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花辫
  • 麻花辫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麻花辫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15.39 5.5折 28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大秀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356790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8522921

上书时间2024-10-15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写给故乡和远去的童年时光

 

 

三年前动笔写这部小说时,为了寻找童年的回忆,我去故乡约见了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伙伴们。我们围坐在阿方家桂花树下那张破旧饭桌旁,喝着粗茶回忆着曾经的童年故事。多年来,我们一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我们聚在一起说现在忆过往,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我们共同度过的童年时光像精心编排的剧本,其中有苦有甜,有喜有悲,有对有错,有笑有泪。

谈笑间,我说我正在写一部有关我们童年成长的故事。此话一出,阿方反应快,他惊讶地问:“那么多年了,你还在写作?”我点点头。阿方说:“像你这样还坚持写作的人不多了!记得你以前就很喜欢写作,上高中时还在我们市日报上发表过作品,叫《瓦罐儿》对吧。”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好小子,这茬我自己都快忘记了,你竟然还记得。”阿方说的那篇文章隐约记得是我读高一时发表的篇作品,它取材于我和小伙伴的童年生活。

听说我要写我们的童年故事,大家都颇为兴奋。李小桃说,要把我写得帅一点儿,像明星大腕儿那样。胖头说,写吧写吧,把我写得懂事点儿,不要写我那些调皮捣蛋的坏事啊,不然我饶不了你。高树说,我帮哑巴奶奶挑水的事一定要写进去,这件事当年还被老师表扬过呢。我哈哈一笑,回答他们:“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那些童年故事我会进行加工整理,不能像照相那样全部照搬上去呀。”

艺术源于生活。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乡村从来就是文艺生根发芽的沃土,中国传统乡村生活是重要的艺术创作源泉。那些根植于乡村的中国传统故事比渐渐西化的城市故事更有底蕴,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趣味,更别致耐读。

童年时代,我和阿方、胖头、高树、小桃他们住同村的同一条街,甚至同一条巷子,彼此间不是左邻就是右舍。那时候,我们村狭窄的街道两旁种着很多桑树和槐树,槐树盘根错节,夏天会开出一串串白色的花。母亲说槐花撒上葱花面粉可以在锅里蒸着吃,吃着可香哩。

乡下孩子舞台很大,巷子里、集市上、学校里、小河边、树林里、田野上……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们的影子和足迹。假期我们到处野四处串,一个个像刚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雀。童年的街并不大,从村头走到村尾不过五分钟,谁家烧的什么柴吃的什么菜隔着巷子就能闻得到。谁期末考试没考好被父亲训斥站在街头都听得一清二楚。那时候,胖头的爷爷是我们村的剃头匠,老人剃头物美价廉,咔哧咔哧剃个头只需要五毛钱。我们一起玩耍一起长大,头发长势也一样。胖头要剃头我们也跟着剃,我们没少沾了胖头的光。老人剃头有独招,他把一只碗倒扣在我们头上,然后拿推子在碗四周仔细认真地修剪,那样子就像在修剪一棵灌木。老人很节俭,他那把用了几十年的推子从不舍得扔。推子早已不太灵光,剃起头来总是扯得头皮生疼。我们龇牙咧嘴地叫唤,老人说,不要喊不要动,一喊一动会更疼哩。

那时候,尽管物质生活条件谈不上多么富裕,但我们的精神世界特别富足。我对童年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再熟悉不过。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童年里那棵其貌不扬的大梧桐树和树顶的那个鸟窝;清楚地记得母亲在端午庙会上给我买的五毛钱一根的冰棍儿;清楚地记得坐在父亲“二八”自行车前杠上穿过麦田的那个遥远周末;清楚地记得高树在集市上和我们走散并终和我们相遇时的欣喜表情。那个并不大的村庄珍藏着太多太多我和伙伴们独特的故事,由此,我对那片乡下故土依旧充满感情和热爱。我们那群野孩子都出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乡下,成长在乡下,甚至有些伙伴至今仍生活在乡下。比如阿方和我。大学毕业后我生活在一个靠近乡下的江南小镇。我生活的老屋建在一条长满芦苇的河边。房子四周空旷,站在窗口能看到大片的油菜花、芦苇丛、桑田、小河、稻田、水杉和水杉上的巨大鸟窝。有时候也会看到头戴草帽的庄稼人、赶着成群鸡鸭牛羊的牧人和在田野奔跑的孩子,他们组成了在我看来美的风景,他们也让我仿佛一直生活在童年里。

我觉得我很幸福也很幸运。

我喜欢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乡村,江南的细腻柔润和北方的粗犷豪放截然不同。我太太生在江南长在江南,是地地道道的江南人。太太的故乡离鲁迅先生的故乡仅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离乌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村落。它离所辖市区很远,只有蜿蜒曲折的小路通向那里。由于远离城市,那里显得静谧而美好。九十年代初,村里人陆陆续续搬去了市里或者镇上,只留下空房子任凭岁月洗刷。

