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将至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27.14
3.4折
¥
79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 (美)迈克尔·多布斯(Michael Dobbs) 著;陶泽慧,赵进生 译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72935
出版时间 2015-1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定价 79元
货号 1201195529
上书时间 2024-10-1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迈克尔·多布斯,出生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毕业于约克大学,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资助。现为《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记者,常年奔波于国外。著作《打倒老大哥:苏维埃帝国的灭亡》入围美国笔会奖很终角逐。现居马里兰州贝塞斯达。 陶泽慧,厦门大学英文系硕士,现为译林出版社编辑。 赵进生,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翻译系硕士,从事翻译工作多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美国人 第二章 苏联人 第三章 古巴人 第四章 “眼球对眼球” 第五章 “直到地狱结冰” 第六章 靠前 第七章 核弹 第八章 先发制人 第九章 搜寻“格罗兹尼号” 第十章 击落 第十一章 “某些狗娘养的” 第十二章 “拼命逃跑” 第十三章 猫和老鼠 第十四章 “装箱运回” 后记 致谢与文献 注释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的笔触尽管犹如一本惊险小说,但它对这段被小阿瑟·施莱辛格称作“人类历历史记录危急的时刻”的描述参考了很详尽的研究材料,同时它也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定调之作。 记者迈克尔·多布斯用时两年时间探访古巴、俄罗斯、美国等国,搜集和查阅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的档案资料,全面地还原赫鲁晓夫、肯尼迪和卡斯特罗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真实面貌。他用有力的证据纠正并补充了之前学者对古巴导弹危机研究的错误和疏漏之处。语言丰富、生动、流畅,又不失严谨、公允。 精彩内容 前言 鲜有历史事件会像古巴导弹危机那样受到如此多的研究和分析。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发生的十三天,是人类历史上距离核战争毁灭最近的一次。无以计数的杂志、书本、纪录片、研究总统决策的论著、大学课程、冷战两大阵营的会议和好莱坞电影,都对这十三天进行了探究。尽管关于这一事件的文献卷帙浩繁,但类似电影《最长的一天》或《总统之死》那样分秒详尽的叙事却尚未出现。 大多数关于这场危机的作品不是回忆录,就是学术研究,关注的是这个宽泛而复杂的话题的某一方面。如此浩瀚的学术文献似乎淹没了关于人的故事:20世纪的一次史诗般的、调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优选规模人力和物力的事件,巨大压力下的生死抉择,从柯蒂斯?勒梅(Curtis LeMay)到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巨大人物阵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故事。 在本书中,我想重点展开叙述小阿瑟?M.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Jr.)所称的“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帮助新一代的读者再现冷战中这次极具代表性的危机。对肯尼迪政府来说,1962年10月27日是一个“黑色星期六”。这一天跌宕起伏,令人如坐针毡。这一天,地球离核毁灭如此之近。这一天,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尼基塔?S.赫鲁晓夫(Nikita S. Khrushchev),两股对立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将地球拖入核毁灭边缘。这一天,他们离坠入深渊仅有一步之遥。如果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关键性时刻,那么“黑色星期六”就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决定性时刻。换言之,毁灭日之钟的时针离午夜只差一分钟。 这一天的开始,是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用电报请求赫鲁晓夫使用核武器打击他们的共同敌人。这一天的结束,是肯尼迪兄弟私下提出条件,撤走美国在ⅹⅳ土耳其部署的导弹以换取苏联导弹撤离古巴。同样是这一天,苏联核弹头被运到古巴导弹基地,U-2侦察机在古巴东边被击落,另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迷失方向,苏联核潜艇被美军的深水炸弹强行逼出水面,古巴对低空飞行的美军侦察机开火,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全面入侵古巴的计划,苏联将战术核武器部署到距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15英里的范围内。