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无道 花非花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无道 花非花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20.89 4.6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国荣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1972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3755797

上书时间2024-10-15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万物兴歇皆自然
我与国荣先生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一起去台湾相识。两岸在台北举行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他的长篇小说《乡谣》、《兵谣》更名《日子》、《突围》在台湾出版,大会邀请我们去搞签售活动,同时担任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读书演讲比赛评委。
国荣先生是小说家,也是出版行业的专家,没想到他还研究老子,而且那么专注执着严谨。依他所说,“孔夫子有句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研读老子,倒确是为己。是想把小说写得好一些”。为此,他前后持续七八年时间,研读了多个版本,这种治学态度,在浮躁的今天难能可贵。
儒、道、佛三学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南怀谨先生曾经给儒学、道学、佛学作过一种比喻,他说儒学是粮食店,道学是药店,佛学是百货店。细想起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儒学即孔孟的思想,其经典著作是《论语》。儒学可说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不只因为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才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儒学思想影响中国历史已达两千余年,至今仍是当代人思想意识的根基,更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理论具备入世精神。它既是官员当权者修身养性、励精图治、建功立业、践行抱负的经典教义,它又是普通百姓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创家立业、规范行为的人生宝典。儒学不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所以孔孟思想像粮食一样成为人生的必需品,今天建设社会文明同样离不开儒学。
道学即老庄的思想,其经典著作是《道德经》。道学可说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它创立了“天道观”,也可以说是“宇宙观”,提出了“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强与弱”、“宠与辱”、“虚与实”、“黑与白”、“刚与柔”、“贵与贱”、“开与阖”、“奇与正”等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朴素的辩证法。《道德经》不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伦理学著作,而是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道学是对社会,对人的问题发言,是为社会,为人解决问题,引导人们进入高度抽象思维,告诉人们宇宙与万物发展变化的总道理。所以把它比作药店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成长成熟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学。
佛学即释迦牟尼的思想,他是印度人,他创立了佛教,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经把佛经带回中国,成为了与儒学与道家并驾齐驱的三学。佛经包罗万象,玄机四伏,应有尽有,像百货店,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寻找到自己所企望的东西。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有关资料记载,老子比孔子大10-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大10岁。这说明中国的春秋时期是全人类发现自我,进入高度的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同时代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国荣先生的这部著作是专门研究老子的,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阅读心得,下卷是注解原著。老子的资料甚少,除了《史记》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绍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读了他的29篇心得,虽然老子的文化立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但国荣先生的心得却是入世的。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著次序,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演绎,而是在熟读全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炼出代表老子思想的29个观点,结合现实社会的诟病进行剖析,阐发自己的立场。通观这29篇心得,尽管涉及到哲学、天文、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科技等诸多领域,所阐发的理论也关乎到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但一个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贯穿其中,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无论治国,还是军事;无论为人,还是处事;无论对待生命,还是对待人生,一切都以自然为本。这不由让我想起诗圣李白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驱策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遵循自然,尊重规律,可以说是老子立道的基本出发点,国荣先生的著述也坚持了这一基本立场。全书文字质朴自然,说理深入浅出,既有老子的基本思想,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揭示批判,读来备感亲切,给人以启迪。
解读经典,历来存在“经注我,还是我注经”的问题。这部著作,既有经注我,也有我注经。下卷是作者注释老子。值得赞赏的是,原著《道德经》八十一章没有章名,作者为便于读者阅读,在理解原著各章精神的基础上,给各章起了章名,仔细琢磨,这些章名对理解原著的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注释的文字,无论是对原意的诠释,还是文字的表述,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治学的严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在多媒体、快节奏的环境中生活,要大众都去研读国学经典,难以做到,像这部作品这样经研究者苦心研读后,将其心得与成果成书出版,不失为推动大众阅读经典的一项积极而有效的举措,值得称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众很需要也一定会喜爱这样的著作。
以此为序。

王立群
2014年7月25日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百家讲坛》主讲《史记》)

