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三辑 978703043397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三辑 9787030433978

全新正版 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

59.6 4.7折 128 全新

库存2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贵春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3978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8437853

上书时间2024-07-01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总序郭贵春(i)
一般科学哲学
科学解释的语境论基础(3)
知识确证问题与非语境论解决策略(12)
当代知识论中的语境观———兼议朗基诺的语境经验论(25)
荷兰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状况及特征(34)
诠释学视野下的科学多元理解特征(42)
自然科学哲学与数学哲学
量子场论的指称理论语义分析(53)
数学真理困境的结构主义实在论求解(61)
数学本质的先物结构主义解释及困境(69)
语境与生物学功能概念的统一(82)
信息理论语境下的量子力学(92)
生物学中信息概念的语义分析(101)
规范理论解释和结构实在论(111)
规范论证中发现的语境和辩护的语境(122)
如何考察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物理的研究范式(130)
认知与心理学哲学
经验知识、心灵图景与自然主义(141)
当代认知系统研究的趋向与挑战(160)
后天必然性与认知二维主义———兼论认知可能性与形而上学可能性的关系(174)
计算之皮不存?心灵之毛焉附?———依赖于观察者论证的语境重塑(187)
“中文屋论证”究竟证明了什么(196)
自语境化:一种科学认知新进路(205)
丹尼特反本质主义心智理论的本质特征(218)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方法论意义(226)
论作为认知构架的语境(239)
认知视阈下情绪生成机制的探讨(248)
社会科学哲学
论社会科学解释(259)
基于语境论的贝叶斯概率说明模型探析(270)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路径的形成———兼论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研究路径(281)
当代社会认识论视域下的陈词问题研究(291)
论集体合作的认识论研究———从维基百科谈起(301)
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渊源(307)
科学技术与社会
北平研究院第一届会员分析———兼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比较(319)
竺可桢的科学文化实践轨迹与社会使命———以竺可桢担任的社会职务为线索(332)
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分析(340)
易学自然观与儒学思维模式的构建———从?论语??学而第一?说起(349)
宋代易学自然观视域下坤卦内在逻辑探究———坤卦之阴阳作用模式(363)
宗教与科学关系发展的新趋势(371)
民国期刊?植物学汇报?与早期植物学科发展(380)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意义(387)

