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屯垦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黑龙江屯垦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113.13 6.0折 188 全新

仅1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战继发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977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88元

货号1201656280

上书时间2024-10-23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战继发,男,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目录
第一章 先秦至隋朝时期的黑龙江农业开发
第一节 先秦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农事活动
一 黑龙江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气候
二 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与原始农业萌芽
三 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与早期农业
四 肃慎先民的文化遗存与农事活动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农业活动
一 屯垦与北部地区的开发
二 沃沮人的文化遗存与农业活动
三 夫余人的文化遗存与农业活动
第三节 魏晋至隋朝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农业开发
一 屯田与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状况
二 实边垦殖与民族大迁徙
三 鲜卑人的农业活动与开发
第二章 唐朝时期黑龙江的农业垦殖
第一节 渤海的建国与农业发展
一 靺鞨国的建立
二 唐朝册封与忽汗州的建立
三 渤海国的垦殖与开发
第二节 渤海国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营与管理
一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与犁耕技术的进步
二 水田的出现与垦殖区域的扩大
三 农业开发对经济文化繁荣的促进
第三节 黑水都督府的设置与早期垦殖
一 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二 黑水靺鞨部的社会经济
三 黑水靺鞨部的早期垦殖
第四节 室韦都督府的设置与农业生产活动
一 室韦都督府的设置
二 室韦诸部的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活动
第三章 辽金时期黑龙江屯垦的发展
第一节 辽朝在黑龙江地区的行政设置与垦殖的拓展
一 辽朝在黑龙江地区的行政设置
二 辽朝女真部族制的农业经营
三 女真、室韦诸部的分布与垦殖
四 东丹国及渤海移民的垦殖
第二节 金朝黑龙江地区屯垦分布及经营方式
一 金朝在黑龙江地区的行政设置
二 屯垦区域的拓展
三 移民实“内地”与牛具税地经营
第三节 农业开发对经济文化繁荣的促进
一 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二 水陆交通发达和边疆城镇经济的兴盛
三 多元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 元朝时期的黑龙江屯垦
第一节 蒙古汗国时期黑龙江的屯田
一 蒙古汗国统一黑龙江地区
二 东真国的农业垦殖
三 辽阳行省的设置
第二节 元朝黑龙江地区屯垦经营与管理
一 屯垦管理
二 女直水达达路、肇州等地的屯田管理
三 黑龙江下游一带的屯田
四 站赤的兴建与屯垦规模区域的演变
第三节 元朝黑龙江地区屯垦开发的影响
一 屯垦开发与政治、军事的关系
二 屯垦开发与经济社会的进步
三 屯垦开发政策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第五章 明朝时期黑龙江的戍边与屯垦
第一节 明朝的屯田与边地垦种
一 明朝屯田政策沿革
二 军屯的勃兴与突出作用
三 九边屯田及其成效
第二节 辽东与黑龙江地区的屯田
一 辽东军屯制度下的耕垦活动
二 辽东屯田的作用与影响
三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与边地垦种
第三节 后金时期的黑龙江屯垦
一 建州女真的农业状况
二 “八旗份地”与“计丁授田”
三“拖克索”农庄与民地的开垦
四 农垦发展在后金崛起中的作用
第六章 清朝前期的黑龙江屯垦
第一节 清朝前期屯垦政策的变迁
一 黑龙江地区土地概况
二 清朝前期的屯田制度
三 辽东招民屯垦与封禁政策的实行
第二节 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相继设立与屯垦戍边
一 从宁古塔将军到黑龙江将军的设立
二 宁古塔将军与黑龙江将军辖下的屯垦戍边
三 土著各部居民的屯垦及影响
第三节 京旗回屯与黑龙江的发展
一 京旗回屯计划的制订
二 京旗回屯的实施
三 京旗回屯的结果与影响
第七章 清朝后期黑龙江的屯垦戍边
第一节 边疆危机与清政府的垦荒实边政策
一 边疆危机与中东铁路的修建
二 从弛禁放垦到移民实边
三 移民垦荒实边的双重效应
第二节 清末黑龙江“新政”与屯垦高潮
一 黑龙江地区的新政举措
二 垦务总局的设立与垦荒章程
三 全面放垦与边疆的巩固发展
第三节 “闯关东”与移民屯垦
一 “闯关东”潮与黑龙江建省
二 “闯关东”对屯垦的影响
三 流人的屯垦与黑龙江区域认同形成
第八章 民国前期的黑龙江屯垦实边
第一节 民国初期土地的放垦与边疆经济的发展
一 屯垦政策与实边战略
二 垦殖公司的兴办与运行
三 屯垦的成效
第二节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屯垦的发展与边疆经济的繁荣
一 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垦
二 垦殖公司的增设及在黑龙江农业开发中的作用
三 农业商品经济的繁荣
第三节 东北军的兴安屯垦与东北边防
一 兴安屯垦政策的制定与固边设想
二 兴安屯垦政策的实施
三兴安屯垦的成效及影响
第九章 民国后期(沦陷时期)的黑龙江屯垦
第一节 日本在沦陷区实施的农业掠夺政策
一 土地产权结构的畸形演变
二 对农产品的强制劫掠
第二节 日本的移民侵略与掠夺式开垦
一 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制定及初步实施
二 日本移民开拓团的入侵
三 日本移民侵略对黑龙江屯垦的影响
第三节 本地民众、朝鲜移民及东北抗日联军的屯垦开发
一 本地民众的屯垦
二 朝鲜移民屯垦与黑龙江水田的开发
三 东北抗日联军的屯垦生产与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大事记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卷以中央王朝为主线,叙述了黑龙江地区由古代到1945年的屯垦历史。在王朝更迭的大背景下梳理黑龙江屯垦的源流、发展及特点。全卷以时间为线分为先秦至隋朝、唐朝、辽金、元朝、明朝、清朝前期、清朝后期、民国前期和民国后期(沦陷时期)九章。从章节的结构就可看出本卷既具有“近厚远薄”的史料不均衡性,也具有时而边疆时而中心的政策多样性。这些特点正是黑龙江屯垦从无到有、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实相。

精彩内容
