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套装:第二性1+2+形影不离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75.51
4.6折
¥
165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等
ISBN9787572225420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65元
货号1202594292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
曹冬雪
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生,凭借《论美国的民主》荣获第五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译有《婚礼蛋糕》、《战斗的海狸:两蒙娜·德·波伏瓦评传》(合译)等。
《第二性 1》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
《第二性 2》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第二性 1》
《第二性 1》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目录
《第二性 2》
《第二性 1》
《形影不离》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内容摘要
《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
《第二性》作者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的小说手稿首度面世,以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友谊。九岁那年,希尔维初次遇见与她同岁的女孩安德蕾。她从未见过如此酷的女孩。与乖顺的“好学生”希尔维不同,安德蕾聪慧却叛逆,对一切若即若离。她经历过可怕的烧伤,身上带着火的印记。为了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她不惜用斧头砍伤自己。她们变得形影不离。这感情炽烈、深入灵魂。从一起违抗学校秩序开始,循规蹈矩的希尔维一步步走向自由;生而不羁的安德蕾,却在家庭和礼法的约束下,步步挣扎,逐渐成为困兽。
《第二性 1》
本书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有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
《第二性 2》
本书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专享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第二性 1》
《第二性 1》
本书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有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主编推荐
《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
◎《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的小说手稿首度面世
◎一部差点被萨特“判死刑”的小说,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zui刻骨铭心的友谊
◎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她曾说:“我们一起与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厌恶的命运抗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相信她的死就是我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价。”
◎波伏瓦文学遗产继承人、其养女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作序,收录波伏瓦珍贵影像资料、手稿及信件
◎《形影不离》写于《第二性》出版后第五年,波伏瓦生前毁掉了许多从未发表的作品,却始终没有毁掉这一部。她曾表示,她之所以写那些后来让她成名的书,是为了有机会讲述她的少女时代
◎两位特立独行、内心叛逆的女孩纠缠一生的友谊,只有女性懂得女性的挣扎与苦楚,女性是女性最坚不可摧的精神同盟
◎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博士、第五届傅雷翻译奖新人奖获得者曹冬雪用心翻译,译文准确、优美
◎读这本书吧,尽情哭吧,亲爱的读者。因为起初它也浸染了作者的眼泪: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从哭泣开始。看起来,尽管外表严肃冷峻,波伏瓦心中从未停止哭泣,因为失去扎扎。也许她如此勤奋地工作,以成为后来的她,是某种形式的纪念:她必须竭尽全力表达自己,因为扎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使女的故事》作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媒体评论
《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
从《形影不离》来看,波伏瓦青年时期对她影响至深的关系不是和萨特的。没有扎扎,可能就不会有《第二性》。至少,西蒙娜,因此没有自我牺牲于传统和家庭的祭坛上。——《纽约时报书评》
《形影不离》展示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另一面——来自伟大的法国传统中的浪漫主义。对我来说,令人惊喜的是波伏瓦写小说的天分。温柔,亦有些调皮,波伏瓦使用了丰富的元素:自然、家庭、贫穷和富有,以及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切——衣服、饰品、锅碗瓢盆。波伏瓦以她的艺术为抵押,承诺有一天扎扎将复活。这部最后的、未发表的小说像一个奇迹,从冰冷的记忆中唤醒了死者,唤醒了青春的率真,唤醒了全部的爱与失去。波伏娃闪亮的文字通过回忆往昔来回报今天的我们。——《华尔街日报》
随着希尔维的脚步,我们作为读者,时而驻足,时而停留,见证了崇敬之情涌现。这是一种细密的、并不私密的爱,引人遐想,但永远说不清,也无法界定,人的心灵无限宽广……在《形影不离》中,朋友与恋人、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之间的区别,在生者对自己死去的朋友的爱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纽约客》
读这本书吧,尽情哭吧,亲爱的读者。因为起初它也浸染了作者的眼泪: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从哭泣开始。看起来,尽管外表严肃冷峻,波伏瓦心中从未停止哭泣,因为失去扎扎。也许她如此勤奋地工作,以成为后来的她,是某种形式的纪念:她必须竭尽全力表达自己,因为扎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使女的故事》作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形影不离》就像许多注定是悲剧的爱情故事一样,痛苦和甜蜜都很炽烈。短暂而热烈。本书扩大了我们对这位二十世纪女权泰斗的认知,以出人意料的温柔、不设防的方式展现了她。除此之外,这还是一本令人触动的女性成长小说。——《哈珀杂志》
这本小说精彩绝伦、充满智性、满怀激情,在很多方面都仿佛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这样当代作品的前兆之作。——《奥普拉日报》
对女性友谊、自我和失去的描写感人至深。——《柯克斯评论》
这位女权先锋写出了女性友谊的复杂性,令人耳目一新。波伏瓦在对小说的驾驭能力进一步展示了她的精湛技艺。——《出版人周刊》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