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立规矩
  • 给孩子立规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给孩子立规矩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16.86 3.4折 49.8 全新

库存34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T.贝里·布雷泽尔顿(T.Berry Brazelton),(美)乔舒亚·D.斯帕罗(Joshua D.Sparrow) 著;严艺家 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8824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1201724429

上书时间2024-10-14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T.贝里·布雷泽尔顿,(1918-2018)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哈佛大学儿科学荣誉教授布朗大学儿科学与发展人类学教授布雷泽尔顿教授是世界儿科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公认的重量级学者,曾担任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会长。他制订的贝里量表——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NBAS)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13年,为表彰他在儿科学领域做出的很好贡献,奥巴马授予布雷泽尔顿教授“美国总统公民勋章”。

目录
开篇 养育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养育挑战——信息过载
“锦囊妙计”与“速成法”阻隔了亲子沟通
“虎妈”成功的真正原因你并不知道
你是控制型父母吗
“快乐养育”为何让父母压力更大
管教的首要任务是确立终极目标
第一章 好的管教始于了解0~6岁发展关键点
“一个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个感觉自己不被爱的孩子。”——塞尔玛·弗雷伯格
0~6个月——为接受管教做好准备
学习自我安抚——接受管教的前奏
何时互动何时安静,婴儿自己说了算
规律睡眠、规律吃奶、会自娱自乐——她准备好了
7~8个月——需要开始管教了
开始管教第一课——带宝宝进厨房
何时让她自己吃饭
她会指着东西要了,得意之余莫忘说“不”
宝宝开始“认生”了,如何避免“尴尬时刻”
9~12个月——会察言观色,需要认真管教了
她不断地试探,直到你清晰果断地说“不”
父母需要清晰一致地给孩子立规矩
12~14个月——开始“行走江湖”,管教给他带来安全感
1岁宝宝情绪失控大多因为内心纠结
宝宝在商场大哭大闹
1~2岁——脚步不停歇,掌控冲动是管教的长期目标
他随时可能闯祸,需要父母充当“刹车系统”
言语劝说对付学步儿是无效的
2~6岁——从管教到自律
孩子学习控制情绪的第一步——理解自己的情绪
现阶段如何帮助孩子表达和控制情绪
现阶段管教重点——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
给孩子强化规则的“公平性”而不是权威性
严厉的惩罚、过高的要求、过度的表扬都会伤自尊
跟孩子一起“面对”错误,而不仅是“指出”错误
把不良行为变成教会孩子自律的契机
第二章 选择合适的管教方式
管教不是惩罚,是教育,好的管教一定是基于对孩子充分的了解。
父母的童年
我们渴望成为不一样的父母,却为何事与愿违
气质的差异
她是“活跃型”“慢热型”还是“敏感型”
榜样的力量
“言传身教”最重要
羞辱的代价
羞耻感能让坏行为暂时停下,但“报复”更棘手
体罚
“只记得挨揍,不记得为什么”,体罚的作用仅限于此
叫停
如何在孩子淘气到无法收场时“叫停”
读懂孩子的行为
管教有时是眼神,有时是温柔耳语,关键是懂孩子
弥补过失
让孩子有机会弥补过失
承担后果
教会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避免三个误区:贿赂孩子、不让吃饭、不理不睬
父母统一立场
父母就“规则”和“打破规则的后果”达成一致
父母一方“无暇”时
孩子与父母“远近有别”时
父母离异
合作管教
如何引导孩子遵守学校纪律或社会规则
第三章 孩子出现“坏”行为,试试“五步管教法”
能量不分正负,都是爱和成长开始的地方。
第一步 理解孩子的“坏”行为
孩子的“坏”行为传递了哪些信息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坏”行为
当“坏”行为反复出现时,仔细寻找原因
父母检视自己对孩子“坏”行为的反应
“坏”行为的常见起因
第二步 搞清楚“坏”行为发生的过程
何地
何时
怎样
第三步 对质
如何跟孩子对质
发育阶段不同,对质方法不同
第四步 回应孩子的反应
对质时,孩子可能会有哪些反应
如何回应孩子
第五步 承担后果、弥补、道歉与原谅
能让孩子吸取教训的后果
承担后果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弥补过失的机会
宽恕的力量
要选对时机
第四章 立规矩的小技巧
管教的目标远不止于制止和惩罚某种“坏”行为。
通常值得一试的方法
提醒
沉默
隔离冷静
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
弥补
原谅
规划
幽默
有时会有用的方法
拿走玩具
取消聚会或推迟活动
不许看电视或玩游戏
无视轻微的不良行为
父母离开事发地
额外的家务
停发零花钱
接近没用的方法
打孩子
羞辱
与别的孩子做比较
把食物作为惩罚或奖励
提前上床时间或额外的午睡
收回爱意和威胁遗弃
用肥皂洗嘴巴
第五章 孩子出现恼人行为怎么立规矩
管教孩子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不断寻求关注
苦苦哀求和发牢骚
咬人、打人、踢人和抓人
霸凌
作弊
挑衅
忤逆
撒谎
权力斗争
离家出走
分离
手足之争
“被宠坏的”孩子
偷东西
咒骂和脏话
顶嘴
大发雷霆
打小报告
嘲讽
第六章 特定情景下如何立规矩
总有一些情况,让管教变得更加棘手,而我们不得不面对。
电子产品
让孩子乐意放下电子产品
隔代管教
祖父母和父母共同管教时
当祖父母成为主要照料者时
单亲父母
长期患病的孩子
学前教育
分担家务
致谢

