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小农化: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 978756802825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去小农化: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 9787568028257

全新正版 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

34.33 5.9折 5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小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8257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9013214

上书时间2024-06-29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冯小,女,1986年生,汉族,管理学博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主要从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农业转型,农村发展与乡村治理变迁相关研究,已在《中国农村观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农业转型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农业转型: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第二节 多元视角的农业转型再认识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平镇为主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 平镇农业变迁概述 
第五节 本书核心概念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农业去过密化与小农的延续 
第一节 人口流动与留守农业 
第二节 小农经营的自我调适土地自发流转 
第三节 农业资本化的发展与留守农业的事实 
第四节 农业去过密化与农民家庭的社会再生产 
第五节 小结农业去过密化与小农经济的延续 
第三章 政府干预对小农的改造与异化 
第一节 项目治农农业生产体系的转型 
第二节 新型经营模式的萌芽!资本大农场的实践 
第三节 制度调整与家庭农场的兴起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家庭农场的发展及其市场依附 
第一节 家庭农场主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家庭农场的生产形式!高度资本化的商品化生产 
第三节 家庭农场的生产力与市场关系 
第四节 家庭农场与资本的市场体系 
第五节 小结:资本驱动的去小农化 
第五章 农业去小农化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 殊途是否同归:遭遇商品化的农民境遇 
第二节 发展抑或倒退:农业生产与农业治理的去小农化 
第三节 农业转型:农村中间阶层的消失与农民分化 
第四节 农业转型中的农利再分配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农业转型的动力:人口流动与国家干预 
第二节 农业转型的本质:市场依附与去小农化 
第三节 农业转型的社会代价:社会结构重塑与农民分化 
附录A 土地流转实施方案 
附录B 项目区土地流转分配方案 
附录C 土地流转统计表 
附录D 关于鼓励家庭农场建设发展的通知 
参考文献 
后记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三农问题相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
 本书为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回应了现代化影响下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有独到的概括,属于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的著作。

精彩内容
本书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考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农村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影响。在人文主义方法指导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呈现皖南平镇自税费取消后的农业变迁过程。平镇的农业由小农经历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后转变为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借助现代农业项目,改造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重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得当地农业生产逐步剥离了小农经济的特征,农业经营体系整体从乡土社会脱嵌服从于高度商品化的市场体系。因此,全镇整体来说,无论是农业生产,抑或政府的农业治理都表现了高度一致的去小农化。

媒体评论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的转型当中,农业与农村社会也不例外。以1980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中国的农业经营体系经过30多年的改造,已经在诸多领域发生了变化。国家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决心和政策执行力度,可以从连续12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现中央在政策方面不断地调整,逐步改变农村80年代以来的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体系。近年来聚焦于变革农业经营制度、推行农业产业化政策、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引导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土地经营农业,再到鼓励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村各地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都在不同程度的践行着中央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发展方式,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扩展到农户家庭之外,新型经营主体如工商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正在不断涌现。 
在笔者近些年的田野调查当中,发现乡村存在诸多不同的实践形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1月份跟随叶敬忠教授在河南南部进行“农村留守人口”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权,大片耕地被流转给外来工商企业形成了公司农场,农民或举家外出打工,或成为了公司农场的雇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所预测的资本主义式的大农场,以及这种农业转型之后出现类似于工业中工厂制的雇佣关系;而与马克思预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当前各地的农村实践中可以发现这种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式的大农场并不具有“性”。公司农场的亩均效益并不高于小农家庭经营,其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大农场的经济效益(成本—收益)并非是源于土地的投入和产出,即大生产带来经营优势,其市场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干预和支持,它们必须依靠国家补贴和政府项目才能维持有利可图的经营地位,换言之,“国家支持”成为了公司大农场的资本运作来源之一,也是其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在以资为本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资本注入农业经营领域、市场体系快速植入乡村社会,将会对乡村农业和农民造成何种影响,以及以资为本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与社会成本在乡村社会是如何分配的,这是本书关注的重点。2013年1月寒假,笔者在陕南老家观察到,邻村3个村民小组约600多亩耕地被整体流转给一个以主要种植草莓和蔬菜为业的外来公司,在村庄投资建立了标准化的草莓生产基地和大棚蔬菜园,结果一年不到,公司赔本,又将土地重新转包给当地农民,公司退出种植环节,转而向农户提供技术和市场服务,由分散的农户承包种植,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收购的方式继续发展,实质是公司以与农户的订单合作创办种植合作社,被评为示范合作社和市级龙头企业,获得地方政府的种植补贴维持其所谓的规模经营。同样的案例发生在2013年4月笔者在湖北黄冈调研中,某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流转农民土地,雇佣农民种水稻。企业经营失败后,同样改成返租倒包形式,将土地再次分包,与农民签订收购订单,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形成订单农业,自己获取地方政府现代农业的各项扶持资源。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雇工式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在当地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内在发展的盈利空间,以资为本的公司化农场zui终还要保持与家庭经营的血肉联系。国家花大力气推动公司化农场的模式,将资本主义式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但zui终发现,资本主义式农业还是与家庭经营密切相连,难以形成此起彼消的替代关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