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社会视阈下核灾害预防制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风险社会视阈下核灾害预防制度研究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39.73 5.8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欧阳恩钱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6589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418233

上书时间2024-10-13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欧阳恩钱,湖南隆回人,1972年生,汉族。1999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在《法学评论》《当代法学》《经济法论丛》《法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气污染防治的地方政府义务研究”(14BFxl08)、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风险社会视阀下核灾害预防制度研究”(12YJc820077)、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海洋灾害适应制度研究”(11JcFX09YB)等多项课题。

目录
章风险、核灾害与法律
节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一种新的认识论
一有关风险的理论观点
二从认识论角度理解风险
三风险/风险社会开创的新认识
第二节风险社会视阈下核灾害成灾机理
一从灾害到灾害风险:灾害研究与应对实践的发展
二环境灾害风险的概括性特征
三风险社会语境下核灾害的规定性
第三节风险与核灾害法律
一理论视野中的风险与法律
二从认识论角度对风险与法律关系应持的观念
三核灾害风险应对中的法律
第二章文化的风险:核灾害预防制度建设的依据
节核灾害风险的文化构建
一风险文化主义与风险社会理论
二风险文化建构中的媒体
三核灾害风险文化建构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情感价值主导的核灾害风险
一核灾害风险:反思性判断
二集体性的风险文化认同:“制度性”的核灾害风险
三核灾害风险的情感价值
第三节从文化的核灾害风险到核灾害预防制度的建设
一认识核灾害风险预防的法律决策
二通过法律商谈的风险预防决策过程
三对现实的再理解:文化的风险作为核灾害预防制度建设依据的实证维度
第三章包容的风险:核灾害预防制度建设的准则
节核灾害风险的“包容性”: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维度
一核灾害风险的预防必须要和经济发展兼容
二核灾害风险预防的终极准则: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
三从风险的“经济包容性”到“社会包容性”
第二节依据“经济包容性”的核灾害风险预防制度建设进路
一澄清“零风险”问题
二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走向核灾害风险预防措施的理性选择
三风险治理的“直观化”:兼容经济发展的核灾害风险预防制度建设重点
第三节迈向“社会包容性”的核灾害风险预防制度建设思维
一再论风险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二重建公众对政府风险管理的信任
三效果检验:风险“社会包容性”的试金石
第四章核灾害预防制度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域外的发展
节德、法、日等国的经验与教训
一德国
二法国
三日本
四对德、法、日核灾害风险预防制度的评论
第二节美国核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一美国核工业及其安全管制体系概况
二美国对核灾害风险预防的决策
三对美国核安全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台湾地区的核安全制度
一台湾地区核工业及其安全管制体系概况
二台湾地区的核安全法律制度
三对台湾地区核安全法律制度的评价
第五章风险社会视阈下强化我国核灾害预防制度建设的建议
节我国核灾害预防制度概览
一我国核电发展概况
二我国核电安全立法概况
三我国现行核电安全立法预防核灾害风险的不足
四因应风险预防的我国核安全法律体系勾绘
第二节以“大众化”为核心构建核安全文化制度
一风险与核安全文化
二大众化:风险视野下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从“大众化”角度检视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
四我国核安全文化大众化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以核设施选址为重点夯实程序的正当性
一环境正当程序的独立价值
二来自西方国家核设施选址程序的经验
三完善我国核设施选址的程序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在当今核技术日益发展、安全生产理念日渐深入、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反核”“去核”运动却有增无减一度影响到核工业发展的背景下,从文化层面去除社会公众对核事故不必要、“非理性”的恐慌,是风险社会视阈下核灾害预防制度建设与实践的主要任务。具体到如何预防,本书论证得出包容的风险—可接受的风险,因其根本上追求风险与发展共生、共存,构成预防制度的基本指导方针。剖析风险的平等性、普遍性所必然导致的核灾害预防制度建设上的种种难题,从实证角度分析德、法、日、美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地区核灾害预防制度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强化我国核灾害预防制度建设的建议:即,必须深刻认识到风险的“实在论”与“建构论”并存的基本特点。并且,重点应从风险的“建构论”出发,针对“文化的风险”构建与完善具体的制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