导语摘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我读《老子》”,下卷为“我释《老子》”。作者将其对老子思想的多年独立研究与数十年对社会的观察,与对人生起伏的体验结合起来,写成这部面向大众读者的心灵读物。通过对《道德经》的文本考据、解读,通过剖析诸种不良社会现象对当代群众心理造成的扭曲和冲击,希求能从古代大哲学家的智慧中为人们找到平衡人我关系,坦然面对悲喜苦乐的妙方。让古代经典著作能够为当今大众服务。

作者简介
黄国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人,曾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行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副总编、专业技术四级等职,军衔文职二级,技术职称编审。1978年开始文学写作,发表出版文学作品500余万字。长篇小说代表作:《兵谣》、《乡谣》、《碑》;散文集:《为了母亲的微笑》;文艺理论《走出乡村书写的怪圈》、《我们该在意什么》、《文学的声音》;电视连续剧:《兵谣》、《沙场点兵》等。作品多次获期刊优秀作品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加拿大“大雅风文学奖”提名奖。电视剧获飞天奖、金鹰奖、金星奖等。编撰《图书编辑学》、《出版经营与管理》教学讲义,获中国出版科研院人才库证书,十多种专家人物辞书收录。

目录
目录

上卷  我读《老子》

序 万物兴歇皆自然(王立群)

**章 修心益寿

第二章 众妙之门

第三章 有无相生

第四章 不尚贤, 不贵货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天长地久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顺其自然

第九章 物极必反

第十章 无为而治

第十一章 大智若愚

第十二章 委曲求全

第十三章 无中生有

第十四章 不以兵强天下

第十五章 柔弱胜刚强

第十六章 死而不亡

第十七章 不言之教

第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十九章 以德治国

第二十章 光而不燿

第二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二十二章 为之于未有

第二十三章 不为天下先

第二十四章 祸莫大于轻敌

第二十五章 自知其无知

第二十六章 民之轻死

第二十七章 坚硬如水

第二十八章 为而不争

第二十九章 返朴归真

跋:颠覆惯性的模式化思维

下卷:我释《老子》

**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有无相生

第三章 不尚贤,不贵货

第四章 用之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玄妙之德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 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欲速不达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袭明要妙

第二十八章 明知故守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为天下母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观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光而不燿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多易必多难

第六十四章 为之于未有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必胜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道人道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内容摘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我读《老子》”,下卷为“我释《老子》”。作者将其对老子思想的多年独立研究与数十年对社会的观察,与对人生起伏的体验结合起来,写成这部面向大众读者的心灵读物。通过对《道德经》的文本考据、解读,通过剖析诸种不良社会现象对当代群众心理造成的扭曲和冲击,希求能从古代大哲学家的智慧中为人们找到平衡人我关系,坦然面对悲喜苦乐的妙方。让古代经典著作能够为当今大众服务。

主编推荐
黄国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人,曾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行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副总编、专业技术四级等职,军衔文职二级,技术职称编审。1978年开始文学写作,发表出版文学作品500余万字。长篇小说代表作:《兵谣》、《乡谣》、《碑》;散文集:《为了母亲的微笑》;文艺理论《走出乡村书写的怪圈》、《我们该在意什么》、《文学的声音》;电视连续剧:《兵谣》、《沙场点兵》等。作品多次获期刊优秀作品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加拿大“大雅风文学奖”提名奖。电视剧获飞天奖、金鹰奖、金星奖等。编撰《图书编辑学》、《出版经营与管理》教学讲义,获中国出版科研院人才库证书,十多种专家人物辞书收录。

