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研究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24.55 5.7折 43 全新

库存20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平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0486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3元

货号25268173

上书时间2024-10-15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丛书简介

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丛书由吴忠豪教授主编,丛书遴选了建国以来在小语教坛影响*、*代表性的9位名师——斯霞、霍懋征、袁瑢、李吉林、丁有宽、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支玉恒,对他们的教育生平、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做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代名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况,代表了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达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不可多得,而且难以复制。学习并总结名师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对深化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极具借鉴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1969



目录

目录


 


  “儿童的语文”


 


 


 


节从农村娃到教育名师


 


一、求学生涯


 


二、跋涉教坛


 


“教”且“研”


 


四、炉火纯青


 


第二节教师专业成长之启示


 


一、动力特征:深挚的教育爱


 


二、学养基础: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


 


三、能力特征:强劲的学习力和反思力


 


四、人格特质:仁爱真诚与精诚合作


 


 


第二章儿童的语文:于永正教育教学主张


 


“教育即影响与激励”的教育观


 


“教育即影响”


 


“教育即激励”


 


第二节促进发展的课程与教学观


 


一、均衡发展的课程观


 


“增值”的教学观


 


第三节和谐共振的师生观与家校观


 


一、专业化的教师素养观


 


二、主体发展的学生观


 


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观


 


四、合作共赢的家校观


 


“儿童的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观


 


一、为了儿童的学科核心素养观


 


“五重”语文教学观


 


第三章于永正课堂教学艺术


 


 


节识字写字教学艺术


 


一、对识字写字教育价值的理解与笃行


 


二、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确定


 


三、写字教学的时间安排艺术


 


四、写字教学环节操作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阅读教学艺术


 


一、词义教学:凭借语境妙趣生


 


二、朗读指导:涵泳工夫兴味长


 


三、读写结合:理解运用互促进


 


“学语文”


 


第三节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艺术


 


一、口语交际课例概览与教学特色


 


二、探索构建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三、区分两种写作教学取向与情境


 


四、实用文写作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第四节课堂教学艺术特征分析


 


一、导入的艺术


 


二、课堂教学话语艺术


 


三、游戏化课堂教学艺术


 


四、课堂教学艺术风格


 


第四章品析名课:于永正语文教学经典课例研究


 


 


节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朗读指导课教学


 


——以《梅兰芳学艺》为例


 


一、课例简介


 


二、课文辑录


 


三、课例呈现


 


四、课例研习


 


第二节文本体式制约下的散文阅读教学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一、课例简介


 


二、课文辑录


 


三、课例呈现


 


四、课例评析


 


第三节劝说类口语交际教学探秘


 


——以《纠正写字姿势》《劝告》为例


 


一、课例简介


 


二、课例呈现


 


三、课例研习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


 


——以《写招领启事,采访,写报道》为例


 


一、课例简介


 


二、课例呈现


 


三、课例研讨


 


 


 


第五章论语说文:于永正老师访谈录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小学语文老师不要光盯着语文”


 


“教研员要又教又研”


 


“五重教学”思想的内涵


 


“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的使者”


 


“不到位现象更严重”


 


第七节增强课程意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形态


 


“守常”与“创新”


 


“工夫”花在备“功夫”上


 


 


跋于永正小学语文教育探索的课程与教学论贡献


 


 


附录于永正主要著述目录



内容摘要

丛书简介


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丛书由吴忠豪教授主编,丛书遴选了建国以来在小语教坛影响*、*代表性的9位名师——斯霞、霍懋征、袁瑢、李吉林、丁有宽、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支玉恒,对他们的教育生平、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做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代名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况,代表了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达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不可多得,而且难以复制。学习并总结名师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对深化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极具借鉴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1969



精彩内容

节选

一、求学生涯

1940年,于永正出生于山东莱阳万第镇徐家夼。这里是低山丘陵地带,山上修筑了层层梯田,其中星儿山的梯田长,足有1公里。富水河从村南蜿蜒流过,往西注入五龙河。这一片灵山秀水哺育了勤劳质朴、乐善好施的徐家夼人。

“徐家夼京剧团”,文、武场和演员都是本村农民。逢年过节以及赶庙会期间都要唱大戏,主要剧目有《失空斩》《李逵下山》《红娘》《大刀于七》《打渔杀家》《苏三起解》《华容道》等。于永正就在徐家夼听着京戏长大的。淳朴的民风、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滋养了孩提时代的于永正。

1947年,于永正进入徐家夼初级小学读书;1951年,跨过富水河,到南岸的赤山完全小学读高小。在徐家夼初级小学,他遇到了终生难忘的启蒙老师——张敬斋先生。张老师那年才18岁,博学多才,热爱乡村小学教育事业。张老师字写得好,三年级起,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大字,开始是“仿影”,四年级就临帖,多数学生临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于永正练字十分认真,有一次,他写的两个字得了两个红圈,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还把这份作业寄给了远在徐州工作的父亲分享他的进步和喜悦。

张老师画画好。一次期末考试,于永正语文成绩突出,获得了张老师自己画的一张奖状,上面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并题赠了一句鼓励性的话。于永正高兴万分,也喜欢上了画画。他喜欢画戏剧人物和花卉,春节来临,他把自己画的画儿贴在家里的墙上,作为新春的年画。

“俺李逵做事太莽撞”,又学唱青衣,学的是《汾河湾》中柳迎春唱的“儿的父去投军无音信”,《打渔杀家》中穆桂英唱的“老爹爹清晨起前去自首”等。学唱京戏的同时,他又跟着张老师学拉京胡。