黑龙江的屯垦之路王伟光由我提议,并在黑龙江省委特别是王宪魁同志的重视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密切配合,60余人的研究团队合力攻坚,500余万字的《黑龙江屯垦史》即将问世。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地方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的重大成果,可喜可贺。它既是中国乃至世界悠久屯垦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黑龙江省璀璨历史文化的光彩一页;既反映了黑龙江地区古代屯垦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黑龙江人近代、现代与当代探索创造的屯垦开发奇迹,更揭示了黑龙江垦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黑龙江特点的屯垦之路。——数千年历史沿革是黑龙江屯垦珍贵的文明积淀。黑龙江屯垦史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农业垦殖发展史。《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挖掘了黑龙江地区从古代至近现代的屯垦史:从公元前的先秦时代至公元926年渤海政权结束,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由弱到强、屯垦政策逐渐形成,开启了黑龙江地区屯垦的萌芽期;从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到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京,是黑龙江地区屯垦的初始高峰期;从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到1644年清军入关,是黑龙江地区的军垦特色期;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清朝覆灭,是黑龙江地区屯垦的近代转型期;从1912年民国成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黑龙江地区的屯垦扩张期。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在黑龙江屯垦的历史表明:黑龙江地区不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拥有最富集农业资源、最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而且历代中央政府对发展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乃至农业重视程度是不断增强的。现代中国的屯垦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几千年来不断淘汰筛选的结果,后人既应理解、继承,又要发展、创新。这是《黑龙江屯垦史》作者挖掘梳理黑龙江历史文化特别是研究追溯黑龙江农业发展历史所取得的一大重要成就。——党的正确领导是黑龙江屯垦取得成功的政治保障。黑龙江屯垦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农业的决策史。《黑龙江屯垦史》第二、三、四卷,展示了1946~2000年黑龙江地区的屯垦历史。虽然近现代黑龙江屯垦只有短短数十年的时间,且经历了解放战争、政权更迭、公私合营、自然灾害、“”十年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事业仍然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1947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首批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创建了中国个国营农场和机械农场(即今天的宁安农场和赵光农场),拉开了黑龙江屯垦开发建设的大幕;19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并先后派遣13.3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黑龙江屯垦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1960年代,党中央动员50万知识青年投身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为黑龙江屯垦注入了青春活力;1970年代,党中央批准黑龙江垦区利用外资大批引进和购置了世界优选农机装备,为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80年代,党中央要求黑龙江垦区“办好家庭农场”,实现了农场体制改革的一次历史性飞跃;1990年代,党中央又批准黑龙江垦区启动国家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重大项目,并正式组建北大荒农垦集团,标志着垦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到2000年,黑龙江垦区创造了堪称中国与世界屯垦的诸多奇迹:投入力量优选(超百万人口)、开垦面积最广(约3000万亩耕地)、实现单产优选(亩均近600斤)、上交商品粮最多(累计2000亿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屯垦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屯垦戍边的制度创新者和奇迹创造者。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它举全国之力,调动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世界第三大黑土地带上开拓了属于中国人的北疆屯垦之路,使黑龙江垦区一跃成为世界性粮食综合产出的靠前者、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国家屯垦之路的开拓者,创造了超过以往几千年屯垦开发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生产力,揭示了党中央屯垦战略决策的高瞻远瞩、国家农业治理能力的显著增强。《黑龙江屯垦史》是值得我们深刻认识、倍加珍惜的一笔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是黑龙江屯垦发展繁荣的行动指南。黑龙江屯垦史又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的实践史。黑龙江垦区创业以来的70多年,北大荒人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开始了少有的伟大创业实践,黑龙江地区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目前的伟大奇迹。归根结底,这得益于黑龙江屯垦坚持以同志“两论”起家,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引领,正确处理了黑龙江垦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是正确处理“大和小”的矛盾。1984年起步、1985年初全面铺开的黑龙江垦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了1个农垦总局、100多个国营农场和20多万个家庭农场的矛盾,既保持了大农垦“船大好冲浪”的优势,也调动了小农场“船小好调头”的积极性;既防止了大农垦一统就死的体制弊端,也避免了小农场一放就乱的沉疴痼疾,全面理顺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成为世界屯垦目前成功处理“大和小”矛盾的创举。二是正确处理“内和外”的矛盾。步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农垦立足于打造“三个垦区”,以“本体垦区”3600万亩耕地为发展依托,以辐射“影子垦区”数千万亩和开发“域外垦区”数百万亩为两翼,助推黑龙江垦区利用域内、域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靠前两个市场,打破“内向思维”、“封闭发展”的体制局限,开启“以内促外”、“以外补内”的发展新路,使一个垦区释放三个垦区的能量。