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14.81 6.4折 180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杰|

出版社北京科技

ISBN9787571442019

出版时间2024-1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0元

货号32229413

上书时间2024-12-08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宋杰,1952年1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后师从宁可教授研习秦汉史及古代军事地理,获得博士学位。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货币发展史》《汉代监狱制度研究》《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汉代宫廷居住研究》等,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经济区划、政治格局与国家战略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第四章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第五章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第六章 战国中叶秦、齐、楚诸强对“天下之枢”韩、魏的争夺
第七章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第八章 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
第九章 秦、西汉王朝“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
第十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第十一章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第十二章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第十三章 蜀国在汉中的兵力部署与对魏战略之演变
第十四章 东晋南朝战争中的寿春
第十五章 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
第十六章 晋阳与北朝后期的东西战争
第十七章 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
第十八章 隋末唐初战争中东都洛阳的防御部署
第十九章 蒙古灭宋之役中的襄阳
附一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附二 战国秦汉的“陷陈”

内容摘要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此次增订本在对已有内容进行必要修订的基础上,新增《秦、西汉王朝“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晋阳与北朝后期的东西战争》两章。同时,我们将地图增加至73张,以方便读者。

主编推荐
战荥阳,楚汉战争中刘邦怎样获得先手?  述地理枢纽如何决定战争走向
失汉中,姜维的战略失误导致蜀汉灭亡?  揭山川形势何以影响国之兴衰
守襄阳,南宋王朝的存亡系于一城一地?  论兵家必争之地具备何种特征

★ 军事地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中国史研究动态》《上海书评》专文推荐。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5,二手书曾炒至近千元!

★ 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历述汉中、寿春、襄阳等近20处影响历史进程的战略要地,73幅地图、近70万字精辟阐释,继承并发展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理念,以动态的眼光、详尽的考证审视从先秦至宋元千余年间兵家必争之地的沿袭与演变。

★ 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纵横舆地间,解析军事地理中的帝国文明;洞悉成败事,演绎冷兵器时代的权力游戏。

★ 内容全面升级,正文修订百余处,新增《秦、西汉王朝“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晋阳与北朝后期的东西战争》两章,扩充9.1万字、116页,地图由22幅增至73幅。

精彩内容
一、兵学中的“衢地”—枢纽区域
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战争的胜负,除了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指挥、装备、士气等影响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地理形势(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正确地选择和利用战争的地理条件,往往也是克敌制胜的要因之一。尤其是在军事技术、交通手段落后的古代,地理环境对作战的影响更为显著,以致长江大河被称为“天堑”,崇山峻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大规模的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面积有限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对峙的热点,即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得失对战争的结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军事地理学中叫作“枢纽地区”,或是“锁钥地点”。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任何国家里都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地点,那里有很多道路汇合在一起,便于筹集给养,便于向各个方向行动,简单地说,占领了这些地点就可以满足许多需要,得到许多利益。如果统帅们想用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地点的重要性,因而把它叫作国土的锁钥,那么似乎只有书呆子才会加以反对。”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民族融合速度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诸侯国相互进行的战争规模扩大、次数频繁,装备、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这一切使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视野变得广阔起来,考虑战略问题时,开始把“天下”看成是一个由不同区域组成的整体,其中某些区域的地位价值较高,在兼并战争中如果率先夺取、控制,就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态势。这种认识的产生,在时间上远远领先于西方近代“枢纽地区”的军事思想,它最早是由我国的“兵学之祖”孙武提出来的。孙武在其著名的十三篇兵法中,把位置、地形不同的作战区域分为九类,强调对它们应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其中,敌国、我国与第三国接壤,道路四通的地区称为“衢地”,最有战略价值—“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若是先敌占领,就能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造成主动的局面。略晚于孙武的范雎,在向秦昭王阐述其“远交近攻”的著名战略时,对各国的地理形势进行了全方位的总体分析,更加明确地把位于东亚大陆中心的韩、魏两国称作“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2]。指出秦国若要成就霸业,必须先攻取这一枢纽地区,才能逐步兼并楚、赵、齐、燕等边远敌国。秦国遵行他的主张,终获成功,得以扫清六合,一统寰宇。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以来,历代的军事家、兵学家们非常重视枢纽地区的控制,认为封建政权不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应该牢牢掌握住它,这样就可以“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3]。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战争中的枢纽地区,探讨它形成和演变的背景,以及它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是一项极为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