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语的魔力——以关键词为例的哲学解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话语的魔力——以关键词为例的哲学解读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32.83 6.8折 48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勤、刘晓庆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6992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5171454

上书时间2024-10-15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一、话语的魔力

200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人可以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人类创造了语言,并使用它们来认识世界、认识彼此、认识自己。

“苹果”和“梨”,你和水果店老板对两者都有共同的认识。在这个星球上,所有可看、可触和可听的事物,都被人类以命名的方式归类,其伟大之处可与上帝创世纪相类比。

“标签化”成为可能,不论是以前的“主义”——“自由主义者”“女权主义者”,或者现如今的“宅男”“森女”,人都可以用语言把自己进行分类。

·兰格

·波普尔在《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中讲到:“在给我的题目中称作知识的事物由此开端人类知识。没有理性批评,服务于对真理的寻求的批评,就没有知识。”

人类用语言描述世界,追求真理;但另一面,就像人类发明钟表却终被钟表区隔时间一样,人类创造语言,也被语言所塑造。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语言符号造成的不同影响。从文字语言上看,中国汉语这种图像文字与欧洲那些拼写或拼写文字有许多差异。汉语作为图像文字的特质,是中国人注意事物之间的形象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的抽象联系;而通过语言长期的作用,汉语终被强化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集体心理结构。因而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发达,而西方人则严谨而理性。

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文化的形成,终形成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乔治·加达默尔认为“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如果说钢铁的军队可以控制人类的肉体,那么无形的词语就能控制人的灵魂。尤其是那些能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词语,并且将之推广的人;那些把特定的词语编成故事,说书给别人听的人;那些能把老词玩出新花样,将其做成口号、标语撼动人心的人,有水平。

 

如果说前者只是无意为之,而从二战中的宣传战开始,有意识的思想统治开始浮出水面。

“如果说谎,就撒弥天大谎。因为弥天大谎往往有某种可信的力量,民众在大谎与小谎之间更容易成为前者的俘虏。” 

 , 

·奥威尔在《

人是活在词语的密林里的。言语作为一种抽象符号,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每一个人的人格。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外界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能影响到人的自我。从某种意义来说,上镜子就是言语的集合。人的自我在不同的言语镜子里面得到特定的投射。人们需要从言语镜子里矫正自己的认知,从言语镜子里找到世界的样子,从言语镜子里找到某种存在。人类生活生理需求之外的许多需求,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都必须用语言符号抽象出来,才能让人们得到满足和快乐。

二、人活在词语的密林里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词汇的力量贯穿了人类生命的始终。虽然人类创造了语言符号,但却无法通过语言变成的荆棘;人们亲手种下了语言的种子,却不得不永远生活在词语的密林中。

“没有什么问题像与符号有关的问题那样,让人与文明的关系如此复杂的了。符号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相关,它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普遍工具,正像物理自然世界中的运动一样。” 

,

人类还是社会生物,离开群体是无法生存的,人类社会需要依靠符号的共有来维系。因为只有有了共通的语义空间,人类彼此之间才有可能交流,进而结成互惠互利的生存集团。人类群体和社会,如果没有语言符号作为沟通表达的媒介和渠道,是无法形成的。因为人类是社会生物,单个的生物人如果没有经过社会化,是很难生存的。即便是被狼群抚养大的小孩,也很难拥有真正人类的特质。又如《荒岛求生》中的汤姆汉克斯,在流落荒岛没有人与之交流的情况下,主人公靠着能与人类文明相联系的各种符号载体,如排球、快递、火把等,再加上数字与文字,不断地维持自己的社会属性而不至于退化。在他获救之后,也能与社会上的人共同交流,这就是符号的力量,语言的共通性。

“人首先学的是符号,其次是观念,再其次才是真理本身。”

语言符号带有与生俱来的双重魔力,自从它们被创制的那天起,它就在满足人类信息传递需求的同时,把人类牢牢地缠绕在观念的领地里了。符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和阶段成果,这一切的代价,是人类用符号给自己打造的笼子。

“崩”,诸侯王之死曰“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可称之),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死”,士人之死曰“不禄”。事件都是“死”,但说法却不一。

“忠孝仁义、君臣、主奴”,到民国出现的“军阀、民国、废除帝制”,再到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五讲四美、现代化”等,这些都是文化符号。它们与一定的社会思潮和文化体制相符,同时也制约和规范着相应时期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从根本上来讲,符号就是人类给自己画地为牢。总是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掣肘,这大概是人类的宿命。

另外,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感、生存价值和意义,都需要语言符号来定义。或者说,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只有从拥有语言符号的那一刻起,才明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标和位置,才了解了到作为人的喜怒与哀伤。

人类社会的存续和演进,以及文明文化的传承,都依赖于各种规定和制度。初是风俗习惯,进而是道德,后产生了法律。这一切都呈现为社会共识,通过符号来表现,并产生圈层之间、代际之间的传播。

三、重要的人生关键词

将人类的智慧凝练出来就是符号,符号重要的表现就是词语。在词语的密林里,有的词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有不同的涵义。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一种象征。在中国,龙代表皇权的至高无上;然而在欧洲的基督教艺术作品里,龙却代表邪恶、贪婪和暴戾,欧洲人认为龙是人类本性的化身。但是总有一些词语成为人们限度的共识、广泛的价值判断,也是世界上众多异质文化之间的公约数。无论哪一个种族、哪一种文明形式、哪一类的文化特质,总能在其中找到类似的表述和意思差不多的词汇,这些词语就是我们所讲的关键词。它们构成了人类符号、观念、智慧的核心,也成为操纵人类自身的有力武器。

