殷浩出任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王述与羲之一直不和。王述名利心重,权势欲强。他在家为母服丧期间,王羲之接任他的职务。王述一直盼望羲之来看望他,王羲之一直没有去。况且王述此人做官不做事,习惯坐在那里夸夸其谈,为官又十分贪鄙。王羲之看不惯他的为官作风。王述升迁后,开始了他的报复措施,主要是刁难王羲之。王述上任后巡视全郡,偏偏不去王羲之任职的会稽。更让王羲之难以忍受的是,王述对王羲之的行政工作严格督察、吹毛求疵。他还密令下属指责王羲之行政不法,实际上是故意刁难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采取了令世人吃惊的做法――在父母墓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王羲之率所有儿孙来到父母墓前宣读不仕誓文。王羲之辞官,在琅砑王氏家族中没有先例,在朝廷也引起不小震动。一时有名望的老前辈、相知的士子,都纷纷劝慰他,但羲之心志坚决。以后有人提起他再出山之事,朝廷以他的誓言为借口,不再同意他做官了。王羲之有效告别了官宦生涯。
总之,王羲之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一反东晋时期崇尚玄谈、不务实效的风气,他勤政爱民、厉行改革,甚至多次恳请朝廷减轻赋税,体现了一位正直官员博大宽广的胸怀。他为任职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地方官。P9-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