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中的有序公民参与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33.1
5.7折
¥
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孙柏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7657
出版时间2013-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0753104
上书时间2024-10-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孙柏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组织管理、当代地方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管理。出版《当代地方治理:面对21世纪的挑战》等代表专著、教材及译著多部,其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 “十一五”、“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2011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资助,为项目主持人。
杜英歌,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公共事务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非政府组织管理、协商民主等。
目录
章 导论:公民参与内涵及在地方治理中的价值
节 问题提出:嬗变中的公民参与――超越代议民主走向治理民主
第二节 发展中的公民参与内涵:对政治的参与和对管理的参与
第三节 有序公民参与的实质
第四节 地方治理与有序公民参与:当代参与最重要的载体
第五节 有序公民参与对地方治理的价值
第六节 有序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动力与约束
第七节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近年来国内外公民参与的研究状况
节 国外近年来公民参与理论研究的主要路径
第二节 国内近年来公民参与的研究状况
第三章 公民资格与公民性:发展中的公民参与角色与身份认同
节 公民资格理论及发展:有序参与需要怎样的公民精神
第二节 走向积极的公民资格:有序参与中的公民教育与学习
第三节 有序参与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公民一起成长
第四章 公民参与阶梯与参与形式:有序参与形式选择的依据
节 公民参与阶梯理论:参与的渐进上升形式
第二节 参与形式选择的合理依据:走向理性有序的参与
第三节 有序参与的组织制度基础:国家吸纳参与的途径
第五章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公民参与
节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背景
第二节 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兴及其多维含义
第三节 协商民主及其参与形式的特性
第四节 协商民主理论对促进公民参与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 协商民主模式下公民参与发展的条件
第六章 以信息获取和传导为目的的公民参与形式
节 关键公众接触法
第二节 由公民发起的接触
第三节 公民调查
第四节 互联网与电子政府
第五节 政务公开
第七章 以增强公共政策认同和执行力为目标的公民参与形式
节 公民会议
第二节 公民听证会
第三节 公民咨询委员会
第四节 斡旋调解
第八章 以发展公民自治能力为目的的公民参与形式
节 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
第二节 公民创制和复决
第三节 共同生产
第四节 公民系列论坛
第五节 公民实践网络
第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发展
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地方治理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地方治理的主要机制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体制外公民参与形式
第十章 “第二次社会转型”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节 “第二次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分配:参与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发展应对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发展中政府与公民的责任
第四节 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在对公民参与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和梳理了靠前外有关公民参与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详细论述了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目标、范围、层次和方式,阐释了公民参与的阶梯理论以及公民参与类型适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据此,讨论了有序公民参与的实质和表现形式,公民参与与协商民主之间的关系等。与此同时,本书着眼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详细梳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公民参与的发展历程,解释了参与发展的特征与主要机制,并立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大背景,提出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的动力、挑战与公民参与有序发展的前景与路径。在部分章节中,附有公民参与的实践案例,以帮助读者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主编推荐
《地方治理中的有序公民参与》由孙柏瑛和杜英歌著,本书试图对公民参与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一些解读,探讨有序公民参与的内涵与条件,公民参与制度的演进历程,公民资格与公民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公民参与制度,公民参与的不同参与途径和参与方法,以及决定公民不同参与途径的依据、协商民主制度等。鉴于世人对公民参与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均有讨论,看法存在分殊,虽谈不上毁誉参半,但各执一词的情形不在少数,因而,本书没有停留在对公民参与一般意义和价值上的评论,而是突出了地方治理中针对公共事务管理公民参与的基本路径、形式以及承载参与形式的推荐条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