以上任一事件都可能触发两个不错大国动用核武器。 我试着结合历史学家的方法和新闻工作者的技巧来讲述事件。距导弹危机发生已久远,档案开放的程度足以再现当时的绝大部分机密。许多危机的亲历者仍旧在世,并且乐意回顾当时的情景。在两年的深入研究中,我深度挖掘了旧有记录,采访了亲历者,拜访了古巴的导弹部署遗址,研究了数千幅美国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我感叹从中发现的新材料如此充裕。拥有启发的往往是那些角度不同、内容各异的材料,比如对苏联老兵和美国情报拦截员的采访、美国U-2飞行员的回忆录等。此外,我还在国家档案馆发现该飞行员驾机误入苏联两小时的飞行路线图,这份地图先前从未公布。 尽管研究导弹危机的学术作品汗牛充栋,世人未知的故事仍然多不胜数。本书出现的许多苏联老兵,有的曾操控核弹头并且瞄准美国城市,这些人以前从未接受过西方学者的采访。据我所知,导弹危机的研究者们尚未开始研究档案馆中数百盒情报录像带原片,而这些材料却详细记录了关于古巴导弹基地的建造和投入使用的过程。本书抢先发售通过利用这些档案资料而确定了10月24日那天早晨美苏两国军舰的位置。用迪安?腊斯克(Dean Rusk)的话来说,那天双方已经到了“眼球对眼球”的地步。 其他史料资源也是专门研究总统决策的学术圈子的参考重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肯尼迪和他最亲密的顾问长达43小时的磁带录音,苏方学者曾对这些录音进行详尽的研究。白宫的录音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记录,却也只是这个大事件的冰山一角。ⅳ危机期间,流入白宫的部分信息是不真实的,仅仅依赖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和约翰?麦科恩(John McCone)作为总统助理的声明,而不用其他历史记录佐证,就很可能以讹传讹。在下面的叙述中,我将指出一些最明显的错误。 正如新千禧年的头几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是经济、政治和科技经历剧变的年代。帝国一个个消亡,新的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世界的版图被重新划分。当时的美国享有保证的战略靠前地位,而这样的地位也招致了强烈的不满。纵使强者也有脆弱的一面:美国的中心地带靠前地遭到了来自遥远的他国的巨大威胁。 当时的世界就像今天一样经历着科技革命的阵痛。飞机能够以音速飞行,电视能够瞬间跨洋传送大量图像,按几下按钮便可触发全球性的核战争,世界正成为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称的“地球村”。然而,变革却还只是半成品:人类的能力足以让世界瞬间毁灭,却仍需要借助星星导航;美国人开始探索太空了,但苏联驻华盛顿大使却还需要召唤信使骑着自行车来大使馆取电报,以便将电报传至莫斯科;美国军舰能够迅速接收来自月球的信息,却需要数个小时才能解密一份优选机密情报。 古巴导弹危机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充满难以预知的曲折变化。历史学家们喜欢从一些难解的事件中找出逻辑、先后顺序以及必然性。正如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ren Kierkegaard)所说的,历史是“向前进行”但“向后理解”的。我试着呈现一种故事正在进行的状态,情节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倒退的,以为读者保留故事的悬念和不可预知的情节。 为让读者了解“黑色星期六”的背景,本书以“十三天”开头。“十三天”因为博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罗伯特?肯尼迪的昵称)的1968年回忆录而名声大噪。我把危机周(也就是在约翰?肯尼迪向赫鲁晓夫发出最后通牒前、华盛顿进行艰难抉择的那一周)的故事压缩成一章。随着事件发展步伐加快,叙述也会越来越详细。我用了六个章节讲述从10月22日星期一到ⅹⅵ10月26日星期五发生的事情;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详尽描述了危机高峰的“黑色星期六”以及危机解除的10月28日早晨。 古巴导弹危机是全球性事件,波及优选二十四个时区同一时段所发生的事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地点,从华盛顿、莫斯科和古巴,到伦敦、柏林、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甚至还包括北极。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书涉及的所有时区的时间均换算成了华盛顿时间(并在括号内注明当地时间),每页的页眉则注明当前时间。 本书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分别来自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两个人竭力摆脱他们所释放的核危机恐惧。然而,正是危机过程中那些次要的情节让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如果说那些看似次要的角色会随时上升为故事的主角,那么也不难理解,书中看似次要的情节也能随时喧宾夺主。真正的问题不是肯尼迪或赫鲁晓夫是否愿意遏制危机,而是他们能否遏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