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存在之思:马克思哲学再诠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的存在之思:马克思哲学再诠释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37.91 4.9折 78 全新

仅1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中华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133494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743874

上书时间2024-10-12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中华,山东莒南人,1962年生,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研究,尤长于马克思哲学观研究,为该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学者之一。先后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文史哲》《学术月刊》等重要报刊上刊发论文二百余篇。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同时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目录
  
自序

第一章马克思哲学何以是开放性的

一、马克思哲学开放性的內在運辑依据

二、马克思哲学所以具有开放性的一般原因

三、哲学原则的自我适用和参照系“后移”

第二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形态的多样化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文献学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所面临的悖论

第三章超越“唯物一唯心”之争的纲领

一、《提綱》第1条的总体命意及思想史语境

二、超越“唯物-唯心”之争及其运思方式

三、超越“唯物一唯心”之争的历史内涵

第四章实践本体论 为什么是对的

一、本体论原初范畴何以拒绝追问

二、对实践本体论的“批评”何以不能成止

三、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批判性何处子

第五章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

一、现象学方法与哲学“出发点”的重建

二、对意识形态“全部戏法”的揭露和拆穿

三、马克思哲学对现象学方法本身的扬弃和超题

第六章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 补充抑或超越

一、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何以成为问题

二、两种视野的划界与新哲学观的确立

三。“改变世界”的哲学观之思想温鹏

第七章人的存 在的现象学之真理观的建构

一、《提钢》第2条是认识论的还是存在论的

二、“真理”不过是人的存在本身的“祛蔽”

三、实践的批判方式与哲学现的重建

第八章作为人的存 在的现象学叙事的《资本论》

黑格尔现象学的启示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契合

二、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现象学叙事

三、《资本论》现象学叙事方式的方法论意蕴

第九章《资本论》 语境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占有”关系构成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内涵

二、资本权力的统治造成了对自然的双重战害

三、资本通过科学技术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十章马克思的 “能动原则”及其历史展现

一、“能动原则”之哲学基础的奠定

二、“能动原则”之历史展现的实际表征

三、“能动原则”与资本主义的自我解构

第十一章马克思的犹太 身份和哲学建构

一、马克思的犹太身份及其自反性的批判

二、马克思的犹太身份对其哲学建构的深层影响

三、马克思的宗救批判所显示的独特运思方式

第十二章马克思的历 史地思与浪漫主义

一、马克思认为“原理” 属于“世纪”而非相反

二、雄科的历史观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三、德国浪漫派观点对马克思哲学的多维影响

四、马克思哲学对浪漫主义的辩证扬弃和超越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历史意蕴新诠

一、革命重心的转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形式的历史语境

三、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四革命对能动性的诉求

第十四章世界历史 .亚细亚现象.中国道路

一、“世界历史”的不同意蘸及马克思的诠释

二、“亚细亚现象”的历史内涵及其特征

三、历史与理论的交织所规定的中因道路

第十五章如何恰 当地理解共产主义

一、澄清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和曲解

二、恰当地理解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三、余论:回应有关共产主义的几个话问

内容摘要
本书力图揭示马克思哲学立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展现及其完成所作的独特叙事,以深度呈现它所特有的运思方式及其优点,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及其特质提供某种启示。本书以马克思哲学的文本为依据,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学界现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展现马克思哲学的独特魅力。本书重点考察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并把它置于“世界历史”语境中联系中国道路的选择来加以探究,以凸显我们的“此在”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