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边疆1500-1800 978720817050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草原边疆1500-1800 9787208170506

全新正版 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

52.14 5.9折 8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威廉·麦克尼尔 著,八月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0506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186847

上书时间2024-06-29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1917-2016),一代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1996年,因其“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他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其他主要作品有《世界史》(A World History)、《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人类之网》(The Human Web,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目录
 序言 章 引言 第二章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1570年前) 第三章 混乱时期(1570—1650) 第四章 帝国的胜利(1650—1740) 第五章 边境的封闭(1740—1800) 参考书目 索引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多瑙河和庞廷欧洲构成了欧亚大草原的最西端。在人类通过农业和其他活动改变其地貌之前,这片广阔的草原带蜿蜒横跨欧亚大陆,从东方的满洲延伸到西方的匈牙利平原。在亚洲,这片草原带的北方覆盖着森林,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逐渐退化成沙漠。而欧亚大草原的欧洲部分打破了这种模式,呈现与亚洲部分不同的面貌。这一带更丰富的降水意味着草生得更丰茂,也意味着一种可能性:通过积蓄更多的水,不规则地形的地表土壤的湿润度达到可供树木旺盛生长的程度。因而在多瑙河和庞廷欧洲那一带,长满树木的山丘或山坡和草地交相出现,在山谷的底部,水道通常沿林地的边缘蜿蜒。 这种更丰富的地貌源于这一事实:多瑙河和庞廷欧洲位于欧亚大草原及地球上主要山脉系统交汇的地区,这一地区从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开始,通过小亚细亚的山脉、伊朗、青藏高原一直蔓延到太平洋沿岸,然后沿着整个太平洋海岸扫了个大弯直到火地岛。可以肯定的是,欧洲的主要山脉位于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平原南部;但是被甩到北部的山脉余波,形成了喀尔巴阡山(和它们向西延伸到波希米亚那部分一起)和类似支脉_黑海边升起的克里米亚山,将这一地区与更远的东部广阔草原区分开。 这些山脉和黑海一道,通过一个个高山森林地带将这一地区分割成数目众多的、通过水道互相连接的独立平原。因此,如果自多瑙河在阿尔卑斯山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会发现它在平原穿行的大部分河道几乎都环绕着山地。只有在铁门峡(the Iron Gates)冲破喀尔巴阡山的屏障,来到更开阔的地带后,才开始呈现典型的欧亚大草原地貌。就算在这一带,仍有不同寻常之处,因为多瑙河在此处流入黑海,而黑海仍需通过另一狭窄水道南向截断地球的主要山脉屏障,形成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一些源远流长且大部分河道流速缓慢的河流,从北部林区流人黑海,和多瑙河一起,在过去和现在为货物和人的交通提供天然道路,并使长距离贸易和水战有可能发生。 人类沿着河道干流的活动横跨整个草原。但是,对那些掌握了马术的游牧者来说,这一片草的海洋本身就是宽广和一成不变的公路。游牧者可随意来回迁移,既可以和平地为他们的牲口寻找牧场,也可以出于其他目的行动:打斗、掠夺或贸易,因时因地制宜。他们移动的总轴线是东西方向,因为骑兵必须一直在他们的坐骑能找到足够食料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说,他们不得不留在欧亚大草原的天然草场内。因此,也可以这样定义多瑙河和庞廷欧洲:横穿大陆的马背生活与区域间船上生活(冬季则是雪橇上的生活)的交汇区。 这些自然特色赋予多瑙河和庞廷欧洲一些独特的属性。这种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寄生在牛羊群上的游牧生活——人类根据草原的条件而安排活动——可以被农业所补充(甚至最终取代),因为灌溉充分的土地,如果能够维持一层厚厚的草,那么也有能力产出优质的谷类作物。在山区,采矿(喀尔巴阡山在14—5世纪成为重要的产银区)、砍伐或采集林木产品成为另外的可能性。在高山和谷地之间的季节性牧场也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当地多样地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贸易、战争和各种形式的政治控制及征服,在各种复杂和持续动荡的时代风潮中,将这些经济区域连接起来;但直到1500年,在这一地区的人类和动物居住者中,各种因素仍然维持一种波动中的粗略平衡。 这种平衡,部分是由于当时人们在多瑙河和庞廷欧洲已掌握相对薄弱和低效的农业工具。草根极深的草皮顽固地抗拒着犁,除非被连根翻转并埋到深处,深到足以窒息这种原生植被,否则,草根在来年春天会再次长出新草并挤走刚萌芽的谷物。与之相反,落叶林地则很容易用简单的工具耕种。用一把斧头环切树皮就足以杀死那些树。这使阳光能够照射到地面,只要将地表落叶的霉菌刮掉,埋到土里,那些见到天日的土壤就等待着种子的降临。这样耕种几年后,燃烧那些已经死去的树,将它们的灰撒在土里,土壤则再次恢复肥力。 这种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很好古老,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只要原始的林地还保留着,这种方式就能有效利用环境。实际情况是,那些仍留在地里的杂乱的树桩和树根并没有严重地妨碍耕作,因为当时使用的犁小且轻,只是划开了表层土壤(如同现代的圆盘犁),并没有耕出沟(现在的板犁可以耕出沟)o因此,不难在树干周围和彼此之间的土壤里耕种,任何曾经在森林中穿过的人都知道那种土壤——松软、松散地挤在一起。 但是,这种适合在林地耕种的犁,接近不足以破坏草皮,那需要更繁重的劳作。只有能挖出一条深沟的板犁才能胜任这项任务;拉动一条能穿过坚韧、纠缠在一起的草皮的重板犁,所需力量是拉动那些适用于林间表层土壤的犁的七倍。因此,山间林地的农业技术接近不适合在草原地区大规模耕作。 多瑙河和庞廷欧洲并非没掌握穿透草皮的耕作技术。例如,13世纪,主要定居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喀尔巴阡山脉矿区的西欧拓荒者,将板犁技术输入这一地区。但是特兰

主编推荐
  全球史的伟大书写从麦克尼尔开始  东欧,欧洲文明的东方屏障,草原帝国的西部边陲  从无主之地到近代国家,游牧文明驰骋欧亚的后三百年  草原边疆的征服与融合,蕴藏着东欧治乱的历史本源 

精彩内容
 麦克尼尔教授这本书的内容结束于1800年。任何认为这本书与当代问题无关的人,都应该重新想想。……欧洲的草原边疆仍旧是政治思考和谋划中的,这是我们忽略不起的现实问题。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全球史学家) 如果说“东方问题”构成我们理解欧洲近代政治经济结构关系的切入点的话,那么,麦克尼尔笔下的“草原边疆”东欧,则是他全球史中欧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开放的草原边疆是欧洲地理的长期特征,而1500—1800年的三百年变迁,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认识这种边疆转型的时空基础。 ——袁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