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 远去的精神担当
  • 【全新】 远去的精神担当
  • 【全新】 远去的精神担当
  • 【全新】 远去的精神担当
  • 【全新】 远去的精神担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 远去的精神担当

部分是库存书(库存书指的是未使用过,没塑封的,外观95成新的书,介意勿下单)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8.17 1.9折 42 全新

仅1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4680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9787518414680

上书时间2024-04-28

果然是好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远去的精神担当(季羡林亲历大师本色)(精)》是季羡林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先生追忆此生经历过的师友的文章,包括大师陈寅恪、胡适、朱光潜、赵元任、梁实秋、周培源、沈从文、老舍,近代文化名人曹禺、藏克家、胡乔木等。大师亲述大师,从大师身上,我们缅怀到的是他们不为人知平凡的人情味的一面和他们身上的精神风骨。

商品简介
《远去的精神担当(季羡林亲历大师本色)(精)》辑录了季羡林先生追忆师友之文。
季羡林先生从寒门布衣走向学术泰斗的漫长道路上,结识了胡适、陈寅恪、朱光潜、赵元任、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曹禺、胡乔木等人。他们博古通今,中西合璧,继往开来,不仅学问功底深厚,在德行上更是渊亭岳峙,堪称一代学人之楷模。他们的画像构成了一轴长长的中国近代文化名人画卷,虽然远去,值得纪念。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大师、名人,而是温厚亲切的师长,是各有性格的文人学者。
本书通过季羡林先生亲述不一样的大师,缅怀那一代学人为学做人的崇高精神。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第一章  大师风骨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陈寅恪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回忆雨僧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赵元任全集》序
第二章  泰斗风范
  悼念朱光潜先生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记张岱年先生
  悼念姜椿芳同志
  记周培源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悼念周一良
  痛悼钟敬文先生
第三章  文人脊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巴老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悼念曹老
  我的朋友臧克家
  我眼中的张中行
  追忆李长之
  西谛先生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我现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他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笑容,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军。适逢北大校庆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
中,举行庆典。记得作为校长的适之先生,作了简短的讲话,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正在这个时候,城外忽然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大家相互开玩笑说:“解放军给北大放礼炮哩!”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往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李后主的几句词:“最
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我想改写一下,描绘当时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我哪里知道,我们这一次会面竟是最后一次。如果我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的话,我是含笑不起来的。
从此以后,我同适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扬镳,“世事两茫茫”了。听说,他离开北平后,曾从南京派来一架专机,点名接走几位老朋友,他亲自在南京机场恭候。飞机返回以后,机舱门开,他满怀希望地同老友会面。然而,除了一两位以外,所有他想接的人都没有走出机舱。据说——只是据说,他当时大哭一场,心中的滋味恐怕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适之先生在南京也没有能待多久,“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后,他也逃往台湾。后来又到美国去住了几年,并不得志,往日的辉煌犹如春梦一场,它不复存在。后来又回到台湾,最初也不为当局所礼重。往日总统候选人的迷梦,也只留下了一个话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后来,不知怎样一来,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的院长,算是得到了应有的礼遇,过了几年舒适称心的日子。适之先生毕竟是一书生,一直迷恋于《水经注》的研究,如醉如痴,此时又得以从容继续下去。他的晚年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的。可惜仁者不寿,猝死于宴席之间,死后哀荣备至。“中央研究院”为他建立了纪念馆,包括他生前的居室在内,并建立了胡适陵园,遗骨埋葬在院内的陵园。今天我们参拜的就是这个规模宏伟极为壮观的陵园。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杜甫有诗:“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我现在是“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自己已经到望九之年,距离适之先生所待的黄泉或者天堂乐园,只差几步之遥了。回忆自己八十多年的坎坷又顺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了。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
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的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一项,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一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用不着有什么愧怍之感。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
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根据老师这三项任务,老
师对学生都是有恩的。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
中,只有汉文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
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