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传 晚清四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鸿章传 晚清四十年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27.68 6.5折 42.8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启超著,杨智译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6254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8元

货号25351633

上书时间2024-10-15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早年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乡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入曾国藩幕府,受命在安徽组建淮军,并赴上海开辟东线战场。旋署江苏巡抚,攻占苏、常。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任两江总督,接替曾国藩镇压捻军。1870年,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常驻天津,主持对外交涉,成为办理“洋务”的领导人物。

  在十九世纪下半期,李鸿章堪称当时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引领风骚的佼佼者。他插足事务之多,涉及面之广,在同僚中罕有其匹。在政治上,他官居一品,先后任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一度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96—1898),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治国理念,以图适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方面,他热衷创办近代企业,晚清早期举办的四大军工企业中,他独占其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以后又扩展到民用工业领域,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并力倡修建铁路 ;在文教方面,他重视“储才”,建议设“洋学局”,赞赏西方的教育制度,并建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电报学堂和医学堂;在军事方面,他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曾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海军两支近代化的武装部队;在外交方面,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代表清政府经办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涉,几乎“无约不予”,绝大部分对华条约差不多都由他出面签订,以致在外国人眼中,李鸿章就是清政府的代言人。也正因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署者,所以邓小平说,如果不在1997年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李鸿章的一生几乎就是晚清史的一个缩影,所以,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在李氏去世后不久写成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别称《李鸿章传》)中,就认为李鸿章是近代“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逝世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而梁启超也就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对李鸿章一生的是非功过做出评价。这部传记篇幅不长(七万余字),但梁氏却力图创新。他一改中国传统史传的写法,采取夹叙夹议的评传体。诚如作者在“序例”中所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他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是:“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可以说,梁启超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他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导语摘要

  《李鸿章传》由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此书一改中国旧式文体记事的写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论述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作为当时“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虽然饱受争议,但梁启超在书中却直面时代大背景,对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且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

  作为李鸿章逝世后的*部传记,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为使此书更生动,被更多的人阅读,特将其编译为现代文,并在书中增加了历史图片和相应的注释。此外,该版本在译文后还专门编录了“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使读者通过此书能透过历史长河,更深入地了解李鸿章及其家族。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清光绪举人,师从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任司法总长,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李鸿章传》等。



目录

  章绪 论


  第二章李鸿章的地位


  第三章李鸿章未腾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四章军事家李鸿章(上)


  第五章军事家李鸿章(下)


  第六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第七章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第八章外交家李鸿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李鸿章(下)


  第十章赋闲时的李鸿章


  第十一章李鸿章的末路


  第十二章结论


  附录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部分)


  译后记


  李 鸿 章 传(原文)


  序 例


  章绪论


  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结论



内容摘要

  《李鸿章传》由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此书一改中国旧式文体记事的写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论述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作为当时“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虽然饱受争议,但梁启超在书中却直面时代大背景,对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且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


  作为李鸿章逝世后的*部传记,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为使此书更生动,被更多的人阅读,特将其编译为现代文,并在书中增加了历史图片和相应的注释。此外,该版本在译文后还专门编录了“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使读者通过此书能透过历史长河,更深入地了解李鸿章及其家族。



主编推荐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清光绪举人,师从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任司法总长,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李鸿章传》等。



精彩内容

  章绪 论

  天下只有平庸的人才既不会因取得的成就获得世人赞誉,也不会因犯下的过错遭受世人唾弃。如果一个人全天下的人都在骂他,那是不是就可以说他是非同寻常的奸雄?如果一个人全天下的人都在赞美他,那是不是就可以称他为千古英豪?虽然这么说,但是“天下人”中,庸常的人总是成百上千,而超乎寻常的人则是千百个人里也找不出一个。如果我们总是从常人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和评判那些超乎寻常的人,又怎么会是可信的呢?所以,被全天下赞誉的人,未必不是一个见识浅陋、胆小无能的伪君子;而被全天下唾骂的人,也未必不是一个才识出众、胆识过人的伟人。古语说“盖棺论定”,但我却发现有不少在“盖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都没有定论的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肯定一个人,或者否定一个人,说好的还是说好,说坏的还是说坏,评论者又怎么吸纳和借鉴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呢?如果说世间有这样一个人,称赞他的人成千上万,骂他的人也成千上万;称赞他的人将其称赞到了极点,骂他的人也将其骂到了极致。现在所被骂的,刚好和之前所被赞美的相抵消;所受的各种称赞,也足以和所受的痛骂相抵偿。如果是这样,我们怎么来评判这个人呢?回答是:这样遭尽天下人赞美和辱骂的人定非常人。先不说这个人究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奸雄还是一个千古英豪,就说他所处的位置和他的行为处事, 就不是世间平庸之辈的眼光所能洞察的,也就更谈不上被这些平庸的人评判了。能够理解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看我的这本《李鸿章传》。

  我敬佩李鸿章的才干,惋惜李鸿章的见识和眼光,而怜悯李鸿章的人生际遇。李鸿章曾出访欧洲各国,在德国的时候,他见到了德国的前首相俾斯麦,向其行礼之后,说道:“作为国家的大臣,很想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但是朝廷上下的意见都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常常受到牵制,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实现自己心中的志向,应该怎么办呢?”俾斯麦回答道:“主要在于得到君王的认可。得到了君王的信任以后,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李鸿章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君王不分青红皂白,什么人的话都听,而那些位极人臣、身居要位的人和那些近伺左右的人,常常假借君王之威,操纵国家大局。如果处于这样的状况,应该怎么办呢?”俾斯麦迟疑很久之后,说道:“如果作为一国的重臣,以的真诚心系国家安定,估计没有不被君主所理解的。只有与妇女和小孩共事的时候,才不知道会怎么样。”(注:这段对话根据西方的报纸译出。一般登载在日报、周刊上的汉语文章,因为有所忌讳,不敢翻译和摘录。)李鸿章沉默不语。当我看到报纸上的这段记载后,才明白李鸿章内心的忧愤、牢骚和抑郁,这是旁观者所不能理解的。我之所以批评李鸿章,原因正在于此;但我之所以宽恕李鸿章,原因也在于此。

  自李鸿章的名字出现在这个世界以来,世界各国的人士,眼里看到的基本上只有李鸿章,而没有中国。或者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以李鸿章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代表人。一般来讲,若让一个国家的人去评论另一个国家的事,必然不能了解事件的真相,这其实不需要说。然而李鸿章作为中国历史近四十年来政坛上流的关键人物,读中国近代史的人,必然不得不提到李鸿章,读李鸿章传记的人,也必然会看中国近代史,这都是有识之士共同的看法,所以我的这一本书,就算称之为《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也是可以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