内容摘要
相比过去动辄棍棒教育的年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同:管教并不是为了证明父母自身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为了最终帮助孩子形成自律。
布雷泽尔顿教授与斯帕罗教授让父母们看到,实施“管教”的选择有很多,每种选择都有其利弊,重要的是看见孩子在那一刻究竟有哪些真实的成长需求。
T.贝里·布雷泽尔顿、乔舒亚·D.斯帕罗著的《给孩子立规矩/布教授有办法》第一部分作者以孩子的年龄为轴,向父母展现了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的管教挑战,以及这些挑战背后预示着孩子需要在哪些部分得到支持与成长。
第二部分作者从父母的管教行为切入,既聚焦于父母自身被管教的童年体验,又关注当下的管教对于孩子而言会有怎样的体验。
第三、四部分作者探讨的是充满共性的管教方式,细腻剖析了孩子面对管教究竟如何可以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又如何会最终形成自律;也帮助家长看见不同的管教方法有哪些利弊权衡,有哪些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又有哪些是需要尽量避免的错误。
第五部分作者介绍了孩子具体问题行为的动机及应对方式。
第六部分就管教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其中大部分挑战来源于父母和孩子所处的大环境或家庭现实状况。

精彩内容
我做儿科医生32年,在门诊经常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们交流孩子健康问题。我做育儿的科普工作也有二十多年,现在仍每天通过微博回复一些家长的问题。与过去相比,如今我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的家长不论是“养”孩子,还是“育”孩子,都已经出现了很多与过去相比接近不同的新问题。前些天我在门诊中看了这样一个小朋友:小男孩12个月大,就快学会走路了,在诊室里爬来爬去,不停地尝试站起来,然后倒下,然后继续尝试。我问孩子妈妈:“这次孩子来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妈妈很焦虑,气色显得也不那么好,说:“孩子最近一个月醒后就不停地动,即使睡觉时,也不踏实。孩子是否患上了多动症?看孩子特别累。”我继续问:“孩子白天吃辅食怎么样?”“吃饭也不老实,就像这样不停地爬、扶站。”我开始给孩子检查身体,没发现什么异常,孩子的精神头也挺好的。我告诉孩子的妈妈:“回家耐心等待吧,等他学会走路就好了。”这种情况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其实很常见,孩子为了取得某方面的发展,会在另一些方面出现一些倒退。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小男孩,他因为即将要学会走路,白天不停地尝试站立,心思全在学走路上,对吃饭的兴趣自然下降,同时“会走路”意味着他可以跟妈妈“分离”了,孩子对此是会焦虑的,分离的焦虑加上白天的劳累,出现频繁的夜醒、哭闹就自然了。我一般会在给孩子检查身体的时候,跟父母聊聊孩子最近的状态,告诉他们孩子很快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只是在积蓄力量,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这些聊天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父母的焦虑感。说到焦虑,如今它似乎成了“时代标签”。特别是在育儿方面,我们有更好的经济条件,空前关注孩子的养育与教育,但我们的焦虑似乎更严重了。我给一个5岁多的孩子查体,查体完之后我让孩子从检查床上下来,这时妈妈蹲下来了,我问妈妈“你要干嘛”,她说要给孩子穿鞋,我问孩子“你能自己穿吗?”孩子说“能”,但是最后妈妈还是自己“帮”孩子穿上了。我们家长都希望孩子走上独立,可孩子如何走向独立?