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和她的房子
  • 外婆和她的房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外婆和她的房子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1.05 4.3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根妹口述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ISBN9787547319116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31290731

上书时间2024-11-18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如果我们出生的背景很一般,长大后也没有很大的成就,我们如何能时时刻刻感受幸福,一步步走向更幸福?

 

这一问题是21世纪以来,个体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以至于幸福成为了情感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讨论主旨。对于这个话题,我觉得我母亲,也就是本书中的外婆——吴根妹女士,很有发言权。

 

吴根妹女士是一位非常普通、只有小学文化,但我所有文章(包括我的博士论文)她都要审核一遍的中国劳动妇女。她出生于贫农的家庭,五姊妹中排行老三。即便经历了母亲的早逝,经历了土地工转职工,经历了企业的衰落,她仍旧一直很努力、很勤劳地生活着。她对我的一贯教导就是:你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每一件事。她是这么教育我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她是我身边勤劳、努力的女性之一,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这么努力、勤劳,但她一辈子成功的事估计就是培养了我这么个有副教授职称的女儿,其他拿得出手的成就还真是不多。

 

但是,她真的是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而且是越来越幸福。

 

母亲喜欢回忆自己的人生,几乎每次的主题都是“忆苦思甜”。在“忆苦”的时候,也能从苦里找出糖分来,她经常会夸张地感叹自己现在的生活: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会像现在这样美好。

 

作为一个社会学者,我经常面对躺平、内卷、压力、焦虑等词汇,但每次和母亲在一起就会有一种神奇的治愈力量,只要听她讲讲她的人生故事,我就会觉得人生特别有希望,尤其在今天这么美好的时代,还有什么可以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呢?

 

母亲讲得好的故事就是关于她在不同时代居住的房子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讲,家首先是房子,没有自己的房子是很难有家的概念的。中国人对家及房子的执着在整个世界文化圈里都是非常独特的,所以每一个中国人在回忆自己情感性的东西时,家几乎是一个不能回避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房子也通常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场域。

 

但是,母亲讲起自己居住的房子的时候,讲的其实不仅仅是情感的话题,她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生命的转折点也融合进了房子里。

 

母亲出生在江苏吴江的玩字村。她居住的套老屋梁断屋漏,非常破旧。对于这种破旧,母亲的解释是因为她父亲的家族起家不太光明磊落,所以,破败是必然的。这也让她一直坚信人要善良守法地活着,否则总有一天会有报应。

 

母亲居住的第二套房子是她上小学跟着父亲到了镇上由国家分配的房子。房子虽然比较狭小,但足够生活居住。在那套房子里,母亲完成了她的小学教育,这也是她这一辈子所有的学校教育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因为学校停学,母亲重新回到了农村,回到了老宅,加入农业大军,但是,反过来,母亲却又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因为结婚,母亲居住的第三套房子是租的房子,和公婆在一起。在这里,她感受到了邻里的热情,夫妻同心,真正做到了其利断金。母亲的第四套房子是计划时代,赶上单位分房,后买下来的房子,这时母亲才在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家庭。在这一套房子里,母亲首先拥抱市场经济,发展各种副业,培养了女儿,过上了经济不再那么窘迫的人生。

 

随着我长大到上海工作,母亲又跟着我离开家乡,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从狭小的出租房到公寓房再到复式房,我们的日子也终于越来越富足,母亲觉得自己的人生走上了她以前经常提却不敢想象能实现的“康庄大道”。

 

居住条件的改变,非常好地体现了母亲生命历程的转折。

 

在很多有关生命历程的学术研究中,转折和轨迹,是非常重要的两种维度。转折(transition)指的是由某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人生转折,如现代社会常见的毕业或首次就业;轨迹(trajectory)指的是由转折带来的对其后人生的持续影响。而居住房子的变化就是母亲生命历程的转变,把这几套房子连在一起又形成了母亲非常完整的生命轨迹。所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尤其这一轨迹其实就是母亲追求幸福的轨迹。

 

早在12年前,我就请我的学生给母亲做过一个详细的访谈,聊聊她和她房子的故事,并且把访谈整理成了文字。在阅读这些访谈文字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更深刻的感受,我觉得母亲的幸福轨迹恰恰也正是中国发展富强起来的轨迹。

 

母亲1952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江南农村。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三年,处在相对贫困、百废待兴的时期,母亲跟共和国以几乎相似的年龄一起承受着苦难。接下来,新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母亲成了批享受义务教育政策的人,但后来又由于社会变革,失去了就学机会,上山下乡重新成为一名农民。

 

