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79.04 4.7折 168 全新

库存1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罗伯特·休斯|译者:(澳)欧阳昱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273902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32204057

上书时间2024-11-18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伯特·休斯,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作家、历史学家,也是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其著作影响了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艺术评论的发展,曾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代表作有《新艺术的震撼》《绝对批评》等。欧阳昱,华东师范大学英澳文学硕士、墨尔本LaTrobe大学澳洲文学博士,中英文双语作家、诗人、翻译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海港和流放者
第二章  一粒橡树子,产下一匹马
第三章  地理无意识
第四章  饥饿的年代
第五章  远航
第六章  流犯是谁?
第七章  拔腿就跑者和丛林漫游人
第八章  捡垃圾的女人、脂粉气的男人、阴森可怖的兄弟
第九章  “政府活”
第十章  新南威尔士州的正人君子
第十一章  在范迪门斯地拖犁
第十二章  新陈代谢
第十三章  诺福克岛
第十四章  走向废除流放制
第十五章  特别鞭笞
第十六章  我们即贵族
第十七章  流放制度的终结
附录
缩略语
尾注
参考文献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流犯的流放史,叙述了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流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状况等。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了野蛮的流放制度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该制度后来成为澳大利亚的起源。本书曾获大奖,旁征博引,语言优美,令人愉悦,真实地书写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本书不仅生动叙述了流犯流放史,对澳大利亚被发现的过程、周边地理环境、当地文化等也都有详尽的描述。

主编推荐
★罗伯特·休斯经典力作重磅面世!他是享誉全球的历史学家,被《纽约时报》《卫报》盛赞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
★澳大利亚版《古拉格》|入选《时代周刊》100部非虚构佳作
★苏珊·桑塔格、彼得·阿克罗伊德力荐!堪比索尔仁尼琴与狄更斯!
★骇人听闻的流放×惨绝人寰的刑罚×澳大利亚的起源
★披露大量尚未发表的一手资料——无数信件、证言、回忆录
★流犯首度亲口讲述,鲜血淋漓、触目惊心的流放史
“我的身上爬满了蛆虫和害虫,我也没法把它们赶走。”
“我认为这个地方比地狱最黑暗的洞窟还要糟糕……”
“我的朋友都离我而去,我人格尽失……”
★收录多幅原版地图+近70幅珍贵插图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精彩内容
第七章拔腿就跑者和丛林漫游人八个人在逃跑的肾上腺素驱策下,把船划过海港,划到岸边,用一把偷来的斧头把船底劈开,然后徒步出发了。起先,他们走得很快,穿过了岸边树林潮湿的迷宫,把斧头和微薄的口粮在身后拖着。他们在索热尔山上过了一夜,不敢生火,第二天早上便往东走,向德文河进发,准备在那儿偷一条“斯古纳”,顺流而下,经过霍巴特,进入风暴湾,然后“就往家转”,走一万四千英里去英格兰了。路线的第一部分是越过达尔文高原
,靠着戈登河的北边走。
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情况,但他们面前横亘着澳大利亚最难行的一部分地区。哪怕在今天,丛林行者都不敢贸然进入麦夸里海港和内地平原之间的山峦之中:这地方重峦叠嶂,巨树参天,岩缝间树的高度可达一百英尺,手抓腐烂的树枝攀爬,踉跄地穿越纠缠不清的蕨类植物和藤蔓,人是无法走直线的。这几个流犯从黎明到黄昏,始终在滴水成珠、暗若晨昏的光线中挣扎而行,最前面由一个人击打灌木“开路”。夜里,他们像筋疲力尽的穴居人,又怕风,又怕影子,在岩缝间生起一堆火,围火而坐,尽可能睡一觉。不到一个星期
,天变了,刮起大风,下起冻雨,他们储藏的一点点火种也浇个透湿。跟着,最后一点口粮也吃光了。大家饥饿寒冷,体力不支,又挣扎了两天,穿过“一片极为难走的地区……因缺乏食品而处于极差的状态”。
此时,逃犯已经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小布朗……是最不能走路的。他总是掉在最后,老在叫唤,于是我们就说,他要再不跟上来,我们就把他丢在后面不管了。”没人有力气拾柴烧火。因为精疲力竭而歇斯底里,他们开始有气无力地争吵不休,互相推诿,不肯做事,结果,每个流犯为自己拢够一堆小树枝,点起了八小堆火。肯纳尔利有口无心地说了一句玩笑话。他对皮尔斯和格林希尔说:“我太虚弱了,真想吃人。”他们一整夜都在想这句话。“第二天,”皮尔斯继续讲述道:我们有四个人可以大宴一餐。鲍勃·格林希尔是第一个提起这个话题的人。他还说,他以前也看人们这么做过,并说吃起来有点儿像猪肉。
约翰·梅瑟提出抗议。这无异于谋杀,他说,而且也没有用,因为人肉可能咽不下去。格林希尔把他的话头压了下去:“我可以向你保证,”格林希尔说,“我本人第一
个来做这事,吃第一口肉,但你们大家都得搭个帮手,这样,就是犯罪,人人也都有份。”于是,我们商量了先对谁下手。格林希尔说:“达尔顿,因为他自愿当了鞭子手。我们先把他宰了再说吧。”这种讲述平铺直叙,其所勾勒的画面颇似伊丽莎白时代的复仇悲剧:秘密开会讨论;举行仪式,以克服伟
大的禁忌;采用文学的措辞;带有复仇的动机,有意选择鞭子手作为牺牲品。的确,这可能言过其实,因为达尔顿在麦夸里海港从来都没当过鞭子手。这篇叙事中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