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稹诗文选 978702011713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元稹诗文选 9787020117130

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27.45 6.4折 43 全新

库存15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军,文笙,吕燕芳 选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7130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3元

货号1201643044

上书时间2024-01-28

果然是好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诗选
雉媒
大觜乌
分水岭
四皓庙
种竹并序
说剑
松鹤
竞渡
寺院新竹
酬别致用
竹部
赛神
竞舟
茅舍
后湖
八骏图诗并序
画松
遣兴十首
野节鞭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
楚歌十首
襄阳道
感事三首
杨子华画三首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
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陕府与吴十一兄端公崔二十二院长思怆曩游因投五十韵
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酬乐天登乐游园见忆
月临花
红芍药
三叹
续遣病
感梦(十月初二日)
酬刘猛见送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
哭吕衡州六首(选三)
追昔游
空屋题
三遣悲怀
感梦(行吟坐叹知何极)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
梦井
……
文选
小说
附录

内容摘要
元稹是与白居易同时并同等重要的唐代诗人。杨军、文笙、吕燕芳选注的《元稹诗文选》对其诗文加以选注,以明杨循吉据宋本影钞《元氏长庆集》六十卷为底本,参校诸本,对重要的异文出以校记。选注者经过精审的校理,为读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注释吸收前人成果,辩明作品写作背景,着重引证典实,注准词义,间有对大意的串讲。本书是作者在其获奖图书《元稹集编年笺注》基础上精益求精而选注成的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古典诗歌选本。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元稹诗文选目录前言诗选雉媒大觜乌分水岭四皓庙种竹并序说剑松鹤竞渡寺院新竹酬别致用竹部赛神竞舟茅舍后湖八骏图诗并序画松遣兴十首野节鞭……续遣病感梦(十月初二日)酬刘猛见送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哭吕衡州六首(选三)追昔游空屋题三遣悲怀感梦(行吟坐叹知何极)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梦井……哭女樊哭女樊四十韵哭子十首妻满月日相唁代曲江老人百韵黄明府诗并序……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得乐天书寄乐天(无身尚拟魂相就)和乐天赠杨秘书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酬乐天见寄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选一)别毅郎寄乐天二首酬乐天喜邻郡以州宅夸于乐天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戏赠乐天复言重酬乐天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寄乐天(莫嗟虚老海壖西)乐府古题序梦上天……和张秘书因寄马赠诗梦游春七十韵古艳诗二首古决绝词三首莺莺诗离思五首杂忆五首春晓桐花落梦昔时和乐天示杨琼代九九桃花舞腰白衣裳二首过东都别乐天二首寄赠薛涛再酬复言和夸州宅游云门题法华山天衣寺文选观兵部马射赋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叙诗寄乐天书上门下裴相公书白氏长庆集序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祭亡妻韦氏文小说莺莺传附录元稹谱略前言前言一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祖籍洛阳,六世祖时迁居长安。其先属鲜卑族拓跋部,稹系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岑仲勉以为十四代孙,详《唐集质疑》之《元稹世系条》)。代宗大历十四年生。八岁丧父,母郑夫人贤慧知文,亲授诗书。九岁即工属文,十五岁明经擢第,二十四岁中书判拔萃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将应制举,与白居易退居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授左拾遗。宪宗召对,论及时政。年少英锐,疾恶绳愆,不避权势,屡触忌讳。数月间,上封事六、七件,权倖惮忌,出为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三月,奉使按狱东川,一按任敬仲狱,详察得情,再劾节度使严砺违诏过赋数百万事,又奏平涂山甫等八十八家冤事。一时,名动三川。五年,河南尹房式有违法事,元稹弹劾甚急,并援例将其拘至御史台。……九年秋,淮西吴元济叛,严绶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加淮西招讨使,进军唐州,稹为从事,随至前线,反对藩镇,立场鲜明。十年正月,奉诏回京,与白居易诗酒相酬,激扬文字,以为起用有望。旋转徙通州司马,患疟几死。十三年底移虢州长史。……,于次年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七月卒于任所,终年五十三岁。元稹一生交游极其广泛,其中不乏在当时政坛、文坛知名的人物,如白居易、李绅、韩愈、柳宗元、吕温、刘禹锡、李德裕、令狐楚、白行简、蒋防、王建、刘猛、李馀等,或因政治人事关系、或文酒高会、或诗筒唱酬,他们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互相影响的态势。或在乐府诗、或在传奇小说、或在长篇排律方面,俱能同声相求,切磋琢磨,互相影响和促进,俨然成为一个松散的文学集团式的群体,而备受历来文学史家瞩目。二中唐之世,内忧外患,唐王朝正由盛转衰,而对于容易幻想的文人来说又似乎有着“中兴”的希望,元稹和许多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就是在这样的时势下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学史上所说的也是元稹领导、首倡或参与的“新乐府运动”、“元和体”、“古文运动”等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在诗歌方面,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论唐诗者辄曰“前有李杜,后有元白”,后先辉映。元和体是元稹诗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他非常看重的部分,包括杯酒光景间小碎诗章和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两方面(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其审美趣味在于……元稹擅长风致宕逸的艳丽小诗,虽然历来被指为轻靡,但确是最富于艺术色彩的。而其中悼亡诗则出于真情实感,深至真切,不应以艳情目之。情感细腻,意象明丽,哀感顽艳,诚所谓“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王若虚《滹南诗话》)。