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47.39
6.0折
¥
79
全新
仅1件
作者芦恒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9377
出版时间2016-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1301322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芦恒,1982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法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兼任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发展社会学,已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当代亚太》等各类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参加韩国首尔大学、釜山大学、庆北大学等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翻译出版《善德女王》《房地产阶级社会》等韩文著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目录
导言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二 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 韩国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与社会发展反思
四 东亚社会发展的“韩国视角”及其独特性
五 对中国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
篇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性危机及其社会后果
章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次公共性危机
一 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韩国社会自主空间扩大的外在推动力
二 韩国的次公共性危机与公民社会发展
三 国家与社会的“双缺失”与第二次公共性危机
第二章 公共性危机与青年“工作贫困”的社会风险
一 “工作贫困”释义与内在逻辑
二 国家公共性弱化与韩国的新型贫困
三 贫困的蔓延:青年工作贫困的结构性特征
四 青年“工作贫困”衍生的社会风险
五 公共性何以可能: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第三章 公共性危机与“房地产阶级社会”
一 韩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房地产发展的规律与逻辑
二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形成与阶层定型化社会
三 “国家公共性的回归”与房地产阶级社会的治理良策
四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意义
五 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二篇 韩国社会发展的反思与公共性重建
第四章 发展主体的反思与“东亚”的回归
一 近现代韩国的东亚意识
二 “东亚的回归”与发展的反思
三 韩国学术界内部关于“东亚论”的争论与回应
四 东亚视角的再认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
第五章 东亚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第六章 公共性的东亚比较与均衡式公共性探索
一 东亚三国的公共性差异
二 韩国“均衡式公共性”的探索
第七章 公共性的“日常生活视角”与底层的真实表述
――以韩国经济增长时期的底层女工为例
一 韩国的女性工人与快速现代化
二 寻找真实的工人:“女性”与“日常生活”的反思性意义
三 女工日常生活文化与阶级认同
四 底层的真实叙述与底层研究
五 结语
第八章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一 从“东亚模式”到“东亚新发展主义”
二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第三篇 中国社会的相同困境与公共性重建
第九章 工作贫困与公共性的中国式反思
一 中国“工作贫困”趋势
二 “工作贫困”的治理与内在逻辑
三 “工作贫困”的中国式解读与反思
第十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形成与公共性危机
一 棚户区释义与公共性逻辑
二 边缘区域的改造与公共性构建
三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棚户区化”过程与“公私两无”困境
四 均衡性公共性与实践模式
第十一章 “单位人再组织化”与衰败单位社区公共性重建
一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
二 衰败单位社区自救与“单位人再组织化”
三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公共性重建功能
四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限度
五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和公共性构建的路径选择
第十二章 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重建与“优势治理”
一 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危机
二 城市棚户区与单位社会的“历史传统”
三 棚户区的“优势治理”与“公共性重建”
四 结论
第十三章 农村内生性志愿力量与新乡土公共性
一 公共精神:缺失与传统根源
二 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缺陷与内生性志愿力量的现实意义
三 内生性农民志愿者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
四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的农村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构想
五 多元协治新型乡土公共性的成效
六 多元协治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社会治理意义
七 结语
第十四章 “屌丝”现象与中下层网民的网络生活公共性
一 网络社会与“屌丝”群体
二 公私关系与中国式网络社会的生活公共性
三 公私转化与网络生活公共性的内在机制
四 讨论与结语
第十五章 “流动公共性”与“老漂族”的精准治理
一 引言
二 “流动公共性”的内在属性及其必要性
三 “老漂族”类型划分及其动态转换
四 “老漂族”的不同需求与精准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亚各国社会纷纷通过压缩式现代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也经历了靠前的社会转型,出现了国家能力弱化、民间团体异化、工作贫困化、房地产阶层固化、城市贫民区化等社会问题。其本质在于缺乏以具有可视性、整体性、开放性、平衡性、互动性、生活性等属性的“公共性”作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东亚社会和谐发展究竟配之以何种的公共性基础?鉴于此,芦恒著的《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试图从“公共性”的角度审视发展主体、主体间关系、主体问规范等发展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将东亚发展研究中关注不足的“韩国社会”引入东亚公共性研究,并对中韩两国对于公共性危机的反思和应对之道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为中国自身社会治理以及当代东亚社会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