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炜印稿(全2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田炜印稿(全2册)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110.17 4.8折 228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炜

出版社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2852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28元

货号1201887610

上书时间2024-10-18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田炜印稿 篆刻》

乙酉

不逾矩希言雅正戏无益千莴市邻经法

丙戌

拱辰楼后裔欢喜傲骨狮子吼田〔押〕七十学艺

丁亥

平安智一物冷暖自知永锡尔极得寸进寸宅兹中国

戊子

旦复旦锡圭无恙

己丑

天真惟意所欲适公器言鹿无用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张〔押〕

庚寅

田焯私印如是我闻

辛卯

静观众妙观自在安平太周而不比袖手何妨闲处看维日不足

壬辰

有馥其楚,胡考之宁为父三万堂得其环中三都赋大羹玄酒

……

《田炜印稿 论文》

内容摘要
本书是青年古文字学者兼艺术创作者、中山大学田炜教授的篆刻、古玺论文作品集,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篆刻作品选,按创作时间收录印文99方;下编是以古玺为主题的11篇论文。创作和研究相融合,二者相得益彰。

主编推荐
田炜教授师兼具学者和印人双重身分,一方面,他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另一方面他也是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因此,他的篆刻创作既能巧妙地借鉴古玺印,他的学术研究又具有实践基础,可谓以学治印,直师古人,艺术与学术并重。全书体现了他在篆刻创作中不仅重学问、讲学术,而且主张“阅读书法”,重视可读性和易读性:本书在印章部分皆配有释文,图文并茂,方便普通读者学习和阅读,对古印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精彩内容
这是我的本艺术作品集,也是我的本由艺术作品和论文汇编而成的集子。
我从四岁起即跟随广东著名的女书法家陈遇荣先生学习书法。陈先生师承李天马先生,很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她的调教下,年幼的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楷书基本功。陈先生去世后,我先后进入越秀区少年宫和广州市少年宫学习,在楷书之外又接触到了行、草、隶、篆等书体。我学习篆刻大概是从1993年开始的,指导老师是当时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的潘健华校长。潘老师在班上找了一些书法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教授篆刻。当时我已经反复临习过王福庵《说文部目》、吴让之的几个名帖和秦琅琊台刻石等,对篆书已经有一些了解,学篆刻也就比较容易上手。潘老师曾执掌广州市少年宫书法培训部逾三十年。他早年邀请卢炜圻先生到广州市少年宫教篆刻,自己一边协助卢先生教学一边跟随卢先生学习篆刻。他教学生学习篆刻从汉印入手,上溯秦印、古玺,下探清近流派,从刻线条到一字印、两字印、三字印、四字印再到多字印,风格从工整一路入手,继而学习变化者。潘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很多篆刻方面的知识,又推荐了常用的入门书和工具书。我现在还常常使用的《古玺汇编》《古玺文编》就是当时买的。潘老师特别强调字、印以外功夫的修炼,告诉我们文字学修养对于书法、篆刻学习的重要性,有时候还会请张桂光先生点评我们的作品。张先生的点评常常是不留情面的,把同学们说得面红耳赤,却让我们比同龄人多知道了一些书法原理和古文字知识,让我们渐渐意识到,书法、篆刻还需要书法、篆刻以外的东西作支撑。潘老师在书法、篆刻界并不算最活跃的,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使我获益很多。
1999年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后,我选修了古文字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等课程,对文字学和古文字资料有了更多认识,渐渐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后来更是以古文字为研究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在读研究生期间,经导师陈伟武教授的推荐,我进入了曾宪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的课题组。一开始我负责古玺论著的搜集工作,于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古玺方面的论著,对古玺文字的释读和古玺的分域、断代、辨伪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来我还选择了古玺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2008年,我以《古玺探研》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通过外审和答辩后,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时期虽然我的重心不在艺术创作,但学术研究让我熟悉了古玺材料,也提高了我的识力、拓宽了我的眼界,对于篆刻创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创作本身。同时,我还有了更多机会求教于陈永正、张桂光、陈初生等学界兼书坛前辈,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帮助。这些在我的成长道路上都是至为宝贵的。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说,篆刻创作与学术研究早已不可分割,不管是创作的时候还是学术研究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它们在相互促进。其实即便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篆刻创作的繁荣和进步与金石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今学科分支甚繁,人文、社科与艺术更是分途而行,出土文献、考古领域的巨大进步在艺术界竟几乎无法泛起涟漪。然而“分久必合”,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已经有不少学者看到了学科的条块分割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主张淡化学科之间的界线,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我想当代篆刻创作要想成为传世经典,艺术与人文、社科的重新融合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当然,这种重新融合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要否定学科细化带来的学术进步,使现代科学重新回到混沌不分的老路上去,而是一种“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的新发展,那应该是一种可分可合、彼此吸收、相互促进的状态。
这本集子分为两册。一册是篆刻作品选,创作时间从乙酉年(2005年)到丁酉年(2017年),而乙酉年是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年份。这些作品既有为自己所作,也有为师友所作;既有严肃之作,也有游戏之作;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印作,也有纪念性的印作。书中所选的篆刻作品共有99个编号,不足百数,以寓“知不足”之意。另一册的内容是历年来我所写的关于古玺的文章,按照原来的发表有10余篇,现在按照内容合并为11篇。除了最后一篇《楚“波鉨”封泥小考》是今年所写的以外,其余文章也正好是在乙酉至丁酉年间写作、发表的。在这十二三年间,我完成了几次的身分转换,从学生到教师,从人子到人父,中间还曾负笈于沪上,从裘锡圭教授学习古文字。从前的年轻人如今已渐渐步入中年。记得女儿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在饭桌上刻印,她在旁边的地上玩,只要她叫“爸爸”,无论印章刻到什么关键地方,我总会放下刻刀陪她一会儿。转眼女儿已经快到读书的年龄了,这本书也是送给她的。
一本书有了序言似乎才比较完整。作者面对自己辛苦工作所得,总希望能借有学问或有影响的名人写序,以增光宠。但名人往往事务冗忙,答应与否也有很多考虑。此次承蒙李刚田、曹锦炎两位先生拔冗赐序,感谢之情是难以言表的,也很抱歉给两位先生增加了负担。李先生之所以答应赐序,我猜想是对涉足这一狭小天地的年轻人的鼓励与安慰;曹先生之所以答应赐序,大概是出于对后辈学人浓浓的关爱之情。年逾九旬的王贵忱先生为小书题签。友人王翔也给予我不少帮助。所有这些都是我所不能忘的,在此一并叩谢。

作者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九日

——田炜《田炜印稿·后记》

媒体评论
很喜欢这本书里的边款,书法功底扎实,不愧是古印专家。

可以看得出田炜对传统技法的运用很有功力,切刀、冲刀、单刀、双刀、凿款,都很好棒

篆刻界一般是仿古玺,以三晋小玺为主,田炜兄治印不拘一格,五系都很强啊!

来膜拜我老师来了,老师不仅是学术牛人,而且精通艺术,从小有童子功,实在太佩服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