她十五岁那年,老屋被拆掉了。回忆起过往太太很遗憾很难过,她说那里有她全部的童年记忆。那年夏天,我和太太去了她家老屋的旧址,算是缅怀。那里早已物是人非,河埠头和石板桥还在,只是长满了荒草和芦苇,略显颓败。站在破败的埠头上,太太感触良多。她指着河里一条废弃的乌篷船说,二十多年前她和祖母常常从这里摇着船去镇上。有次几个顽皮的孩子在河边捕鱼,他们拉起渔网时差点儿没把小船掀翻。她还说,那时候,祖母在屋前空地上种满了油菜花,清晨推开门就能闻到油菜花特有的清香,还能听到叽叽喳喳的鸟雀声。河对岸的好伙伴小枝常常穿过石板桥叫她一起去上学,然后一起放学回家,一起做作业。有次周末,两个人趴在石板桥上写作业,写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祖母喊她回家吃饭……

童年的回忆真的十分美好,可是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渐渐远去了。这些画面渐渐支离破碎,断断续续,模糊不堪。那些长满青苔的河埠头和石桥也许以后只能在乡村博物馆的照片里看到了。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保留埠头或桥上的一块石板,却不能保留我的全部童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模式变革,那些美丽的乡村和老镇由于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都终将像小说里的塘坞一样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我一直做摄影工作,由此,我喜欢带着相机在乡间转悠,看到美的东西就拍下来,拍不过瘾,我还会搜集。我有浓厚的怀旧情结,喜欢去乡间淘旧物件,越是有历史感的东西我越是爱不释手。我曾淘到过很多在我看来颇为有趣的东西。比如雕花木床,比如破砖烂瓦,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煤油灯,再比如油漆斑驳的木柜子和布满裂纹的石臼。

其实,我一直想尝试用相机表达那个年代的东西,可摄影毕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些想要表达的东西难以进行形象的表达。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比如童年的喜怒哀乐,比如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比如童年时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后来我渐渐发现,描绘过去的岁月、人和事,文字是非常好非常精准的表达工具。

三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用文字勾画了一个远去的江南故乡。这部中国儿童乡土小说用十几万字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江南乡村生活长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氛围能在乡村生活中得以完美体现。小说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描写了塘坞镇端午节前后一群孩子的成长故事。故事里的苏小碗、阿根、铁牛、春双、红喜、艾香、小满、柳儿都生活在乡下,都有着农村孩子的质朴和坚韧,都对生活不卑不亢,阳光乐观,就像夏日里的朵朵葵花。这些孩子都曾鲜活地生活在我和我太太的童年世界里。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生活,每个人都能找到对应的原型,甚至有着自己的影子。

为了使这部作品尽善尽美,又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我查阅了大量地方史志和报刊资料,走访了无数田间村巷,拜访了无数街坊友人。这部作品从动笔到完成用了三年的时间,三年间我和小说里的孩子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三年来一直活在我的生活里,故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又仿佛发生在街的对面,真真切切,触手可及。创作的日子里,我常常在梦里看到他们,在梦里和他们说话,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吵一起闹。

朋友问我为何用三年的时间写一部儿童小说,我说我爱童年爱故乡爱写作,故乡情结和童年情结是我写这部乡土儿童小说的动力所在。

故乡的老树后来被人们砍伐,它的木料被制作成了家具和房梁。回故乡,再也没有看到开满白色花的老槐。略显凄凉。乌镇和西塘成为旅游景点,每天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参观瞻仰。它们是幸运的,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了下来。它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它们仅仅是一个穿着五彩缤纷戏服的演员,在并不属于它们的时代舞台上不甘不愿地表演。

童年和故乡离我们远去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文字、画笔或相机等各种工具去记录去描绘去复活它们,以便将来能让孩子们了解曾经存在过的那些美好的小岁月。



导语摘要

在一个叫塘坞的小镇,端午节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可以吃粽子,看赛龙舟,逛庙会。但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大人已无心抽出时间参与节日活动,1990年是当地*后一年举办龙舟赛,并且这年端午节前后,塘坞镇上几个孩子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商品简介

在一个叫塘坞的小镇,端午节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可以吃粽子,看赛龙舟,逛庙会。但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大人已无心抽出时间参与节日活动,1990年是当地*后一年举办龙舟赛,并且这年端午节前后,塘坞镇上几个孩子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简介