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刻画写景之诗,如“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残阳”(《莺莺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还向万竿深竹里,一枝浑卧碧流中”(《亚枝红》);“桐花暗淡柳惺憁,池带轻波柳带风”(《送孙胜》);“莺涩馀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栏一片红”(《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岳阳楼》);“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江花落》)……举不胜举,皆即景即情,语句鲜活而情思灵动,直是丽曲妍辞,韵高而词胜。《以州宅夸于乐天》、《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极重色泽,敷腴鲜亮,诚所谓“杂徐庾之流丽”,难怪宰相令狐楚“以为今代之鲍谢”(《旧唐书》本传)。元、白等元和诗人喜作长篇排律,《元氏长庆集》中五言排律共有三十多首,百韵以上的如《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一百韵》等是其代表。……乐府诗向被视为元诗之积极部分,《唐音审体》卷一五云:“要之,元白绝唱,乐府歌行;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这些乐府诗篇,为现实政治服务,“惟歌生民病”是其内容,“愿达天子知”是其目的,其中既有对时弊民瘼的针砭和吁呼,也有对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国家政治的忧患。以其切实的内容、丰富的激情和健康的文字在文学史特别是乐府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元、白堪称元和、长庆诗坛的旗手,同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在《乐府古题序》中,元稹条述了诗史的源流正变,既肯定了“寓意古题,刺美见事”,也赞美了杜甫新乐府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精神。他认为,乐府创作或古题新义,或古义新词,只要有助于“美刺”,均值得提倡。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里,元稹肯定了李绅《乐府新题》“雅有所谓,不虚为文”,这与白居易在《新乐府序》里所倡导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的精神完全一致,对于新乐府的创作实践具有纲领性意义。而他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则在文学史上首次全面概括和高度评价了杜诗,确立了杜诗的历史地位,影响非常深远。元、白并称,却有异同。陈绎曾云:“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引)陆时雍云:“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诗镜总论》)……今人苏仲翔先生则径以为“轻”指浪漫色彩、清新流转的一面,“俗”指大众化、俚俗风趣的一面,此两点“要不足为二人病,毋宁说这是他们迥出时流的地方”(《元白诗选注?导言》),此论良有以也。三元稹描述“元和诗”的流布写道:“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余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予寄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诗’。而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街市,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其甚者,有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于平水市中(镜湖旁草市名。)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不知予之为微之也。又鸡林贾人求之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白氏长庆集序》)由此可见:中唐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过全民参与历时二十年之久的学习、传诵元白诗歌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为世人所珍重的是那些杯酒光景间小碎诗章,和次韵相酬的长篇律诗,……巨大的市场需求自然引发缮写模勒,在雕板印刷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元和、长庆年间,当代诗人的新作以印刷品的形式发表、流布,“元白诗”肇开端绪;至于村校教习,外国求购,也自有文化史上的意义。已往的文学史家往往摘录“二十年间”以下数语,用以论述白居易,于是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只有白诗流传得这么广,无形中产生了误解。元稹生前即对自己的诗文作过多次整理,最终形成《元氏长庆集》一百卷。此本至北宋失传。……正德间(1506—1522)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简称华本),存单三十五卷;嘉靖三十一年(1552)董氏刻本(简称董本);万历三十二年(1604)马元调据董本覆刻之本(简称马本)。杨本抄录时,遇宋本因年久漫灭之字,仍留作空缺,后经钱谦益据当时尚存世的宋浙本校补(简称钱校、钱校宋本),同时钱氏还增补了杨本抄录时所缺之页,元稹文集遂成完璧。1959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以影印行世。而在华本、马本中,对于宋本空缺之字揣摩填充,往往文义违背。马本有补遗六卷;清人卢文弨亦曾用当时尚存世之宋蜀刻本校勘华本及马本,并撰成校记(简称卢校、卢校宋本)。《四库全书》系据马本著录。二十世纪以来,王国维、张元济、傅增湘等都曾对《元氏长庆集》作过校理,沾溉学林,功莫大焉。……皆为元稹研究成果之荦荦大者。元稹作品,今存诗歌570题,共800首,散文230篇,小说1篇,其中有少量疑伪之作。据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至是元和七年矣,有诗八百馀首”之语推知,元集旧有之作当比今之存量多得多。本书入选诗歌273首,散文8篇,小说1篇,大致展现了元稹创作的基本风貌。……那就让我们通过这些作品,聆听诗人的倾诉,一窥其心路历程。本书录文,主要依据杨本,兼及马本外集之补遗和《元稹集》外集之续补。次序与《元稹集》相一致。校勘则以杨本为底本,校以前述诸本。较为重要的异文,列校记于注释中。我们希望通过审细的校理,能为读者提供元稹作品可靠的文本。注释以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为原则,首条有解题的意思,一般辨明该作品写作的时地背景,主要依据卞著《元稹年谱》,也吸收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时有我们的心得,冀收抛砖引玉之效。正文条目的注解,着重引征典实,诠注词源,间有对大意的串讲。本书从稿交与出版社,至今日定稿,历时三年,前后数易其稿。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宋红、葛云波二位先生为提高书稿质量所付出的巨大辛劳,他们以其出色的工作,使我们从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两方面深受教益。我们达成共识,力求奉献给读者的是一本有较高学术品位的书,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编者自知浅学,本书中疏误容或多有,祈望读者及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