纵观人类万年的历史、无数人的生命历程,以及当下现实生活的体验,从这样三个维度可以提炼出如下一些关键词:我是谁、何谓人、人的生活和世界、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成与败、老与病、生与死、爱、情感、理性、恨与仇、悲与欢、离与合、时间、空间、平等、权利和义务、信仰、良知、节制与放纵、得与失、婚姻、希望和绝望、罪与罚等。

为什么这些词汇符号会如此关键?人类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今天遍布全球的人类都是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从走出非洲、进化为现代智人,到现在的十万年间,人类本身并没有进化。人类作为拥有同一个祖先、起源的种群,其在人心、人性、人情、人事上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欲望恐惧等基本情感和认知也都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些东西的符号化、语言化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便具有涵盖所有人的普适意义。

我们发现,这些关键词的形成,经历了自然浮现、大师强化、经典传承这三个阶段。

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这些词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是全人类所共通的重要语义空间。从初语言符号产生,到一代代经典的文化传承,这些词汇从模糊的感觉、故事,逐渐抽象成为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清晰的文字符号。这些关键词初是普通人的生活智慧,是普通人必然触及的话题。他们就像密林中的一盏盏灯火,不管你看到或者没看到,它们就在那里,等待着照亮有心人的漫漫前路。一代代有名的、无名的大师和巨匠们把这些关键词提炼出来,并赋予它们意义和解释,形成经典,代代流传,终凝聚成社会共识、社会公认的关键词。

“人话”,而大师们讲的是哲言。这些“人话”通过大师们的梳理,进而变成了具有思想性、学理性的说法。俗语背后的哲理成为贯穿诸多词汇的核心。普通人朝夕谈论的“人话”,经过一番修正、提炼后便具有了哲理意义。历代的大师把人话背后的哲理讲清楚了,又将其还原到俗语的面貌,令普通人也能听懂。关键词经历了从人类的文化海洋中浮出水面的过程,又加之历代有名、无名的大师和巨匠不同角度的阐述、定义、分析和评价,通过人类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巨匠们眼中的哲理又回到了大众中间,终形成了它们今天的模样。

“地球村”村民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因为各种具体的问题都是由像上文所述的那样的关键词所定义的,它们的实质都逃不过关键词的界定范畴,它们都只不过是这些关键词在今天的世界里所投下的倒影。每个关键词都派生出了瀚若星海的现实故事,而正是这些故事,组成了我们的人生。

统而言之,关键词影响人类思维、塑造人类的观念。我们所做的,正是重新界定、阐释和评价若干重要的词汇,并且向大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大师和经典观点。我们希望通过梳理,帮助人们从词语的密林中走出来,通过关键词直抵核心,更好理解人生的真谛;为所有想要提升自己、锤炼自己的人,提供一份经典导读和走近大师们的路线图。希望我们所做的这一切能帮助他们更精准地理解、看待人生的关键节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此拥有智慧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不迷茫的人生。

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

 

 

2016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哲学读物。作者从语言中的关键词解析入手,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全书按关键词分为不同章节,每个章节包括关键词解析、大师人话、小结、经典导读等方面。通过阅读,读者不但可以了解同语意的关键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意蕴,还可以按照经典导读进行发散性阅读,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作者简介
陈勤,资深传媒策划专家,广泛涉猎电视、报刊杂志、新媒体的创意策划工作。先后于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1月调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出版系担任传播学、新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代化研究、国情研究、文化研究、大众传播等几个方面。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2本,发表学术论文约60余篇。
刘晓庆,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硕士。资深图书编辑,编辑的经管类代表图书有《商学导论(第4版)》《当代商学概论》《商务沟通精要》等,以及大众类代表图书有《从纽约起航》《细菌与抗生素之战》等畅销书。系本书第二作者,撰写本书后半部分内容(约11万字)。

目录

何谓“人”


人的生活和世界





幸福


婚姻


信仰


欲望


平等


理性



成与败


是与非


善和恶


悲与欢


离与合


仇与恨


老与病


罪与罚


美德与恶行


希望与绝望


权利与义务


时间与空间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哲学读物。作者从语言中的关键词解析入手,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全书按关键词分为不同章节,每个章节包括关键词解析、大师人话、小结、经典导读等方面。通过阅读,读者不但可以了解同语意的关键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意蕴,还可以按照经典导读进行发散性阅读,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主编推荐
陈勤,资深传媒策划专家,广泛涉猎电视、报刊杂志、新媒体的创意策划工作。先后于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1月调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出版系担任传播学、新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代化研究、国情研究、文化研究、大众传播等几个方面。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2本,发表学术论文约60余篇。
刘晓庆,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硕士。资深图书编辑,编辑的经管类代表图书有《商学导论(第4版)》《当代商学概论》《商务沟通精要》等,以及大众类代表图书有《从纽约起航》《细菌与抗生素之战》等畅销书。系本书第二作者,撰写本书后半部分内容(约11万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