大秀,80后作家,新锐摄影师。曾从事教育和杂志编辑工作。高中时开始发表作品,作品见于《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中国校园文学》《菏泽日报》《嘉兴日报》《怀化日报》《小作家》等报刊杂志。参与编写《洪战辉的故事》《鹤鸣五溪》等书。出版长篇儿童小说《麻花辫》《皮影班》等作品。获《人民文学》和《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作品入围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作品《皮影班》获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



目录

章苏小碗....................................001


第二章陈阿根....................................014


第三章赛龙舟....................................027


第四章苦艾香....................................047


第五章逛庙会....................................060


第六章香瓜甜....................................089


第七章花书包....................................096


第八章冰棍儿....................................107


第九章塘坞河......................................126


第十章苏浦洲....................................144


第十一章宋桂花....................................157


第十二章麻花辫....................................180


第十三章赵红运....................................201


第十四章陈凤仙....................................218


第十五章上海滩......................................232


第十六章忆塘坞....................................248


后 记写给故乡和远去的童年时光......258



内容摘要

在一个叫塘坞的小镇,端午节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可以吃粽子,看赛龙舟,逛庙会。但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大人已无心抽出时间参与节日活动,1990年是当地*后一年举办龙舟赛,并且这年端午节前后,塘坞镇上几个孩子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主编推荐

大秀,80后作家,新锐摄影师。曾从事教育和杂志编辑工作。高中时开始发表作品,作品见于《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中国校园文学》《菏泽日报》《嘉兴日报》《怀化日报》《小作家》等报刊杂志。参与编写《洪战辉的故事》《鹤鸣五溪》等书。出版长篇儿童小说《麻花辫》《皮影班》等作品。获《人民文学》和《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作品入围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作品《皮影班》获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



精彩内容

 

苏小碗

 

塘坞镇后一次举办龙舟赛是一九九〇年的端午。那年苏小碗刚刚十岁,正读小学三年级,她对塘坞这年端午发生的很多故事记忆犹新。

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三,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塘坞河两岸的黑色屋檐下挂起了红灯笼。一串串红灯笼像一颗颗熟透的红柿子,非常惹眼好看。今天是星期六,苏小碗站在自家阁楼窗口向远处眺望。一排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像是画家用浓墨勾勒的写意画。红灯笼像是用毛笔蘸了朱砂在画作上点了亮眼的几笔,这几笔很巧妙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只狸花猫在河对面人家的屋顶上来回踱着步,漫不经心地喵喵叫着四处觅食。狸花猫肚子发瘪,肮脏邋遢,无精打采,仿佛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狸花猫右耳朵有伤,小碗认得出这是阿根家的猫。

将近中午,窗外阳光映照在河面上,一闪一闪的,晃得人睁不开眼。河道里有乌篷船哗啦啦地摇过,摇橹的人哼着歌,歌曲是塘坞人传唱的百年不变的老调。另一家瓦楞上几只觅食的麻雀似乎受到了歌声的惊扰,嗖的一声不见了。右边喜奶奶家的烟囱里冒出一股炊烟,炊烟夹杂着淡淡的饭香飘过来,钻进小碗鼻孔里,小碗深呼吸,真的好香呢,自己也和那只狸花猫一样肚子有点儿饿了。

小碗沿着陈旧的木楼梯噔噔噔下楼,楼梯咯吱咯吱作响,乍一听像藏在潮湿砖缝里的蟋蟀在歌唱。前阵子小碗的祖母苏婆婆还一直念叨,老楼梯上的旧木板受潮腐朽了,早该修理一下了,可小碗父亲不在家,一直拖到现在都没有修。院子里,苏婆婆正抱着一捆干柴走进厨房,看来午饭还没做好。中午有时候忙不过来,苏婆婆会叫住小碗帮自己烧灶的,可是今天却没叫她。

小碗绕过山墙,穿过窄巷向屋后河边跑去。苏婆婆看见小碗跑出院子,便吆喝:“小碗,不要走太远哟,米饭快煮好啦,过不大会儿就吃饭啦……”

小碗答应着跑出了院子。

小碗坐在房后的河埠头上遥望远方的河道。她喜欢这样安静地坐着看清澈的河水,看水面上来回浮动的鸭群,看对岸河埠头上洗衣淘米的街坊邻居,看来来往往的乌篷船,看石桥上背着猪草走过的行人,看两岸错落有致的黑瓦和瓦缝里随风摇摆的狗尾巴草。

塘坞河两岸都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老房子年久失修,剥落的白灰墙露出青色老砖。砖缝里长满绿毯似的毛茸青苔,瓦楞上茅草丛生,满是沧桑的味道。每家每户的格局都极其相似,下面是底楼,上面是白墙黑瓦的小阁楼。小阁楼临河的方向留有一扇对开的木格子窗。也许因为岁月流逝和雨水冲刷,老房子的白墙不再是纯白色,而是带点儿斑驳的灰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