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 复活(名家名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 复活(名家名译)

部分是库存书(库存书指的是未使用过,没塑封的,外观95成新的书,介意勿下单)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21.32 3.6折 59.8 全新

仅1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俄]托尔斯泰 著;胡元斌 译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34196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9787565834196

上书时间2024-04-28

果然是好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托尔斯泰1851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63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里程碑。
 1873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88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复活》,这是他长期思考、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复活》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一个真实的案件。
 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另一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

精彩内容
《复活(名家名译)》:
 看守长“哗啦”一响开了铁锁,拉开牢门,顿时有一股比长廊上还要臭的空气冲出来。
 他吆喝一声:“玛丝洛娃,过堂去!”说完,他又关上牢门,等着。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身材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牢门,很快地转过身来,在看守长身旁站住,她里边穿着白上衣和白裙子,外边套一件灰色长囚衣。这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鬈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
 这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那双短而且宽的手和从囚衣的肥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都是这种颜色。
 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的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虽然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
 她把身子站得笔直,挺起丰满的胸脯。她走到长廊上,微微仰起头,照直瞧着看守长的眼睛,停住脚,准备着不管要求她做什么,她都一律照办。
 玛丝洛娃走到长廊中间,迈着很快的碎步跟着看守长走去。他们顺着一道石砌的楼梯下去,走过比女监更臭、更嘈杂的男监,各处牢门上的小窗口里都有眼睛盯紧他们。然后他们走进办公室里,已经有两个持枪的押解兵在那儿站着。
 坐在那儿办公的文书员把一份沾满烟味的公文交给一个兵,指着女犯说:“这个女犯交给你了。”
 正门上的一扇小门开了,两个兵押着女犯跨过小门的门槛,来到院子里,再走出院墙以外,然后顺着马路中央穿过闹市。
 马车夫、小铺老板、厨娘、工人、文官纷纷停住脚,好奇地打量着女犯。
 女犯感到众人的目光向她这边射过来,就没有扭转头,悄悄地斜起眼睛瞟一下那些瞧着她的人。这种对她的注目,使她暗暗高兴。这儿的春天的空气,同监狱里相比,清爽多了。女犯走过一家面粉店,门前有些鸽子走来走去,摇摇摆摆,没有人来欺侮它们。
 女犯的脚差一点碰到一只蓝灰色鸽子,它就“扑拉拉”飞起来,扇动着翅膀,飞过女犯的耳边,给她送来一股风。女犯微微一笑,然后想起她的境况,又沉重地叹一口气。
 女犯玛丝洛娃的身世极其平常。她是未出嫁的女农奴的私生女。这个女农奴跟着饲养牲口的母亲住在乡下,为一对地主老处女姐妹做工。
 未出嫁的女农奴每年都生孩子,并且按农村的惯常做法,给婴儿行洗礼,然后母亲不给婴儿喂奶,于是这个不该出生的、妨碍干活的、多余的婴孩很快也就饿死了。
 这样已经死了5个孩子。5个孩子都受过洗礼,都不给喂奶,统统都是饿死。第六个孩子是她同~个过路的茨冈人生的,是个女孩。本来婴儿的命运也会同前5个孩子一样,可是事有凑巧,两个老处女中的一个偶然来到牲口棚,斥责女饲养工,说奶油有牛骚气。
 正好产妇带着美丽健康的婴儿躺在牲口棚里。老处女说完奶油的事,又责备不该让产妇进牲口棚。她正打算离开,突然看到婴儿,忽发慈悲之心,自愿做这个婴儿的教母。
 她为女婴行了洗礼,并起名叫卡捷琳娜·玛丝洛娃。后来因为可怜自己的教女,常常送点牛奶和钱给她的母亲,女孩就这样活下来了。老处女两姐妹为此叫她“得救女”。
 女孩3岁那年,她母亲得病死了。饲养牲口的老外婆觉得外孙女是个累赘,两个老姑娘便把她领去抚养。很快黑眼睛的小姑娘出落得非常活泼可爱,常常使两个老姑娘觉得快慰。
 两个老姑娘中的妹妹叫索菲娅·伊万诺夫娜,心地比较善良,正是她给小姑娘行了洗礼,而姐姐玛丽娅·伊万诺夫娜则较为严厉。索菲娅·伊万诺夫娜给小姑娘打扮,教她念书,打算收她做养女。可是玛丽娅·伊万诺夫娜说,女孩应该干活,成为贴身使女,所以对她很严格,遇到情绪不佳就罚她,甚至还打她。
 小姑娘在这两种不同心态的影响下,长大后成了半是使女,半是养女。连她的小名也是不俗不雅的,既不叫卡特卡,也不叫卡坚卡,而叫卡秋莎。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