在农村,她成为一名“铁姑娘”,虽然不是那种受到国家、社会表彰的“铁姑娘”,但是,这个普通的“铁姑娘”的经历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国家是如何度过那个困难时期的。

 

因为嫁人,母亲重新回到了镇上,经历了从生产大队到国企单位的工作岗位上的转变。这一转变也正值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过程。不过,随着计划经济等局限因素的加重,一些国企的效率越来越低下,她又去做了大量的副业,甚至辅助丈夫开拖拉机来创造收入, 而那个时期又正是中国市场经济被接受的开始。

 

然后,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开始了。母亲又跟随我来到了城市生活,遇到了城市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比如帮助儿女带孩子问题、“老漂族”问题等,这些在她身上有非常多的呈现。后来,她在培养和教育孩子、亲家之间相处、处理跟保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又遇到不少问题,这些也都是现在都市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母亲也都一一经历并终有她自己比较智慧、独特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母亲的人生是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而前行的,她的个人生活从贫穷变得稳定、富足。母亲是一名非常普通的中国妇女,显然代表、反映不了全部的国家社会发展史,但是,从母亲的人生轨迹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窥见中国的发展历程,能补充大家对于历史的理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外婆和她的房子》是一部口述史。

 

 



 
 
 
 

导语摘要
 这本书其实是适合所有人来阅读的,特别是00后、90后的年轻人去读这本书。因为对于00后、90后来讲,通过个人的生命史去了解中国的过去,不仅能看到发展,更能看到发展背后的不容易,看到发展背后那些普通人的努力,能更好地珍惜现在。这本书同样也适合80后、70后群体,因为外婆非常平衡地经营好了一个家,她对女儿的教育是特别有效的,书里面也讲到了她如何陪伴、如何鼓励、如何批评女儿。我们能从母亲身上学到家庭教育的真谛。而对于跟外婆的同龄人来说,可能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共鸣,因为那就是他们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人生,那是他们无论美好与否都不愿忘却的经历。

商品简介

吴根妹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劳动妇女。她1952年出生于贫农家庭,在乡下老宅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婚后,跟随丈夫搬到镇上,住在政府分配的公租房里,工作也经历了从生产大队到国企单位岗位的转变。在那些艰苦岁月中,饥饿、贫穷也不曾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随着改革开放,吴根妹努力奋斗,不断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女儿在城市工作后,又随孩子在城市继续“打拼”,房子也从公寓楼换到了复式房。“老漂族”、隔代教养、亲家相处、保姆矛盾等这些问题也都在吴根妹的家庭中一一出现,但终她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沟通方式加以化解。如今的她再一次走在了老有所学的康庄大道上。吴根妹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一位普通中国劳动妇女从社会的贫困底层到实现人生的稳定幸福的命运的变化,不仅是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伴,更离不开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个人拼搏精神。吴根妹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感动了小外孙女,让外孙女用口述史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也希望她的故事带给更多读者以感动。



作者简介

口述者:吴根妹,女,1952 年 12 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吴江北厍镇玩字村,结婚后生活在吴江芦墟镇。做过农民、灯泡厂工人、制罐厂检验员、房管所勤杂工、大学宿舍楼管理员。
撰写者:商楚苘,女,2004 年 1 月出生于上海。曾获校三好学生,在《少年日报》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微影评征文中获二等奖,2021 国际经济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区决赛个人银奖团队金奖,2021 AMC12 全球前 5%。



目录
序言
缘起
第一章  玩字村的老宅:贫穷的记忆(1952—1958年)
  一、凡不是劳动所得财富,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二、婚姻自己做主,财产要牢牢守住
  三、不能遮风雨的房子也是家
  四、我的妈妈是童养媳
  五、主动要求被领养
第二章  芦墟镇的公租房:学习的苦乐(1958—1966年)
  一、我的阿爸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二、年少无知打老师屁股
  三、逃学的故事
  四、老师激励我学习
  五、过去的游戏真让人快乐
  六、饥饿的记忆
第三章  重回老宅:辛苦的收获(1966—1975年)
  一、读书有用论
  二、学会农活,还清债务
  三、双季稻:体会农民的辛苦
  四、烂手:文化在农活中的作用
  五、烂脚的光荣
  六、好人好事儿:雷锋精神
  七、对妈妈的记忆
  八、姐妹情谊
  九、相亲
第四章  镇中心的婚房:合作的幸福(1975—1985年)
  一、聊得来最重要
  二、结婚:自己可以苦一点,面子一定要挣足
  三、阿四不着家
  四、敲蚌壳,敲掉了三个土坡
  五、怀孕吃不够,孩子变聪明
  六、远亲不如近邻
  七、不求升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八、父亲的去世
  九、凡事总靠商量着来,但是自己要有实力谈
  十、对女儿的教育
第五章  灯泡厂的公房:挣钱的快乐(1985—2001年)
  一、装饰自己的家:充满时代气息的三次装修
  二、搞了n种副业
  三、自主创业:做小鞋子
  四、季节性的副业:高利润,时间短
  五、拖拉机事业
  六、下岗大潮和阿四做厂长
  七、女儿教育成功
  八、买房子
第六章  复旦旁边的筒子楼:人生的重启(2001—2003年)
  一、慢慢喜欢上海
  二、上海的第一份工作
  三、看新房,憧憬新生活
  四、装修:事无巨细,因为是自己的

