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教师信念培养研究 978751666900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教师信念培养研究 9787516669006

全新正版 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

31.62 4.7折 68 全新

库存58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文倩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69006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3604394

上书时间2024-07-01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文倩,女,1980年生,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美国莫瑞州立大学英语教学法博士,美国高校访问学者,美国莫瑞州立大学 ESL语言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多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语言理论概述 001

第一节 文化和语言的概念 001

第二节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003

第三节 跨文化英语教学 005

第二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 036

第一节 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036

第二节 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机遇和挑战 037

第三节 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 038

第三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基本技能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042

第一节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042

第二节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049

第三节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056

第四节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065

第五节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068

第四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路径 075

第一节 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概述 075

第二节 英语教学中文化性缺乏的表现和主要原因 088

第三节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091

第四节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097

第五节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100

第六节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03

第五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09

第一节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09

第二节 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20

第六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听力、口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28

第一节 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28

第二节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39

第七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阅读、写作和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49

第一节 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49

第二节 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55

第三节 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63

第八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信念培养 170

第一节 教师信念概述 170

第二节 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信念培养价值 180

第三节 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信念培养现状和问题 181

第四节 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信念培养策略 183

第九章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和对策研究 187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文化失语” 187

第二节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分析 191

第三节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 192

第四节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有效对策 195

第十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202

第一节 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202

第二节 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207

第三节 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途径 215

第十一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师教学评价的改革 224

第一节 大学英语教材的多维度开发 224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230

参考文献 243



内容摘要

第一章 文化与语言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文化和语言的概念

美国语言学家萨不尔(Sapir)于20世纪20年代,在他的著作《语言论》中,给语言下了精辟的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1985)。”他清楚地表明,语言并非天生的直觉成果,它只是用来描绘人们在漫长的社会活动中所得到的体验。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相同的群体成员逐步建立起共同的、系统的信念和观念体系,从而确立并用文字表述社群架构。所以,语言与文明不是孤立的、独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可以说,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积累物,这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一种文化,有一套固定的象征和符号,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文化;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领略到悠久的文化。萨不尔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语言的特征,也就是它的文化作用。很明显,不管是对语言的学习,还是对文化的学习,都要把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了解它的实质。

一、语言的内涵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l980)认为,言语是象征着同一群人的想法的一个象征体系。每个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这些象征体系和符号系统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他还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的功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语言的发展。乔姆斯基(Chomsky,1957)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一种语言是由一个团体中的人们用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按照语法规律构成的一种自然的能力。哈里斯(Harris,1951)的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只有具备和发挥功能时才起作用,即语言起源于社会,其意义在于对其所生存的社会、文化和语意体系进行阐释。在语言学的界定之外,在其他的一些领域也有自己的诠释:“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行为的形式:文学家认为语言是艺术媒介;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哲学家认为语言是解释人类经验的工具;语言教师认为语言是一套技能;文化语言学家则认为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张鑫友,2000:13)由此可见,语言是一个象征体系和系统符号,是源于社会的一种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可以从任何一种文字中得到体现。不学习语文,不学习文化,就谈不上精通语言。长期以来,英语教育注重学生的语言素质而忽视了文化素质的提高。其实,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对英美的文化一无所知,那么英语技能也会变得很差。以文化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才是真正有效、有意义的。

二、文化的内涵

对于“文化”这个词,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界定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它的内涵之丰厚,其外延之广,可见一斑。在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Kroeber)和克鲁克洪(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1952)中有,全世界的语言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有160余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lor),是第一位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时,所学习而得到的所有事物;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泰勒,1992:1)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共有的,因为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存在着差异。他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而忽视了对物质表面的理解。当代的学术界一般都相信,“文化”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内心的。有“现代文化学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1986)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性式样又包括隐性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他认为,文化是由特殊的社会条件所产生的,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群所呈现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生存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认为:“文化是社区交际的手段,以及人们在互相交流中约定俗成的意义总和。”人们普遍认为:“文化是社会群体(而不是个人)的行为,它与交际密切相关,受社会准则的制约,是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系(而不是零星的社会现象),由有形与无形两种形式构成。”(左焕琪,2002:251)文化,我们可以翻译为culture,该词语源自拉丁语,之后经过了不断演变,一开始被翻译为耕作。我国古代中国对农业文化进行了剖析,我国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文化”这个概念和理念。新编《说文解字》(1991)中提道:“文,錯畫也,象交文。”一开始的时候是相互交错的相关纹理,而“化”是指变化和发展趋势,根本含义是变易、生成,在不断引申之后,意味着改造、培育等。结合这样的分析可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内部“文化”发展都含有人为创新和变革引申,也凸显出“以人为之”的核心要素和特点。我国大自然当中最初不存在什么文化的说法,但有了人,开始了农业,开始了文明的旅程,如今它已经变成了社会的一种生存形式,一种人们的行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环境导致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产生。由此可见,在英语课堂上,老师绝对不能将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作为单纯地掌握知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英语的教学必然要结合文化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学术界普遍认同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邢福义先生自己的所作《文化语言学》(2000:1)当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和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基于这种说法,我国往往可以站在两大角度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媒介,它是人们思考的手段。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法,然后用文字传达想法,而人们的想法则是靠着言语来实现的。语言其实也是记载和发展人类传统文化的一大形式。语言属于发展文化的前提和根本,就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1985)在其《语言论》中所说:“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念的总体。”因此,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奠基和载体,而语言本身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制约,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意蕴。语言学习显示,人类能通过一门外语来了解其深厚的文明。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也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也展现出这个民族的历史变化。正如马林诺夫斯基(1987)所说:“外语可持续必须基于其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民族风俗爱好等。”例如:对于slave这个词语,一开始代表家中充当佣人的奴隶,之后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奴隶制消失,这一概念也随之消失。又如:drive-in这个英语单词其实代表的是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反映。汽车工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要求加大,基于网络信息化的多元便捷服务设备和体系开始出现。之后drive-in restaurant,drive-in cinema,drive-in bank等词汇接连产生并投入使用,意味着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模式是快速化、高效性的,且始终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潜在文化,而各种不同的用法也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文化是人们的物质与心理的统一体,因此,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归入了文化的范围。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其生存模式也会不同,其文化也就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往往是在长时期的物化发展历程中产生并得到创新性发展的,最后形成的语言也肯定属于文化范畴内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即语言中的文化(culture in language)。



精彩内容

本书从文化与语言理论概述入手,研究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机遇、挑战和路径,从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方面指出大学英语基本技能教学的策略与路径,进而探索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和对策,最终提出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师教学评价的改革路径,旨在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文化教学水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