在张老师的组织下,于永正和小伙伴们从富水河边搬运来细沙,在操场边修筑起沙坑,练习跳远、跳高、摔跤;他们还开展了爬山、慰问军烈属、为梨花授粉掐花等活动。

……在张老师的影响下,小学时代的于永正兴趣爱好十分广泛。

1954年,于永正小学毕业,跟随父亲到了彭城徐州。1956年,进入徐州第七中学读初中。在这里,他遇到了刚大学毕业的李晓旭先生。于永正特别喜欢李老师上的“文学课”。在一篇作文上,李老师给了他这样一句批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这句批语激起了少年于永正的作家梦,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绞尽脑汁写稿、投稿,虽然屡战屡败,但乐此不疲。是李老师赋予他梦想与追求,笔耕不辍,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嗜好。

1959年,于永正跨入了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的大门。在那里,他一面做着作家梦,一面揣着“当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梦。青年于永正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他广泛涉猎文学、教育学、哲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他喜欢在星期天带上两个烧饼,到徐州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看书,把中午回去用餐的时间都省了下来。他坚持写作,其散文《我们的心向北京》被徐州市文联主办的《百花文坛》录用;其作文被班主任赵老师在全班朗读,还向其他班级学生作了。师范教育为于永正拓展自己的兴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迷恋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他刻苦练习琴法,作为学校文艺骨干,既是学校合唱队队员,又是民乐队队员——在乐队里拉板胡。课讲得绝、字写得绝、京胡拉得绝的徐惠通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陆有信老师,关爱学生的郭宁兆老师,都给了于永正潜移默化的影响。三年级下学期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实习,于永正与小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时,与孩子们挥泪告别。这让他感到自己向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一目标又近了一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毕业,满怀信心地走上了小学教育岗位。

二、跋涉教坛

1962年9月1日,风华正茂的于永正走上了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小学三年级(2)班的三尺讲台,开启了他的教育人生。然而,开学天,他就遭遇了课堂管理的难关。

5分钟,课堂又骚动起来,交头接耳的,为越过课桌上的“三八线”而争吵的……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听到有学生议论:“刚毕业的,谁听他的!”“多穷!穿条烂裤子!”一连两个多月,尽管他采取了大声呵斥、推搡、用粉笔头砸等手段,但是教室内还是乱糟糟的,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无法维持。这无疑给青年于永正泼了一盆冷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之中,沮丧,彷徨,迷惘,甚至想就此辞职不干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借鉴他人的经验,琢磨自己的班级情况进行管理,课堂教学秩序有了好转。

“学雷锋”活动,音乐教师余老师教三(2)班小学生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她不会弹琴,全靠嗓子教;两节课下来,孩子们还是不会唱。于永正主动要求代上音乐课。他让学生到办公室搬风琴,孩子们可起劲了,一窝蜂涌过去,七手八脚把琴抬进了教室。于永正弹奏起优美的旋律,孩子们陶醉在其中,动情地学唱着歌曲,歌声清脆、嘹亮,甚至还学会了男女生二部轮唱。一节课下来,于永正没有说一句维持纪律的话,但孩子们特别乖巧、特别专注地学唱歌。几天以后,学校少先队举行“向雷锋学习”主题队会,于永正画了一幅雷锋像,悬挂在主席台正中的幕布上,赢得了学生们的啧啧称赞。

……他的才艺赢得了学生的钦佩,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一年下来,他所带的三(2)班被评为徐州市级优秀集体。

1965年暑期,于永正被调到徐州市大马路小学任教。过了“组织教学”关之后,他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了教学专业发展上。他喜欢听课,听名师的课,听同事的课。有一年,他听了特级教师李梦钤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李老师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声如洪钟的朗读和磅礴的气概令他倾倒,李老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令他叹服。“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李老师报告中的这一句话点醒了于永正,他一改过去备课时先看教参再读教科书的做法,而是“先读课文,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再看看‘教参’上怎么说的,那里有什么见解和建议值得采纳”。每次备课,他都要把课文反复读上若干遍,潜心会文,“披文入情”,从而使自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关键。于永正有机会听了左友仁、贾志敏等名师的课。他看到左友仁老师教《小珊迪》抓住了三个“想”,教《伟大的友谊》抓住了过渡句,带动了全篇教学。左老师催人泪下的范读,贾老师慷慨悲昂地朗读《革命烈士诗二首》,使于永正领悟到,备课要备朗读。

“磨”两课书。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学期要教二三十篇课文,平均两天要教完一篇课文,因为赶进度而无法对每一篇课文作深入的研究。于永正在开学时就挑出自己喜欢的两篇课文,一有空就研读文本,搜集资料,与同事切磋,设计教学方案。待到教这些篇目时,他约请同事前来听课研讨。倘若教学效果不理想,他就推倒重来,再拿着新教案到别的班级执教。上过了课,他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诉诸文字,提炼自己的教学心得,撰写出教学论文。终于,他的篇论文《选材与命题》在《江苏教育》1980年第12期上发表了。于永正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教学比赛等活动,踊跃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磨练自己的教学能力。他深有体会地说:“每‘磨’一课,每上一次公开课,胜过上三个月的教师进修学校。”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就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博采众长、自我修炼、不断打磨,于永正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他深有感触地说:“过了不惑之年,我觉得自己才真正成熟了。成熟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的结果,是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结果。”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