精彩内容
**章 修心益寿
少私寡欲,守弱居下;
淡泊名利,平淡人生。

要是有人劝你别刚强,要柔弱;别聪明智慧,要愚蠢驽笨,你一定会认为这个人神经出了问题。一般人的思维和观念是这么个逻辑,但一般人理解不了大智慧先知的高远境界。老子就是这么一位要人别刚强,要柔弱;别聪明智慧,要愚蠢驽笨的大智慧先知。
别说一般人理解不了老子,连孔子这样的圣人对老子也毕恭毕敬,心悦诚服地洗耳恭听他对他的批评。《史记》中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是历代至今被敬奉为比老子更负盛名的圣人。他跑到周都洛阳,向老子讨教礼的学问,老子告诉他:我听说,会做生意的精明商人,总把财货深藏着,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的外表谦虚得像个愚蠢迟钝的人。丢掉你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做作的情态神色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而已。老子就是这么个超凡脱俗之人,他对孔子也是如此毫不忌讳,开诚相见,坦诚道出自己的不同主张,不加掩饰地直言指出孔子的不足和缺点,对其他人便更可想而知了。
孔子毕竟是圣人,他并没有因老子的耿直坦言而难堪,更没有因受指责而小肚鸡肠。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是同处春秋晚期的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称老子是龙,他不是飞,不是游,不是行走,而是乘风云而上天。从他的评价可以想见老子其人,也可知老子在当时的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经在周王朝做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在周室待了很久,见周王朝日渐衰落,于是弃官离开朝廷,隐居世间,从此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令人惊异的并非老子弃官隐居,而是老子的长寿。《史记》上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还记载,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周政府一个名叫儋(dān)的太史出关见秦献公,传说这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太史公司马迁只是如实地记录下他之前历史的传说,没定结论。从老子识透尘世,弃官做隐士这个角度看,太史儋不大可能是老子。且不论这些,老子活一百六十多岁是《史记》的记录。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过七十古来稀,《史记》记载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所以他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但孔子也只能有这个时段的经验认知,他只活到七十三岁,八九十岁的人生经验,他没有去推测。老子活了两个多“古来稀”,可见他真非凡人。
人生不易,自出生那一天起,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都想长寿,是因为人生难得一回,再则人世间太美好。假若人生能随意而得,假若人世间丑恶得暗无天日,生死也就无所谓了。人都珍惜生命,没有活到应有的寿数而死视为不幸,故年少而死,称夭折;中年而亡,叫短寿。人想长寿,一般人也只是想想而已,不可能像秦始皇那样逼别人去为他炼仙丹,满天下去找长生不老药。其实权大权小,高贵卑下,富贵贫贱一个样,权力再大能驱策天下人也没用,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谁都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老子之所以能活孔子两倍多的岁数,并非他吃了什么仙丹和长生不老药,我以为他的长寿秘诀在于他的心态,在于他的人生修炼,远离死亡的危险。老子在第五十章里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他说,出世叫生,入地叫死。人出生后能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有十分之三;本来活得好好的,往往自己撞入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为了求生而太过于重视养生了。曾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山里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的侵袭;入军队打仗不会遭到兵器的杀伤。犀牛虽凶,对他却没有办法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对他却没办法用它的爪;兵器虽锋利,对他却没办法用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善养生的人根本就不进入这些死亡之地。
那么善于养护生命的人,用的是什么妙法秘诀?要说妙法秘诀,我以为有三条:
其一,“少私寡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四十四章)名利和生命哪个更亲切?钱财和生命哪个更重要?得名声钱财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这些人生的要害问题,老子悟得清清楚楚。他一贯坚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只有知足,才不会受到污损;只有适可而止,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险;如此身体才可久安,生命才可以长存。他告诫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财富再多,你不可能永久守住;富贵而骄横炫耀,必自遭祸患。他还警告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连圣人都只求吃饱肚皮,不为光彩面子的荣誉。老子如此言,也如此行。他满腹经纶,却坚持“不言而教”,要不是守关的官员求他勉强为大家写一本书,连这五千字的《道德经》都没有。他既不想立言立名,也不想立仕立业,*后弃官而去,隐居人间,可谓潇洒人生。
其二,抱朴归真。老子认为人*纯粹*可爱是婴孩阶段,他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所以也没有烦恼。人世间的一切不幸和灾祸都是知识引起的。知识让人产生欲望,知识越多,欲望越大,欲望到了熏心的地步,利令智昏,人就会追名逐利,相互争斗,相互倾轧,社会就陷入混乱和灾患。他提出“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合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这些观点贯穿《道德经》的字里行间,他希望人们返璞归真,像婴孩一样纯朴可爱,无为、无我、无欲。
其三,守弱居下。老子的睿智表现在他的世事洞悉和人情练达。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会看到事物的内在;一般人重视事物的正面,老子更注重事物的反面;一般人喜爱事物的阳面,老子却特别赞赏事物的阴面。这也许是老子的立身之道,第二十章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他说,深知雄性的刚强,却宁愿处于雌性的柔弱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沟壑。能够做天下的沟壑,恒久的德就不会离开,回复到单纯的自然状态,如同婴儿一样纯朴。深知白昼的光明灿烂,却宁愿处于黑夜阴暗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工具。能够做天下的工具,与恒久的德就不会有偏差,就可以回复到无穷无尽的境界。深知荣宠显耀,而宁愿处卑下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溪谷。能够做天下的溪谷,恒久的德就充盈,回复到质朴的状态。
老子守弱居下的主张,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积极。他认为甘守柔弱,就能不争;表现愚笨,就能弃华取实;谦下不争,就能无私无我;弃华取实,就能返璞归真。因此,他的正言若反,进道若退,恰恰是他思想深邃,境界高远的表现。
两千多年过去了,老子的这些思想在今天却似乎更难得。两千几百年之前的物质生活水平跟如今无法相比,那时候人们尚且需要少私寡欲、抱朴归真、守弱居下,淡泊名利,平淡人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生活中,不是更需要吗?私欲是损害身体的毒瘤,追名逐利,欲壑难填;处心积虑,寝食难安;不择手段,妄想枉命。
我父亲活了九十八岁,我给他总结,他长寿的秘诀是:心胸开阔,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宁可朋友负他,他决不负朋友。他没读过《老子》,但有这心性,为此,我曾写了《父亲的生命力》。
诸位若想要一副强健的身体,保持一个不衰的生命,不妨读读《老子》。

