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空间结构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95.38
6.3折
¥
151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柴彦威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63993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1元
货号1202178213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章 概述
节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空间
二、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一、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主题
二、典型区位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三、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新动向
第二章 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空间结构
节 历史时期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
一、皇城古都的城市空间结构
二、地方都会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边远要塞的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近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
一、近代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演化
二、近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中心区的修复与发展
二、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三、单位大院与城市空间结构
四、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中心的迅速崛起
二、单位制度解体与居住空间分异
三、园区建设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四、城乡空间分异与郊区城市化
第五节 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章 中国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节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特点
一、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特点
二、主要城市类型的功能空间结构特点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
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典型模式
二、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过程
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方式
四、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机理
第三节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一、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城市功能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第四章 中国城市中心区
节 城市中心区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一、城市中心区的定义及范围界定
二、城市中心区的形成
三、城市中心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城市中心区的结构与模式
一、中心区类型划分
二、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结构
三、城市中心区核心功能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城市中心区的演化
一、中心区的功能演化和空间演化
二、中心区的演化模式
三、中心区经济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城市中心区的未来
一、网购对中心体系的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中心区的再认识
第五章 中国城市的旧城空间
节 城市旧城空间的形成
一、旧城空间形成背景
二、旧城空间发展过程
第二节 旧城空间的结构类型与特点
一、旧城的空间结构
二、旧城空间的分类
三、旧城空间的特点
第三节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
一、旧住区形成、类型与特征
二、旧住区更新改造历程
三、旧住区更新改造模式
四、旧工业区的特征与发展
五、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历程
六、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模式
第四节 城市旧城空间的未来
一、旧城的再建设问题
二、旧城更新改造的研究动向
第六章 中国城市的单位空间
节 城市单位空间的形成
一、城市单位空间形成的制度背景
二、城市单位空间形成的规划背景
三、城市单位空间的建设实践过程
第二节 城市单位空间的结构与模式
一、城市单位空间的总体特征
二、城市单位空间的布局特征
三、城市单位空间的社会结构
第三节 城市单位空间的演化
一、城市单位空间的演化背景
二、城市单位空间的演化路径
第四节 城市单位空间的未来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二、单位制度的争议与反思
三、单位空间思想的再利用
第七章 中国城市的郊区空间
节 城市郊区的形成
一、人口与居住郊区化过程
二、工业郊区化过程
三、商业郊区化过程
四、办公业郊区化过程
第二节 城市郊区空间的结构与模式
一、城市郊区物质空间特征
二、城市郊区社会空间特征
三、城市郊区行为空间特征
第三节 城市郊区空间的演化
一、城市郊区空间的演化背景
二、城市郊区空间发展机制的演变
第四节 城市郊区的未来
第八章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
节 数字时代城市空间新动向
一、流空间
二、“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转换与重组
三、新的流动范式与研究方法
四、城市空间研究新内容
第二节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新趋势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空间重构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变
三、数字时代的城市空间转型与变革
第三节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新方向
一、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空间结构模拟研究
二、基于移动设备数据的城市流动模式研究
三、基于交通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研究
四、网络地图集成及可视化开发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做了全局性透视。从中心区、旧城空间、单位空间、郊区空间等各具特色的综合性空间,全面解读中国城市空间的结构、模式与演化机理,高度概括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特征及演变过程,系统总结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近期新进展,展望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发展。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科研人员、学生及城乡规划部门参考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