内容摘要
科学解释的语境论基础
郭贵春安军
科学解释是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围绕其所展开的各个层面的讨论已经有60余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问题仍然是国际科学哲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论文在?科学哲学?、?不列颠科学哲学杂志?、?综合科学哲学杂志?等学科主流刊物上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学界对科学解释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一方面,不同的解释模型基于各自独特的思想内涵,从不同角度提供对科学解释问题的某种洞察,形成众多模型相互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这些解释模型基本上处于彼此割裂和分离的状态,缺乏相互之间进行对话和融合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科学解释结构、要素和特征的语境分析,揭示了其本质具有的语境依赖性和语境敏感性,对在语境论基底上构建一种统一的科学解释理论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一、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
传统科学解释理论旨在通过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确立一种形式化的科学解释模型。这一模型本质上预设了科学解释的静态语境结构,即科学解释是对于定型化科学知识实体的描述和再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单一的形式化语境结构是不完备的,只有把长期以来被忽略了的语用分析维度纳入考量范围,才能完整地描述和呈现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进而全面地理解科学解释的本质。
(1)科学解释的语形基础。科学解释的语形基础即科学解释模型语言所具有的逻辑和句法形式。亨普尔(C??G??Hempel)和奥本海姆(P??Oppenheim)的经典论文?解释的逻辑研究?正是对科学解释语形基础所进行的探索。该论文对科学解释进行了严谨的形式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演绎-律则模型,开启了当代科学解释研究的序幕。包括内格尔(E??Nagel)和波普尔(K??Popper)等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哲学家随后发表相关论著表示赞同和支持。演绎-律则模型为对科学解释本质的传统理解提供了重要基础,被提出后很快成为一种具有支配性意义的范式。该模型从标准的一阶逻辑出发,运用纯粹的语形分析方法,对科学解释模型语言L的语形学做出如下假设:L具有无恒等号的低层函项演算的语形结构。除去选言符号(析取)、合取与蕴涵(条件的)以及与个体变量相关的一般性和存在性量化符号,L的词汇表包括个体常项、个体变量以及任何所需有限程度的谓项。不同程度的谓项表示个体属性或个体间的双重关系。在L中,适用于句子构成和逻辑推理的语形规则也就是那些底层函数演算的语形规则。任何一个句子都不包含自由变量,因此,普遍性总是通过全称量化加以表达。[1]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强调科学解释本质上是语形的。亨普尔的目的在于把纯粹的逻辑和语形要素从科学解释的概念中抽象出来,剥离其中的语用要素,从而避免与解释个体有关的相对性问题。演绎-律则模型为科学解释设定了最为基础的语形边界。这就在于,特定的科学解释语境不可能超越给定语言的语形边界,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等形式化研究对象,其语境必然存在着相关的逻辑语法或形式算法的语形边界的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解释语法的范围标明了科学解释语境的语形边界。科学理论的公理化程度越高,其解释语境的语形边界就越清晰。
(2)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给定语形基础之后,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仍需进一步得到语义学层面上的澄清。首先,应当对“理论”、“解释项”“法则”、“类法则语句”等核心概念的含义进行语义学描述并给出语义学规定,其次,需要对科学解释模型语言L的语义规则做出相应的假设。亨普尔对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所进行的基本描述为:L的原始谓项全部是纯粹定量的,L的论域,即量词涵盖的对象域,包括所有物理对象或时空位置。[2]这为相关解释语境内在的系统价值趋势规定了特定表征的语义边界。正是语义的构成性原则,规定了在特定语境下语义解释的张力范围,确立了语义解释的伸缩度,以及相关的语义解释的意向价值。进一步,正是语义的构成性原则,实现了特定理论表征的语词、命题与相关指称对象、指称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语义规则与语形基础相结合,共同规定了科学解释的客观方面,即强调科学解释应当以一种形式化模式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陈述。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对解释现象产生适当的表征,决定了科学解释的一般性能够在不同科学共同体或主体间被批判地讨论并最终被检测,这正是科学解释之所以具有“解释力”的来源。语义规则作为科学解释客观语境结构的内核,也是科学解释在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交汇中产生的前提。语义规则赋予现实的科学解释以意义的规定性,解释的前提条件和规制性都依赖于命题解释的语义层面,因此,语义规则构成了语形基础上科学解释语境“有限附属前提集合”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3)科学解释的语用边界。科学解释首先表现为一种过程,即科学解释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学行为实现的。行为的实现则表现为一种结果,即该语言学行为内容的呈现和完成,这时就牵涉到科学解释被提出时的意向性。由于同一组陈述或语言序列可能被用于解释其他问题,因此,当我们对解释结果进行界定和评估时,必须考虑到解释意向或言外力量等语用语境因素。例如,在意向性设定了特殊语用边界的情况下,一个语言序列或论证可能在语境A中作为解释而起作用,在语境B中作为预言而起作用。解释本质地包含一组“有序对”(ordered ̄pair),即特定命题类型与言语行为类型的结合。解释过程也就是语用边界的形成过程,其中,解释意向性作为言语行为类型的特点被保留。[3]正是语用边界的确定性而不是某种单一的一般性指令对科学解释的优劣做出判断和评价,语用边界的扩张或收缩会直接导致科学解释效力的变化。例如,因果解释或机械论解释诉求于不可观察实体,描述被解释现象中涉及的因果过程和因果互动,意识到解释性事实也就理解了现象何以发生,而说明同一方法的解释则诉求于某种一般性物理原则,显示特殊事件如何符合于一般性框架,不涉及对具体机制的指称,只提供对同一事实的不同理解。这两种解释都具有各自的合法性,每一种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说明问题。具体而言,一种给定的科学解释观A向某对象P1解释了某事实X,此时,同一种观点对于另一个对象P2而言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形成对于X的解释,P2甚至可能不认为X需要一种解释,或者可能发现X是不可理解的,或者A不具有解释力,或者和困扰他的事实X是不相关的。可见,科学解释本质上表达的是一种语用关系的边界,即“能够被有意义地说出的某事在这一意义上仅仅对这个或那个个体形成一种解释”。这深刻地揭示了语用边界规定科学解释语境适用范围的意义。[4]
