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
  • 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
  • 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7.71 5.5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庆柱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76580

出版时间2024-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250111

上书时间2024-12-08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人类学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与“中华”
一、“中”的解读
二、“华”的解读
三、“中华”的解读
四、“中华民族”的解读
第二章  “文明”的定义及“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
一、“文明”的定义
二、“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
第三章  从“一万年的文化史”到“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发展史
一、“文明”形成历史发展中的两条“道路”
二、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根与魂的解读
三、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
第四章  王国时代都城与陵墓之中华文明
一、夏代文明 
二、商代文明
三、周代文明
第五章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解读
一、“国家”不断裂
二、“国民”不断裂 
三、“国土”不断裂
四、“文字”及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反映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不断裂
第六章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历史逻辑
一、古代都城规制理念一脉相承
二、帝王陵墓形制发展变化
三、礼制建筑与礼器发展变化
第七章  丝绸之路反映的有容乃大之下的中华文明
一、对各条丝绸之路的基本认识
二、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丝绸之路与“盛世”中国
第八章  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都城与陵墓反映的“中”与“中和”
一、择中建都
二、择中建宫
三、择中建殿
四、“中”的强化:都城城门、宫门从“单门道”发展为“一门三道”与“一门五道”
五、都城与皇城、宫城之“四面辟门”的“中和”理念
六、古代都城从“轴线”到“双轴线”至“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七、“左祖右社”与都城“中轴线”
八、陵墓若都邑:陵墓及陵园之“中”与“中和”
第九章  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一、中华文明的内部凝聚力与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二、中华文明对外“有容乃大”与“和为贵”
三、中华文明的“中”与“中和”文化基因下的“家国同构”与国家认同
第十章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两个结合”阐释
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二、中华文明“创新性”及其“连续性”的关系
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五、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内容摘要
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中”“华”与“中华”的概念,“文明”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精彩内容
“中”的解读“中”字是一个“空间”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古人通过立表测影的执中活动造就了汉字的‘中’”,因此“中”字又与“立表”之“表”字一样书写为“∣”,其与“中”为同义。1目前知道的时代最早的“中”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发现,那时的“中”体现出其象形文字特点,即在“中”字“口”的中部竖立“∣”(即“中”之初文),其上下部同方向一般各有“飘带”两条,即汉字中的“旗”,还可理解为“旒”,即是古代帝王的“冠”之前后下垂的“玉串”。据此可见甲骨文的“中”与“旗”应为同一字。古代旗子一般立于“中部”“前面”,可以说在空间上处于“居中”“居前”位置。
考古发现揭示,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至少可以上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座距今6400年的墓葬,墓主人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蚌壳堆塑的“龙”与“虎”,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同时出现于“一起”的“龙”与“虎”造型。“虎”是客观存在的动物,而“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濮阳考古发现的“虎”与“龙”之“组合”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这里的“龙”与“虎”是“东”与“西”方位的代表,属于天文学的“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系统,类似于西方的“星座”。“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史记·天官书》中“二十八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星区,分别命名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因此说濮阳45号墓的“龙”“虎”应为象征天上东、西的二星座。
逝者足下有一象征“北斗”的蚌塑三角形图案,图案东部与东西向两根人的胫骨相连。北斗星与北极星又称“斗极”。《尔雅·释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邢昺疏:“斗,北斗也。极者,中宫天极星。”《晋书·天文志》卷十一记载:“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这里的“中”从空间而言是其“核心”地位,而作为地“中”则代表着天“中”在人间社会的“延长”。
濮阳西水坡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45号墓的墓室顶部为“弧形”,与墓室周壁相连,形似“天穹”,逝者脚下的“北斗”与上述遗迹折射出墓主人生前可能有“沟通天地”而“求中”活动的职责。清华简《保训》篇记载,“五帝时代”的最后之“帝”——虞舜,为了营建都城,而“求中”于“鬲茅”,“鬲茅”即古文献记载的“历山”,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战国时代大商人范蠡“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而“陶”即今鲁西南之定陶一带,其与濮阳相邻。可见,直至战国时代人们还认为菏泽、濮阳一带为“天下之中”。上述濮阳西水坡考古发现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关于“中”的理念在时空两个方面得到“互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濮阳西水坡考古发现的蚌塑“龙”,是目前中华大地可以得到“佐证”的“龙”。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