三是正确处理“单和多”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跳出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不断向多种经营延伸,已由单一粮食种植基地提升为既是粮食基地,又是畜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和贸易基地,实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华丽转身。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值得各行各业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改革是黑龙江屯垦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黑龙江屯垦史又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改革史。它既揭示了黑龙江地区从古到今先后实行“军垦制”到“农垦制”,“农垦制”到“军垦制”,再由“军垦制”到“农垦制”的重大改革过程;也反映了从先秦至隋朝时期的黑龙江地区农业开发、唐朝时期的农业垦殖,到辽金时期的屯垦发展、元朝时期屯垦,再到明朝时期的戍边屯垦与屯垦戍边、民国时期屯垦实边的循序渐进发展规律。既全面展示了当代黑龙江垦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国营农场、机械化农场、中外合资农场的历史演变过程;也真实记录了黑龙江垦区首开大农场套小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先河,激活农业生产力的伟大历史变革实践。既客观描述了黑龙江垦区推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试验,实施以“四到户、两自理”(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生活费、生产费自理)为标志的农垦改革的历史作用;也展示了黑龙江垦区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改革实践。黑龙江地区屯垦的所有改革探索都充分证明,不断深化改革是开拓前进的不竭动力。无论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还是辽金元明清代与近现代,黑龙江地区在屯垦开发中都实施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改革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尤其是1970年代末期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堪称好戏连台,体制机制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成为助推黑龙江垦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展示的黑龙江垦区乃至中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践行的重要法宝。——机械化、现代化是黑龙江屯垦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屯垦史还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史。它展示了黑龙江地区处于农耕社会的长期性,195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之所以低下,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及时跟上城市工业化、农村机械化和全域现代化的大潮流。而自1947年至2000年黑龙江屯垦实现了“弯道超车”——跨入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的优选行列,根本原因也在于黑龙江垦区的机械化、现代化率先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之路的先行者。1947年我国个国营农场——通北机械农场组建,开启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先河;1954年12月,国家批准由苏联援建的友谊农场进口大批优选农业机械装备,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对外开放窗口和示范应用基地;1970年代起,黑龙江垦区又大规模利用外资,进口发达国家优选的农业机械,到2000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时。黑龙江垦区的机械化对粮食高产化起到了主力军作用,主要表现在垦区粮食总产上台阶的速度上:由10亿斤增加到50亿斤用了40年,由50亿斤到100亿斤用了15年,而由100亿斤到200亿斤仅用了10年。这既说明黑龙江垦区机械化贯穿了现代化的全过程,也说明黑龙江垦区粮食高产化归根结底得益于实施了以大功率机械化为载体的精准农业。黑龙江地区屯垦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启示我们:以复转官兵开拓现代农垦事业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又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追赶者,到2000年代,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寒地低温大面积优质高产的世界奇迹。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展示的值得珍视和必须坚持的屯垦发展方向。——“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屯垦永葆活力的精神动力。黑龙江屯垦史还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精神动力史。“北大荒精神”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闯关东精神”。自1650年代至1940年代,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千百万民众为谋生计而大规模移民东北,“闯关东精神”堪称这段人类历史上罕见、中国优选移民开发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感天动地的精神财富,“闯关东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早已沉淀于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之中,凝聚为黑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北大荒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来自“南泥湾精神”。1940年代南泥湾的开发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来源。“北大荒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延续,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北大荒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直接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一代代黑龙江垦区人用汗水与生命铸造的“北大荒精神”,不仅成为鼓舞和激励黑龙江垦区人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支柱,也是黑龙江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困难、奋力闯出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的不竭精神动力。在此意义上说,“北大荒精神”就是贯穿于黑龙江屯垦史这部长篇史诗全过程的主旋律。