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66.28
4.5折
¥
148
全新
库存31件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182015
出版时间 2023-1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定价 148元
货号 4461337
上书时间 2024-12-1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六十多年来,《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很好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梅勒、菲利普•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收录的34位受访作家依次为: T.S.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未领奖); 约翰•斯坦贝克,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乔治•塞菲里斯,196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勃罗•聂鲁达,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切斯瓦夫•米沃什,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克洛德•西蒙,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卡米洛•何塞•塞拉,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纳丁•戈迪默,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德里克•沃尔科特,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若泽•萨拉马戈,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君特•格拉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V.S.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凯尔泰斯•伊姆莱,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哈罗德•品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石黑一雄,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目录 本书是一部作家访谈合集, 是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特辑中的一种, 旨在收录《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针对部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长篇访谈。全书收录的诺奖作家包括艾略特、福克纳、莫里亚克、海明威、帕斯捷尔纳克、斯坦贝克、塞弗里斯、聂鲁达、伯尔、索尔·贝娄、辛格、米沃什、布罗茨基等三十四位, 将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近半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悉数集于一册, 足以令读者集中领略七十多年来世界范围内最伟大作家的风采。 内容摘要 上述利息将被平均分成五等份,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配:[……]其中一份将被授予在文学领域某一理想方向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人。——引自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 -《巴黎评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你是什么反应? -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奖得主):有点儿像遭遇了一场大体温和的雪崩。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于一九五三年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很好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梅勒、菲利普•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最持久、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其中就包括三十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黎评论》创刊七十周年之际,经《巴黎评论》定制授权,我们将这三十四篇诺奖作家访谈归总一处,补充作家生平及获奖信息,分上、下两册迻译出版。这些访谈是《巴黎评论》与身处世界文学之巅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持续对话的产物,展现了当代文学世界拥有启迪和创见的思想。作为一份能够定义我们写作生命之精髓的记录,这些访谈本身亦足以成为当代文学经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主编推荐 ★一场与伟大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的持续对话,一份能够定义我们写作生命之精髓的不朽档案: 上述利息将被平均分成五等份,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配:[……]其中一份将被授予在文学领域某一理想方向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人。——引自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 -《巴黎评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你是什么反应? -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奖得主):有点儿像遭遇了一场大体温和的雪崩。 ★122年诺贝尔文学奖×70年《巴黎评论》,两大世界文坛ICON的巅峰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于1911年,一年只颁发一次,一次(一般)只颁给一人;《巴黎评论》创刊于1953年,一年四期,每期刊登一至两篇作家访谈,一个作家终其一生一般只会被《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访谈一次。自《巴黎评论》诞生至今,共有72位作家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其中近半数作家曾登上过《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 ★34位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获得者,34场一生仅此一次的文学对话:全书分上下两册,以诺奖获奖时间为序,少有地将艾略特、福克纳、海明威、聂鲁达、马尔克斯、莱辛、门罗、赫塔•米勒等3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巴黎评论》长篇访谈集结一处,集中出版。这些访谈是《巴黎评论》与身处世界文学之巅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持续对话的产物,展现了当代文学世界拥有启迪和创见的思想; ★专人专译,20+位知名译者联袂翻译:由陶立夏、俞冰夏、许志强、唐江、杨向荣等20+位熟稔相关作家作品的知名译者联袂翻译,部分篇目译文经过二次修订,翻译更精准; ★不止于作家访谈:每篇作家访谈前均配有作家信息辑封页,补充介绍该作家的诺奖获奖理由及生平;相关获奖信息直接援引自诺奖官网,翻译准确可信; ★定制收录31张诺奖作家珍贵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其中12张系此次首度收录,不见于此前已出版的《巴黎评论》系列; ★随书附赠《巴黎评论》诺奖海报:完整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历数《巴黎评论》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不解情缘。 媒体评论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海明威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份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在优选的情况下,《巴黎评论》的访谈揭开了文学人物的面纱,从源头上揭示了有血有肉的作家。通过揭示写作的内在运作机制,它们把读者置于文学的驾驶座上。 ——比利•柯林斯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优选、最现成的探究。 ——萨尔曼•鲁西迪 没有什么比当一个作家更孤独或危险的了,这些访谈为各个阶段的作家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陪伴和指导。 ——埃德蒙•怀特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的采访者和编辑已成为文学天才的发现者,他们就好像令人惊叹的文学标本剥制师,没有鲜血淋淋的场景,就能技艺娴熟地将那些杰出的文学大脑做成标本。这是人类文化对话目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系列,也是我们国家伟大的遗产。 ——乔•大卫•贝利亚米,《千禧年末尾的写作》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会把你带到一群经过精挑细选、不可救药地自我中心主义且情感脆弱的书迷中间。 ——《观察者报》 如果你只想认识你喜欢的作家,那么你应该去他的朗诵会或者签售会;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们,你应该阅读《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泰晤士报》 正如《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所揭示的那样,访谈是一种艺术,它带来一种价值……在优选的采访中,问题和答案的交流使作家重获生命。 ——《华尔街日报》 《巴黎评论》的访谈当然是一种自成一体的体裁。我们阅读这些采访,希望采访对象能以某种方式背叛自己,把他们的写作秘密传给我们。虽然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但这些采访使我们更接近于了解天才。 ——约翰•阿什贝利 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 ——奥尔罕•帕慕克 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科伦•麦凯恩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很好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戴夫•艾格斯 不设防的时刻……对于任何试图发现作家的特质的采访者来说,《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都是圣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作家访谈中,《巴黎评论》一直在提供这样的时刻。 ——《西雅图时报》 引人入胜……《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将使任何严肃的读者或作家感到好奇和高兴。它甚至可能激发灵感。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这是一部伟大思想的正典……一次深入了解作家工作方式的迷人尝试。 ——《金融时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