第二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提起老子,可能谁都会脱口而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章)这不只是因为它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首句,流传广的更主要原因还是这句话的内涵,它是老子道学的立论之言。开篇就直奔主题:道是什么?
从词面看,古汉语跟英语的句式有某些相似,宾语常常前置,通俗说法叫倒装句。这句话的**个“道”,是名词,是宾语,指宇宙的本源;第二个“道”是名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是说、描述、解释之意;“常”是恒久。第二句**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真相,第二个“名”是名动词,命名、给它称谓之意。这句话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是:假如道可以用语言解释出来的话,解释出来的那个“道”,就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个恒久的宇宙本源的“道”。同样的道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许可以用一个名称来给它命名,但要给宇宙产生万物的本源之规律的真相起一个名称,是做不到的,即使给了它名,也不可能与那个恒久的宇宙本源的真相形态相称。
这句话揭示了两个问题。
一是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就汉语文字而言,尽管语言文字表达的丰富性可达到无所不及的程度,可以把一件事、一个事物说得活灵活现,但我们常用的文字也就5000个左右,一般人能掌握并应用自如的文字也就3000多个。描述一个事物的外在形态(形状、色彩、外质、特征),或一件事的外在过程(起因、经过、结果)或许容易。但要说明一个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千变万化的现象内涵、一种状态的真实形态就不那么容易。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真相,往往只能靠心灵去感受,去意会,而无法直接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尤其是想描述、解释没有物体、没有形状的天地开始之初,宇宙创生万物的本源之真相形态,语言文字的确难以如愿。
二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是不依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或改变的客观存在,自然界对于人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认知能力,事物永远具有不可知性。宇宙从星系形成开始已有140亿年,地球也有了46亿年生命,而人类从类人猿开始计算,至今也不过100万年历史,在人类产生之前宇宙就在无限时间、无限空间中客观存在,人类如何能完全认识它呢?
就拿人类的生命之源——水来说,人们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