总之,语形基础为科学解释提供了形式化基底,语义规则为科学解释规定了意义框架,语用边界为科学解释设置了适用范围和评价标准,语形、语义、语用的统一完整地呈现出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这也是我们理解科学解释语境论基础的首要层次。
二、科学解释的语境要素
在澄清科学解释语境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对基于这种结构而起作用的语境变量进行考察。也就是说,在语形、语义、语用统一构设的形式基底、意义框架、适用范围和评价标准确定的条件下,科学解释具体内容的展开主要受到哪些科学实践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如何作为主要变量构成科学解释的语境特殊性。我们认为,这些语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1)科学解释的问题要素。科学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解释也必然是从特定问题出发的。问题语境即在特定的科学研究阶段,科学家由于发现了知识盲点而面临的现实困境或实在情境。问题语境对于给出一种满意解释的假设产生与实验化可能性予以限定。这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思想困惑时争取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整个思维过程中的持续不断和起导向作用的因素。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没有需要克服的困难,思维过程就是随心任意的????但若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回答,一种模糊的状态需要得到澄清,那就是有了一个需要达到的目的,需要让思维流入一定的渠道。任何一个想到的结论均受到这一调节作用的目的的检验,看它是否适用于面临的问题。理清思路困惑的需要也控制着所采的探索的类型。”[5]在问题语境的引导和设定下,解释活动由解释主体予以展开,其结果就是某种能够完满回答问题的最终解释的产生。问题语境的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所寻求问题解释的预设、问题形成的特殊时点及契机、问题在科学解释展开过程中调整和修正的特殊方式等。首先是有待解释的问题的提出,其次问题以一种概念模型的形式发生转化,形成一组相关联的命题。这种概念模型的操作化必然是在问题语境的边界内加以统计测试的。因此,有待解释的问题以及对问题解释的形成过程都包含在一种问题语境的概念模型中。范??弗拉森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科学解释是对解释问题所进行的回答。换言之,科学解释归根结底要谋求对“为什么问题”(why ̄question)的解决。显然,“为什么问题”只有在特定语境才可能产生。这里,问题语境由一组背景知识“K”决定。[6]作为一种回答的科学解释需要通过问题进行评价,而问题处在对相关语境信息需求的限定之下,即问题“为什么情况是P?”所要求的信息要素完全是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此外,对问题进行评价所需要的数据、背景信息中用于评价答案优劣的部分也都是依赖于问题语境的。[7]
(2)科学解释的背景要素。科学解释语境的背景要素即解释问题赖以提出的理论前提,包含着科学共同体所持有的某种特定研究的背景信念。科学解释标准中存在的差异实质上是知识背景、理论体系和信念倾向一般性的不同层次。科学解释要求高度确证的知识背景、理论范式和认识条件。这就是说,科学解释是相对于我们的科学信念整体而言的,而不仅仅与某些特殊的实验数据或证据陈述相关。这对于科学解释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及其所内含的推理结构有着显著的制约作用和影响。科学解释受到观察数据、经验的普遍化、特定理论预设以及科学中所流行的一般世界图景等科学知识背景不同层次的综合影响。有的科学哲学家认为,一种科学解释具有真正解释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于其遵循某种特定的世界图景。例如,在19世纪物理学的背景中,科学解释必须在机械论和微粒论世界图式结构的背景上展开才能够具有解释力[8]。背景要素涵盖了科学解释中被修正的现存知识以及使得某些知识修正成为解释行为的认知语境。科学解释的被解释项可能被持有不同理论预设和意向趋向的科学家纳入不同的理论体系框架内加以考察,此时被解释项事实上被置入了不同的背景语境中。同一解释在一种背景语境中其自洽性和解释力是增加的,而在另一种语境中相应的性质却在不断减弱,可见,在决定某种新提出的科学解释备选项的统一属性时,语境背景要素的结构发挥着关键功能。科学解释语境结构的背景要素应在两个不同的方面被视为影响对解释优越性的判断:“对一个给定的标准而言,一个解释如何优越部分取决于已被接受的其他解释是怎样的,而标准本身部分取决于背景。背景在推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考察一个优越解释的合理建议因此是语境敏感的,是与最佳解释的推理相一致的。”[9]
(3)科学解释的主体要素。科学解释的主体即科学解释的所有参与者和关系者,既包括科学解释的提出者,也包括科学解释的受众关系者。科学解释的主体围绕特定问题、在特定背景下展开解释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解释者和解释受众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其意义具有双重的语境性,即解释主体的行为一方面由问题语境所塑造,另一方面又构成问题语境修正更新的基底。因此,科学解释本质地包含着其解释主体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换的结构。在解释者和解释受众的言语互动中,解释对象关于某事物的困惑得以消融。当然,语用分析和语用边界的设定无须借助相关性的主体标准,不能被归结为一种相对主义的解释理论。[10]首先,单一解释,无论是演绎解释还是统计解释,都不能脱离解释主体知识状况或认知状态的基础而加以评价。科学解释的问题是随着科学家作为个体观察单元的选择而出现的,不同的解释主体对于同一经验观察的内容及其指示可能给出不同的意义。解释主体依据其语境敏感性决定何种因果信息对于解释来说具有重要性。这也就是说,对于科学解释而言,何种因果关系具有重要性依赖于解释语境中的主体要素,即解释主体确定科学研究中某种科学解释被设计发挥的作用。其次,科学解释必然涉及解释受众,解释过程就是向解释受众简洁、清晰地对某事物进行说明,解释结果应当是使受众达成对被解释

精彩内容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是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术研究团队阶段性近期新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书适合科学哲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参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