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6.45
1.5折
¥
42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英) 亚当·斯密著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015109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186248
上书时间2024-12-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亚当·斯密著的《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论行为的合宜性、论功劳与过失、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论好品格、论道德哲学体系。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目录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 论行为的合宜性、论功劳与过失、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论好品格、论道德哲学体系。在书中, 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 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 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内容摘要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抢先发售出版于1759年,《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同情、仁慈、正义、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很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彩内容
遗憾和怜悯这样的字眼,指的是我们对其他人的苦难产生的感情。虽然同情的最初意思和这个很相近,却是很得体的。同情在产生时会附带其他感
情,虽然无法确定附带的感情是哪种。
在这些情境下,同情似乎只要感受到他人的某一种特定感情便可以产生。这些感情可以在人群之中迅速传播,而且比任何准则引导下的认知都来得快。举个例子来说,悲伤和欢喜,会在任何人的表情或是姿势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这种感觉,旁观者往往只要一眼便可以得到类似感情,虽然两者感情的程度不一定一样。对人们来说,笑脸代表的是喜悦,但如果是悲伤的表情,代表的则是忧郁。
然而这一点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更不能推广到每一种感情。的确有一些感情的表现是不能引起同情的。但在我们熟悉产生这些感情的原因之前,不要先人为主地讨厌这些感情。一个愤怒的人做出那些盛怒下的举动,并不能使我们讨厌他的敌人,相反,会使我们更加讨厌他。就算我们习惯了他的挑衅,我们也不能对他的感情感同身受,更不能想出是怎样的感情使他如此愤怒。但如果我们能简单地审视是什么使他如此愤怒,观察盛怒者面对着怎样的困境,我们实际上就已经对他的恐惧和怨恨产生了同情。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反对使他处于这种不利境地的人。
悲伤和快乐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我们本身相似的情感,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将观察到的好的坏的遭遇都在我们自己身上重演。哪怕只是稍微想一
下,都会对我们自身产生足够的影响。悲伤或者快乐的情绪能够影响到旁观者,这是表情所做不到的。这一点和愤恨很像。这种方式使我们准确地知道谁是我们关心的人,谁又和他们有利益冲突。我们对于好事坏事有一个笼统的看法,这些看法使我们对遭遇到这些事的人有自己的感受。但我们对于激
怒的看法却不能够激发我们的同情,我们不能感受到被激怒的人的愤怒。自然母亲似乎教会我们不要
那么轻易受到感情的影响。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
点,那么我们就要多加利用,而不是违背这一规律。
在我们得知这些感情的起因之前,无论是对他人悲伤的怜悯,还是快乐的共鸣,都有很多缺点。
总的来说,痛哭只能表达受难者的痛苦,却不能引起我们内心真实的怜悯。见到别人痛哭,我们会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想要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悲伤。不过也仅此而已。在这种情境下我们最
多只是有一种怜悯的倾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这种情境下我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我们对受难者的不幸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会让我们心神不宁,更有甚者,会不断猜测到底是什
么发生在对方身上,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心如芒刺,但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感同身受的程度不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