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嚣:一个中国半农民的故事 978753785072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尘嚣:一个中国半农民的故事 9787537850728

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8.23 2.2折 36.8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桑子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7850728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6.8元

货号D99D3092530E445081A

上书时间2024-02-18

果然是好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桑子著的《尘嚣--一个中国半农民的故事》是一本散文集,共收文13篇。其中,《腊八走在尘嚣之外》一文是作者在腊八节回忆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回忆脾气暴躁的爸爸、总是护着自己的爷爷,以及和哥哥放冰马,和邻居家姐姐描灯花。随着时间流逝,爷爷走了,爸爸走了,姐姐们出嫁了,妈妈也老了,而作者自己,也有了女儿,只是,腊八节好像更远了。而在《爸爸的回忆犹在梦中》一文中,作者回忆他的父亲,回忆儿时自己犯了错,父亲的骂与泪。在回忆时,作者也逐渐明白,父亲其实是疼爱自己的。自己一天天长大,父亲一天天变老,在长大与变老中,自己结婚了,而父亲也离去了……每一篇文章,作者桑子都是娓娓道来,不慌不忙,在文字的品读中,细细感受生活,体悟生命。

作者简介
桑子,本名张筱兑,又名小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在草原教书三十年,有《宋代文官集团研究》《桑子诗选》等行世。

目录
腊八走在尘嚣之外
灶神:神性的成就
心斋是要时常安顿的
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爸爸的回忆犹在梦中
博尔塔拉的梦
尘埃总是随风而起
花与女孩
成为品质更好的士
与如芝先生的《兰亭诗稿》交谈
诗文:为何而作
关于央金和她的散文
《时间广场》读后

内容摘要
 以五谷六畜为依赖,乡村培植着柔软、善良的土
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乡村的寂寥与绝望,让今日共和国社会的疼痛浸透了骨髓。对于走出乡村的读书人,个人回忆会构成乡村史,也是构成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桑子著的《尘嚣--一个中国半农民的故事》是一本散文集。作品把游走于乡村、城市之间的读书人的生活口述出来,是希望这个阶层的人不再只是被动地逃离乡村,而是选择主动适切、守住乡村,在乡村与城市的互动中坚守固穷与担荷,慢慢软化自己的心灵。

精彩内容
 腊八是他喜欢的节日。虽然是寒冷的季节,忙了一年的家人,从这天开始,就忙着年关的事了。家里会在这一天吃粥,与城里人平常熬粥相反,这一天家里的粥特别稠,虽说仍然只有苞谷面,但这粥却是为改善伙食而故意为之的,家人把这样的稠粥叫馓饭。
也只是比普通的粥稠了许多而已,由于稠了,这馓饭就喝不起来,只能叫吃馓饭了。所就的下饭菜,是北方农村有的黄菜,原料是大白菜和盐巴。秋后收割,把白菜洗干净,然后开水锅里过一水,凉下来后撒上盐粒,用一块大石头压在缸里窝着,冬三月冰渣儿中捞出来,菜叶由于盐的腌渍已经发黄,所以叫黄菜。
同时,发酵后的黄菜有了一股酸味,也有人叫它酸菜,虽然也不算错,但与常人叫作酸菜的浆水,却是没有丝毫关系。对于过去陇东乡村的农户,困难的年月,窖里除了几颗洋芋外,黄菜就成了冬季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蔬菜了。
小的时候,他很喜欢过腊八,不仅这天能吃到馓饭,重要的是,家里渐渐有过年的味道了。日子虽然同样辛劳,辛劳中却有了期盼的甜味。爸爸妈妈在队
里干活去了,两个姐姐去公社的工地平田整地,过年时家里人吃的面,就要他们几个去磨。院子的角落有一个磨坊,兄弟几个的个头也就磨台那么高,磨担总是顶着下巴,磨子虽然转着,面却下得十分缓慢。为了尽快把面磨好,他们就拼命用棍子捅磨眼,好像这样粮食就能磨得快似的。让他难受的是,他们几个的脖子上都戴着铁绳和项圈,在磨担的挤压下十分难受。那是为了让他们长命拴上去的,只有用铁绳和项圈拴着,他们的命才能变得硬起来,也不能随便取下来,谁取下来谁就要挨爸爸的打。由于大人都不在家,他们会推着磨子疯跑一阵,然后满头大汗地在院子里跳方格,或者打上一阵牛儿,也就是外边所说的陀螺。牛儿是爷爷为他们刮好的。大哥的牛儿尖尖上钉了一颗滚珠,转得十分灵动,一鞭子吆过去,可以转上好一阵子;他的牛儿是没有滚珠的,要拼命地吆着才会转,劲儿使得不对了,牛儿会一头撞在台子上死掉。他十分眼馋大哥的牛儿,就偷偷地将大哥牛儿上的滚珠剜下来,钉在了自己的牛儿上,大哥会和他拼命抢夺,最后总是两个人替换着吆大哥的牛儿。
腊八最让他开心的,还是挖冰马、放冰马。虽然叫冰马,其实也只是一些挖的时候敲打成各种各样的冰块而已。天还没亮,大哥就会叫醒他,两个人背上背篼,有的时候也会领着老三老四,拿上洋镐和铁锨去河里。他的老家在静宁县张家小河村,围绕着村子的,有三条常年流淌的小河,其中的一条就叫张家小河。他们将冰面敲开,把挖好的冰马装上满满的一背篼,然后回家,把这些冰马分别放在每个房间的门缵上,还有放粮食的闩闩上、锅台上、磨台上、院墙上,甚至连猪圈、牲口圈的墙上也要摆放。
冰马在阳光下会发出斑斓的光,会慢慢地消融。
闩闩一般都在阴面房里,是用麦草结成辫子围起来的,粮食虽然不多,闩闩也很小,放在闩闩上的冰马却最大。由于在阴面,冰马虽然放在草辫子上,却是融化得最慢的,有时候到了正月十五他们放灯盏的时候,仍然还有一个尚未完全融化的冰马的架子,冰马的中间有了无数细密的小孔,看上去像是一个透明的蜂
巢。这也是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因为当地民俗认为,这样的小孔越细密,表示来年的粮食越是有个好的收成。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总会把最大最干净的冰马放在闩闩上。
放完冰马后,他们意犹未尽,会忘了爸爸交代的磨面任务,有的背着背篼,有的拿上扫帚和柳耙条,借着拾雁粪和扫“毛衣”,偷跑到河里去滑冰了。冰面上飞速滑动的牛儿被他们吆着,追逐着,轻轻地一
鞭子过去,牛儿在冰面上会飞出去,他们大呼小叫地拼命滑冰,一个不小心,就会横躺着向牛儿滑去。这个时候的牛儿,会腆着圆圆的肚皮,晃动着脑袋在原
地打转,微微的晨曦中,牛儿的四周漾动着虚幻的光晕,他们的眼睛好像定在了牛儿身上,心却像那光晕一样地漾动着、漾动着,好像要离开了自己的胸腔一
样。大雁停在河边喝水,也吃冬麦的根茎,河滩上会留下一撮撮雁粪,“毛衣”就是地皮上的草衣,多在河岸荒地的地埂上,用柳耙条把草衣扫断,连土带着
扫在一起,都是用来煨炕或者填炕,所以不必过分仔细。等他们的肚子饿扁了回家时,背篼里已装满了草衣和雁粪,即使没有磨面,爸爸也不会骂他们的。
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