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幽处客重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江山幽处客重经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17.3 4.1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柳冬妩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85596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703652

上书时间2024-10-17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柳冬妩,本名刘定富,现任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和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独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广东省社科项目和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项目多项,荣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辑 诗人谱系史
第一章 窦国华生平事迹考述
第二章 窦氏家族诗人谱系考略
第二辑 家族文献史
第三章 窦国华及其家族诗集版本考略
第四章 窦国华集外诗歌考略
第五章 窦国华诗集作序者考略
第六章 《青楼诗话》:好诗几得有良缘
第三辑 园林史
第七章 窦氏小园与诗人雅集
第八章 窦氏园林诗的山水意象
第九章 窦氏园林诗的植物意象
第十章 窦氏小园里的建筑意象
第十一章 数株红药不胜情:红药园考略
第十二章 废兴原有定:窦氏小园的百年沧桑
第十三章 清末民初窦氏家族园林考略
第十四章 窦氏诗人的多种园林诗
第四辑 岭南史
第十五章 百粤风光天一涯:窦国华诗歌中的岭南地理
第十六章 怀古题诗夕照间:窦国华出使越南的诗歌书写
第十七章 登岸还看陆路遥:护送暹罗国贡入都
第十八章 窦国华、博尔赫斯与中国第一女海盗郑一嫂
第五辑 战争史
第十九章 窦如祁诗歌中的咸同之乱
第六辑 金陵史
第二十章 江山幽处客重经:金陵意象的百年咏叹
第七辑 姻亲史
第二十一章 窦氏诗歌世家联姻谱系
第二十二章 清末民初诗人管笠与未名社成员的前史研究
第二十三章 李梦庚家族:被篡改的诗人和易学家

内容摘要
洪集窦氏家族是皖西清代有名的诗歌世家,聚灵淑之气于一门,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本书详细论述了窦氏家族的家世渊源、诗文传家的发展过程,叙述了其成员诗歌活动轨迹,用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为清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阐释视角。一部绵延长久的窦氏家族的诗歌史,可以成为整个清代诗歌史的缩影。

精彩内容
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诗人窦国华云:“竹屋挑灯历九年,商量文字是前缘。”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我生活了二十年的庄子上,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曾有一位诗人在这里对酒高歌:“一杯两杯难尽量,三杯五杯还嫌轻。教儿酌我以大斗,愿学当年刘伯伦。醉后临风发长啸,此恨茫茫向谁告……”他叫窦桂林,号一山,是窦国华的族孙。民国《霍邱县志》载有窦桂林小传。窦国华五代孙、诗人窦以蒸撰有《一山先生传》,谓窦桂林“肇罗观察讳国华之族孙,幼随父守智依观察以教养,天资聪敏过人,而性尤笃学不倦,观察家既富有藏书,先生因得尽读之,号称博洽,诗才尤高绝”。窦桂林深受族祖窦国华的教诲和影响,读书甚多,诗才清逸,以教书为生,名播六安、寿县一带,各地争相延聘。霍邱《安丰窦氏族谱》记载,其“品学兼优,诗尤擅”。窦桂林著有《撷蘅轩诗文集》,太平天国战乱后散佚,窦以蒸抄得遗诗百余首,刻录成《撷蘅轩诗抄》。在窦桂林的遗诗中,与窦守谦、窦守愚、窦荣昌的唱和赠答之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窦桂林笔力雄壮,其诗博大雄浑,深远超逸,有盛唐气象。……窦氏诗歌世家与江淮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深度的联系,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对诗人的人文个性产生濡染,成为他们与异质文化进行比较、判断、选择的天然依据,同时也是群体间交往的自然动力和诗歌创作的原生符号。今天,在洪集当代作家徐贵祥、穆志强和我的作品里,也熏染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即使我们远离乡园,也无法摆脱本土文化对自己骨血的渗透。两百年前的窦氏小园雅集,与今天的洪集“作家村”,被一方水土的血脉贯通在一起。而我与客居岭南的窦国华、窦守谦、窦守愚、窦荣昌,在情感上更容易亲近。读到窦国华的“水梦悬乡树畔,端山春到署楼东”,我的眼前便出现家乡的那条母亲河——淮河的主要支流,古时称之为水的汲河。最近几年几次回乡,我都专门去汲河边走动、伫立、沉思,对着河水吟诵窦国华的诗歌:“蓼城何日聚,白首动离情。河上重携手,天涯又送行。鸟飞还有意,花落听无声。不语残阳下,桥边水自清。”读窦守谦“分明淮上月,夜夜照端州”,也让我为之怦然心动,两百年的时间距离随之归零。在某种意义上,我研究他们的诗歌,就是在为故乡立传,建构乡园的文化记忆。……当然,窦国华及其家族诗人的诗歌创作,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乡关书写与岭南书写上,他们的诗歌还承载着历史的幽深和无语。读他们的诗,就是游走于历史幽深的脉动里,使很多干瘪苍白的正史片段变得更加丰盈瑰丽,变得更加真实。在历史上曾经显赫的窦氏诗人,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大半个世纪。他们诗歌的“边角废料”,却恰恰勾勒出历史形成的另类逻辑。历史的真相、历史的秘密就在家族诗歌最微小的基因中被编定。钱穆先生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一文中说:“欲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必当注意研究中国之家庭。”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窦氏诗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潮脉息相连,互感互动,当把他们放置在广阔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和文学语境中进行观照时,他们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霍邱窦氏诗人世家经历了乾隆盛世、鸦片战争之前的粤海动荡、咸同之际的太平天国战争,以及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即晚清以来“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和20世纪中期的大转折。从乾嘉时期的诗人窦国华开始,窦氏诗人就有一种强烈的“以诗存史”“以诗补史”“史诗互证”的创作意识,从他们的诗中可以看出时代的历史侧面,体现了诗歌的史学价值。“诗史”始见于晚唐孟綮的《本事诗》,至宋代而成为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事诗》评杜诗云:“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诗史”这个概念兼具了诗学和史学的某种特质与功用。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不遗余力为诗史说张目,认为诗“足以续史”。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称赏其晚年所作《投笔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犹胜一筹,乃三百年来之绝大著作也”。经过钱谦益、朱彝尊、黄宗羲、吴伟业、赵执信等人的提倡和坚持,“诗史”在清代成为一种较有系统的诗学思想,“诗史”的价值功能得以充分挖掘。窦国华及其他窦氏诗人的诗歌,并非仅仅由格律、声调的形式层面或者宗唐、宗宋的观念理路堆砌而成,而是融合了清代的时代精神、学术思想,以及士人心态等文化内核的有机统一体。窦氏家族诗人的创作,就是一部大清王朝的袖珍史,就是一部清代士人心态的演化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他们的诗歌,让我们返回到历史的幽深之处,更真实地去把脉历史的疼痛,去追溯史实尽可能本真的生动。我相信,也只有诗歌能烛照历史的隐微幽暗之地。对于那群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窦氏诗人,我承担了与他们接续前缘的使命。“江山幽处客重经”。他们留在历史幽深处的回音,值得我仔细聆听。他们已经等待我很久了。我注定要与他们在汲河之滨、在岭南、在历史的幽暗之地相遇。正如清代桐城派著名诗人刘开与窦国华所唱和的那样:千里看山到粤东,却愁沧海不能穷。不图使者先知我,自识匡君早忆公。文字缘成萍水后,化工笔在暮云中。七星绝境归诗卷,愿乞馀芳斗蕙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