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宽广这一边(还未远去的先生)(精)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0.56
4.5折
¥
68
全新
库存35件
作者徐泓//张洪年//张圭阳|
出版社岳麓
ISBN9787553822082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236682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梅贻琦与韩咏华夫妇
文|徐泓
教我如何不想他——记赵元任先生
文|张洪年
人间二老神仙侣 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与杨步伟
文|张洪年
《海象跟木匠》——赵元任和赵如兰父女的严格与有趣
文|彭涛
许地山的最后六年
文|黄心村
谢氏父女的终生遗憾
文|徐泓
燕东园的陆志韦先生
文|徐泓
胡氏伯仲的恩师
文|胡舒立
潘光旦——铁螺山虏前世今生
文|张冠生
第二辑 山谷有回音
林徽因——“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文|张琴
老来依然一书生——费孝通的万千问号
文|张冠生
送别杨绎先生
文|徐泓
大雅宝的故事
文|张寥寥
我的同窗挚友李政道
口述|叶铭汉
李政道获诺奖之后
文|赵天池
倬云先生
文|冯俊文
认识锺叔河先生
文|彭小莲
第三辑 何日再见君
威名之前——张爱玲的香港大学
文|黄心村
汪曾棋——一个世纪的饮食记忆
文|杨早
七七祭金庸
文|张圭阳
木心上海剪影
文|铁戈
记沈公
文|赵越胜
内容摘要
本书人物随笔精选自《财新周刊》副刊。
书中选取了数位从民国到近前的精英人物,大多已经离世,却并未走远。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因其事业、品格与精神,将在中国文化图景中生辉。
虽然这些人物已经有了大量的文章甚至传记出版,但作者们发掘出了新的史料,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侧面,特别是人物非公共性的一面。
精彩内容
梅贻琦与韩咏华夫妇文|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一位同学听到韩咏华与梅贻琦订婚的消息后,急忙跑来对她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她回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就这样,韩咏华开始了和沉默寡言的梅贻琦43年的共同生活。
月涵变“悦韩”1919年6月17日,我的母亲韩德常还不满四岁。那天,她伤心地一边哭一边说:“那个人为什么把五姑带走了?”这一天正是她的五姑韩咏华结婚的日子。婚礼在北京东城基督教男青年会举行。新郎梅贻琦,字月涵,整30岁;新娘韩咏华,字郁文,26岁。这段在当时创下晚婚纪录的姻缘,是如何成就的?
二人早年初识于严氏家塾。1904年,梅贻琦15岁
,在亲友的资助下,以世交子弟的关系进入严范孙的家塾。韩家与严家有通家之好,韩家的两姐妹四姑韩异华与五姑韩咏华也都在女塾里读书。
当时11岁的韩咏华,在女生班里年纪最小,每次都被遣去关门。“从女生这边,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于是,这个穿着长棉袍、毛坎肩、长发盘在帽子里的小姑娘,常在掩门之际,注意男生
院里那个身材清瘦的梅贻琦。
半年后,严氏家塾的男生班迁入南开区的新校址,定名南开学堂。1908年7月1日,梅贻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保送到位于直隶首府的直隶高等学堂。梅贻琦在这里接受正规的欧美现代教育,如鱼得水。1909年夏天,清朝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负责考选和甄别留美学生,历史上有名的庚款留学就此拉开
序幕。
招考的消息传出,在高等学堂还没读完一年的梅贻琦毅然进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630多名考生,云集北京城内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报名应考。当时的录取条件极为苛刻,只有47人榜上有名,梅贻琦名列第六。多年后,跟梅贻琦一同考入留学名单的徐君陶回忆发榜时的情景说:“我在看榜的时候,看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也在那儿看榜,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船上看见了,经彼
此介绍,原来就是现在的梅先生。”1909年10月,梅贻琦一
行47名录取新生全部集中到上海,搭乘“中国”号邮轮启程赴美,海上航行一个月后抵达。大家先入补习学校,第二年按照个人志愿选择大学。众人大多选择几所中国人熟知的大学,只有梅贻琦单独投到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专业。
在放洋的四年中,梅贻琦经常把节省下来的膏火,五块十块地寄回家,补贴家用。1914年春天,梅贻琦毕业后,放弃了本可继续人研究院的进修机会,遵父母之命,回国就业,担起大家庭以及诸弟的教育费用。小弟梅贻宝说:“五哥(按照家族大排行,梅贻琦被弟妹们称为“五哥”)那样的人品
,那样的资历,当时保媒说亲的,不计其数。他好几年概不为所动,显然是为顾虑全家大局而自我牺牲的了。
眼看五哥行年已近三十,幸而渐渐听说常往韩家坐坐。
”韩家,即是我母亲的祖上天成号韩家,主营海运业,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母亲的曾祖父、祖父这两辈,改换门庭,进了京城当官,从经商转为人仕。不过,家眷还留在天津,直到1910年左右才迁至北京。母亲的祖父共有两子五女,韩咏华排行第五,故母亲称她为“五姑”。梅贻琦1914年回国的时候,韩咏华和许多人一
起赶去大沽口码头迎接:“我记得他是和出国考察参观
的严范孙老先生同船归来的。”刚回国的那年,梅贻琦并没有马上到清华任教。从当年10月至转年9月,他出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为教会服务了一年。韩咏华回忆说:“业余时间,我也
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做些工作,每遇到请人演讲等事,都是找月涵联系,这才正式与他相识。”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