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
  •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50.98 5.2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忠 等 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58000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726101

上书时间2024-10-18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纪敏,曾在高校和地方计委工作。1993年以来,一直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门从事经济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现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委员,中国金融论坛(CFF)成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数项,多次参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报告起草,长期跟踪研究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以及宏观政策。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李宏瑾,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中国金融论坛(CFF)青年论坛成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首届(2014年度)孙冶方金融创新奖、中国金融学会很好论文一等奖(第十届)等多项学术奖励。
徐忠,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金融研究》主编,孙冶方金融创新论文奖获得者(2014年度),中国金融论坛(CFF)创始成员。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巡视员,上海票据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长期从事政策制定、金融改革和金融研究工作。在靠前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

目录
章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
一、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
(一)凯恩斯主义回归及其局限性
(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
(三)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理论支撑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框架和操作模式
(一)货币政策目标框架的新方向
(二)货币政策操作的新模式
三、经济稳定、金融稳定与广义货币政策
(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四、对货币政策理论国际前沿与中国实践经验的评述
第二章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及其反思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类型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类型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分析
(一)对稳定金融市场、恢复金融体系功能的作用
(二)对产出和通胀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
三、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反思与货币政策正常化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二)对最优通胀目标和负利率政策的讨论和反思
(三)全球经济复苏与各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第三章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实践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与互补性策略相关的外部性
(二)与资产抛售和信贷紧缩相关的外部性
(三)与相互关联性相关的外部性
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三、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
(一)宏观审慎政策对信贷的影响
(二)宏观审慎政策与危机救助成本
(三)宏观审慎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四)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五)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和外溢性
四、对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实践的评述
第四章 构建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一、宏观审-嗅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从问题导向到制度设计
(一)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二)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
(三)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四)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模式的国际实践
二、金融宏观调控双支柱的理论基础: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三、构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中国实践
(一)信贷市场
(二)外汇和跨境资本流动
(三)房地产市场
第五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货币政策转型的新要求
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演变: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凸显传统金融调控模式的局限性
(一)数量型金融指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二)以规模和总量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指标不能反映结构的变化
(三)金融创新加速强化了金融宏观调控框架转型的迫切性
(四)加快金融宏观调控框架转型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
三、加快金融宏观调控框架转型以推动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一)立足大国开放经济实际,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二)加快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
(三)构建更加关注结构和质量的金融指标体系
(四)坚持市场化导向,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机构治理结构
第六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货币调控方式转型
一、货币政策的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理论与国际经验
(一)有关货币调控方式的理论分析
(二)发达经济体货币调控方式的历史经验
(三)对货币调控方式的进一步讨论
二、中国的货币政策:由数量到价格的调控方式转型
(一)由计划直接管理转向以数量为主的间接货币政策调控
(二)通货紧缩和流动性过剩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控
(三)经济新常态和流动性格局变化下的货币政策调控
(四)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调控
三、中国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的实践困境与挑战
(一)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经济中仍存在大量预算软约束部门,央行货币政策始终是易松难紧
(二)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未处理好监管与央行的关系,监管与行业发展职能没有分离,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倒逼央行政策放松
(三)金融市场发展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管制,市场深度相对有限,严重制约金融机构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影响利率政策传导效率
(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仍需深化,外汇市场广度深度依然有限,影响了利率调控的政策自主性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
(一)深化金融市场发展,完善市场货币利率形成机制
(二)深化金融市场发展,畅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第七章 货币价格调控模式下政策目标利率的期限选择
一、有关货币政策操作基本概念的讨论
(一)货币决策与货币操作的“两分法”
(二)有关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概念
二、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理论与实证
(一)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
(二)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的实证检验
(三)隔夜和7天市场利率波动:基于预期理论的分析与实证
(四)隔夜和7天市场利率波动:一个数字示例
三、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国际经验与中国货币市场现状
(一)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国际经验
(二)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基于中国货币市场的分析
四、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相关问题
(一)收益率曲线操作目标、中期政策利率与时变期限溢价
(二)基准政策利率的选择和公开市场操作期限
(三)政策操作目标利率的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还是质押式回购利率
(四)有关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再讨论
(五)政策目标利率与金融机构定价机制建设
第八章 货币价格调控模式下中央银行的利率操作模式选择
一、中央银行利率操作的理论背景和国际经验
(一)流动性效应与预期效应
(二)中央银行利率操作的主要模式
二、利率走廊、利率稳定性和调控成本
(一)利率走廊基本原理
(二)利率走廊降低利率波动的作用机制
(三)最优利率走廊上限的设定
三、对利率走廊模式的再认识
(一)利率走廊系统是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完整体系
(二)利率走廊上下限的主要功能是应对意外冲击并稳定预期
(三)零准备金制度不是利率走廊体系的前提或必要条件
四、应逐步建立中国的利率走廊调控机制
(一)确立我国的央行政策利率以锚定预期与引导预期
(二)建立公开、透明、可信的利率走廊
(三)加强相关配套改革
参考义献

内容摘要
与西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一开始就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进行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脱胎于计划经济,一直处于转型调整的进程之中。作为优选优选的新兴发展中转轨经济体,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很难接近照搬西方经验,只能根据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和宏观调控的现实需要,权衡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突破思想束缚,努力开展政策探索。转向现代意义上数量为主的间接货币政策调控以来,我国先后经受住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优选金融危机两次巨大外部冲击考验,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基本稳定。徐忠、纪敏、牛慕鸿、李宏瑾著的《中国货币政策转型:转轨路径与危机反思》将在全面梳理货币理论和实践演变,特别是本轮靠前金融危机以来理论前沿和政策实践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历史和现状做深入总结,揭示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一步转向价格型调控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以及新框架的目标、手段工具和实现方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