小到从会捏东西时,就让他自己尝试吃饭;会爬时,就让他自己去拿想要的东西;会穿鞋时,就让他自己去穿鞋……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的阻挠。去年我接诊的一个小女孩,至今印象特别深刻:小女孩10岁,一直成绩优异,但最近出现气短、胸闷、出大汗、肚子痛的情况,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找到病因,家长十分焦急。经过仔细了解,发现其实这是孩子的心理原因导致的——女孩的妈妈可以说是一位高标准、严要求的妈妈,每天都要跟孩子的老师谈话,目的就是希望孩子的成绩永远保持第一。但是夫妻俩的感情不太好,经常为了小事争吵,每次爸爸出差回来,这个10岁的女孩子就要睡在爸爸妈妈中间。在孩子小小的心里,她觉得这是一种防止爸爸妈妈吵架甚至打架的方式,但其实孩子觉得很委屈。当我们帮助这个孩子、这个家庭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后,家长才恍然大悟。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什么呢?我们经常提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提法也是很多父母惯常的思维模式,就是将养与育的着眼点落在孩子个人身上。受这个思维的影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习惯从孩子身上寻找解决办法,但很快就发现无能为力。当我们调整思维模式,尝试把着眼点放在构建更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会发现很多养育问题自然得解。我们所处的时代飞速变化着,我们父母对养育的认识也须跟进。布雷泽尔顿教授的《布教授有办法》系列这时候被引进到国内,可以说正是时候。作为“影响了几代美国父母”的儿科医生,布雷泽尔顿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儿童身心发展是不分家的。从他开始,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孩子的生理状况和他的心理状态有非常大的关系。比如在《读懂二孩心理》中,他谈到,家里有二宝的家庭,大宝可能会出现便秘、尿床或者厌食挑食等现象,这时他会给予父母合适的回应来降低他们的焦虑,帮助大宝更好地度过情感焦虑期。反过来说,某些看似心理层面的问题,也可能与生理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在《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中,他谈到,孩子的“起床气”有时候是和清晨低血糖有关,在那一刻给予更多情感支持还不如一杯橙汁有效。布教授反复强调:“我的工作对象既不是孩子,也不是父母,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布教授有办法》系列几乎涵盖了每个家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愤怒与攻击、如何给孩子立规矩、二胎时代出现的各种变化等难题,布教授带领我们另辟蹊径,从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入手化解难题。养育的关系视角是布雷泽尔顿教授作为儿科医生兼发展心理学专家的独特贡献。布教授活跃的时期刚好是美国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与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十分相似,他不仅给父母专业细致的育儿指导,他对孩子身心全方位的关注以及养育的关系视角让父母们对养育更胜任。“他陪伴了几代美国父母,让他们告别焦虑,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这不正是我们中国父母需要的吗?《布教授有办法》推荐给大家,祝愿大家都能享受养育的乐趣。2018.5.于北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