这是黑龙江屯垦史体现出需要我们牢记的主要旋律——坚持弘扬“北大荒精神”,不断释放发展的正能量!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黑龙江屯垦史》告诉我们,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之路归根结底代表了中国特色屯垦的成功之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屯垦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不错,更加坚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黑龙江屯垦之路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发展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黑龙江屯垦史》前言四卷本的《黑龙江屯垦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合作共建的重大研究项目的核心成果。在正文之前,对全书的基本概念、内容脉络、研究价值等,先做交代和说明。一  相关说明首先要说明的是黑龙江屯垦史研究项目的来源。黑龙江屯垦史研究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合作的重大社科研究项目,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承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单位协作。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负责主项目四卷本的黑龙江屯垦史和屯垦文献史料汇编、口述史等子项目,专题研究子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负责。《黑龙江屯垦史》的编撰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主,并吸纳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及黑河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副院长李培林指导下,在黑龙江省委原书记王宪魁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及编委会成员、各卷主编共同商定了责任分工、写作规范、写作进度,并对政治导向、学术质量及版权保护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以确保项目研究科学有序地进行。黑龙江屯垦史项目是省部合作的重大项目,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地方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合作的大项目,结项等级为很好,已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四卷本《黑龙江屯垦史》是该项目的核心成果。其次要说明的是“黑龙江”的概念,即要对“黑龙江屯垦”之“黑龙江”做些说明,界定本书中“黑龙江”这一概念。这里所说的“黑龙江”是一个特定的、具有时空性的历史概念,它既不同于今天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所辖的固定范围,也不同于黑龙江流域这一固定的地理空间,而是有历史沿革与变迁的、各朝代或各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地域范围。特别是其历史上还曾拥有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以北之地,故本书以历史变迁的动态疆域来界定黑龙江的区域概念,并以此概念确定研究范围的延伸与取舍。如“黑龙江”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将军,设行省”前,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管辖的行政区;又如在1954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定后,又与黑龙江省等同。也就是说,“黑龙江”是一个动态的地域,因时而异,是个空间范围不断变化的区域。再次要说明的是“屯垦”的概念。屯垦是指屯田垦种,在古代被称为“屯田”,一般指政府直接组织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我国的屯田产生于西汉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有军屯、民屯、商屯等多种形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屯田对于黑龙江来说,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始于金代,以后也并非绵延不断,比如明代对黑龙江屯田的记载就少得可怜,让人有“为无米之炊”之叹。为使黑龙江农垦及相关状况历代相贯通,勿中断,则将与屯田紧密相关的垦殖活动融进来,即把农民自发的开荒种地等垦殖活动纳入其中。将黑龙江历代屯田与垦殖连接起来,形成广义的屯田,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黑龙江屯田全貌及相关农业发展情况,这是第一卷的情形。而第二、三、四卷则又回到了狭义的屯田范畴,不包括农村生产队开垦耕种土地的内容。最后要说明的是在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的惊人的历史奇迹。人们习惯上将黑龙江与吉林、辽宁一起合称为中国东北。中国东北处于大鲜卑山(大兴安岭)、长白山环抱之内,有辽河、松花江奔腾而东,黑龙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蜿蜒东流,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曾在中国东北范围之内,中国东北北接外兴安岭,疆土广袤而辽阔。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之最北部,地势西高东低,沃野千里、资源丰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造就了历史上黑龙江地区农耕、畜牧、渔猎三种经济形态并存、同步发展的局面。借助黑龙江地区的地理优势及特殊环境打造的北方民族特有的彪悍与雄心,古代的黑龙江先民曾五次入主中原,统治时间累计长达八百余年,占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三分之一强。“二十五史”中有《魏书》《北史》《辽史》《金史》《元史》《清史稿》六部正史记载以黑龙江地区民族所建政权为中心的史事。黑龙江地区民族影响及于东北亚、东欧和北美,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中,屯垦历史的田园诗篇,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传神之笔!二  内容脉络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原始的农业。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屯田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朝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为屯田的产生提供了政权组织的保证;到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对匈奴战争的需要,政府组织移民和军士进行生产,开发边境地区,生产粮食直接供应军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屯田。黑龙江地区也拥有独特的古代文明,早在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