内容摘要
吴根妹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劳动妇女。她1952年出生于贫农家庭,在乡下老宅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
婚后,跟随丈夫搬到镇上,住在政府分配的公租房里,工作也经历了从生产大队到国企单位岗位的转变。在那些艰苦岁月中,饥饿、贫穷也不曾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随着改革开放,吴根妹努力奋斗,不断改善家庭的生
活条件。女儿在城市工作后,又随孩子在城市继续“打拼”,房子也从公寓楼换到了复式房。“老漂族”、隔代教养、亲家相处、保姆矛盾等这些问题也都在吴根妹的家庭中一一出现,但最终她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沟通方式加以化解。如今的她再一
次走在了老有所学的康庄大道上。吴根妹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一位普通中国劳动妇女从社会的贫困底层到实现人生的稳定幸福的命运的变化,不仅是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伴,更离不开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个人拼搏精神。吴根妹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感动了小外孙女,让外孙女用口述史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也希望她的故事带给更多读者以感
动。

主编推荐
周晓虹教授曾经对于口述史与生命历程的讨论,有过一个最恰如其分的开篇,那就是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写下的那句妇孺皆知的名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当宏大的历史车轮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驶过的时候,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辙印,并由此埋下他或她未来人生走向的草蛇灰线。本书中,外婆的过往,不仅是她自己跳出原生家庭、改变自身的种种努力,也能看到隐藏条线,即外婆的女儿沈奕斐教授的奋斗,更是外孙女有有的人生序章。
所以,这本书其实是适合所有人来阅读的,特别是00后、90后的年轻人去读这本书。因为对于00后、90后来讲,通过个人的生命史去了解中国的过去,不仅能看到发展,更能看到发展背后的不容易,看到发展背后那些普通人的努力,能更好地珍惜现在。这本书同样也适合80后、70后群体,因为外婆很好平衡地经营好了一个家,她对女儿的教育是特别有效的,书里面也讲到了她如何陪伴、如何鼓励、如何批评女儿。我们能从母亲身上学到家庭教育的真谛。而对于跟外婆的同龄人来说,可能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共鸣,因为那就是他们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人生,那是他们无论美好与否都不愿忘却的经历。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治愈的力量、幸福的希望和美好的感受。

精彩内容
前记外婆出生时居住的老宅曾经是一幢气派的房子。它有朝南七间主屋,东西各两个正房间,中间敞着一个大厢房,有六扇落地门。厢房主要用来办家族婚丧喜事,是举办中国传统仪式的地方,和如今房子里厅的功能相似。老宅厢房的两边还各有三间横屋,横屋与主屋共同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内部是一片开阔的砖场,砖场沿路的地方立着一个高大雄伟的墙门。老宅的侧边还有间船房,里头停泊着的小舟。
可是,在外婆出生的时候,老宅便只剩下东边的五间横屋属于外婆家了,其他都没有了。如今的老宅更是显得破旧:一间间屋子里堆满了杂物。外婆的二姐家曾把老宅改造成皮鞋厂的主要
工作间,后来又废弃了。如
今,太外婆、太外公的墓边依然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皮鞋生产机器,四周杂草丛生。
外婆从出生起,一直在这间老宅居住,直到6岁。
然后,她离开玩字村到镇上上学。小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玩字村。一直到1975年结婚,外婆重新回到镇上。在这间老宅中,外婆前后一共生活了16年。
每次回到老家,外婆总会驻足凝望离墓碑最近的那间小破房,瓦片稀疏,墙壁
斑驳。路很短,一望就能望到尽头。深褐色的木头积起透风的墙,肆意生长的绿草贴着砖头的缝隙蔓延。颜色冗杂,模糊了破败的房,让人看不透它的过去。
外婆说,她小时候家里就一直在补房子、修房子。
那时候,夏天为了乘凉,会种南瓜。南瓜藤爬满了一堵墙又会向外生出枝节来。枝节上的南瓜藤叶子便遮挡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