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通史-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2.74
3.9折
¥
5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于凯|总主编:李学勤//郭志坤
出版社天地
ISBN9787545576108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2092455
上书时间2024-1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于凯历史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尤其关注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等。发表论文有《战国秦汉之际的小农与国家》《从战国农业政策看中国古代国家政权和小农之关系的确立》《中国古代国家化进程中的邑落形态演进》《传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战国世局变迁与古代中国的治理转型》《早期古史书写及其体例的流变与分衍——以近40年新发现涉史类简帛为中心》等,出版著作有《趣味历史》(与黄爱梅合著)、《器之藏: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国上古文明》(与黄爱梅合著)、《国学经典导读》(与黄爱梅合著)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战国”:大变革之时代
“战国”之名的由来
战国历史的起点
战国历史的分期
第二章 宗法国家的凋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第三章 列国变法
李悝变魏
吴起变楚
申不害相韩
邹忌相齐
商鞅变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燕哙让国与燕昭图治
第四章 战国制度变迁
战国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
战国官制的变化
中央与地方:郡县制度的建立
乡里制度:基层社会治理架构的形成
军功爵制: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第五章 战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编户齐民的出现
小农生产方式的确立
小农与国家间的共生互动关系
第六章 列国争雄
魏国始强
齐魏争霸
秦之崛起
合纵与连横
齐燕互侵
秦的远交近攻
秦灭六国
第七章 兼并战争形势下的军事变革
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特点
列国军事变革措施
战国军事技术的发展
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创新
第八章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商品流通、市场与货币
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第九章 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
小农阶层的分化
豪强地主和军功地主的出现
战国时期的奴隶
战国士阶层的变化
商人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变化
第十章 百家争鸣
战国诸子之学的兴起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法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名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学说
第十一章 战国风云人物
吴起:执着功名,兴魏变楚
商鞅:变秦易俗,峭法任力
孙膑:身残志坚,兵法修列
“战国四公子”:封君与门客
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信如尾生,谍问齐燕
范雎:睚眦必报,快意恩仇
穰侯魏冉:权倾六国,身折势夺
吕不韦:奇货可居
屈原:泪罗悲吟
荆轲刺秦:悲壮的余音
第十二章 考古发现所见战国历史
消失的古国:中山国
远古的乐声——曾侯乙墓编钟
官员“喜”与他的事业
两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楚竹书背后的精神世界
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战国大事记
附录二:战国时代列国世系简表后记
重版后记
内容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导致天下最终形成了秦、
楚、燕、齐、韩、赵、魏“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变革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王夫之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影响最深远,即所谓“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战国时代产生
了活跃在社会各层面的士阶层,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本书吸收近些年较新的考古成果,详细地讲述了战国时代的方方面面,对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政治变革、各行各业的发展和重要历史人物都做了解读,并着重从宗法、制度、经济、
军事、社会阶层、风云人物等各个层面描绘这一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精彩内容
战国的历史进程曲折多变,极为复杂,由于各国间的形势与力量消长变化太快,故给人以凌乱且难以把握的感觉。从历史主线来看,战国时代两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
晚三个阶段。
战国早期阶段,大致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338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旧秩序的崩溃与新变革的推行。春秋以来,贵族政治的旧秩序至此时已逐步陷入崩溃与瓦解的状态。其中,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是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各国新兴统治力量迫于形势,开始励精图治,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变法措施,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波“变法潮”。各国通过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进一步清除了旧的保守势力的影响,逐渐建立了适应新时代历史情势的新型国家体制与机制,为后世历史的总体演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元前338年商鞅被处死,各国的变法活动暂告一段落,标志着早期战国历史的结束。
战国历史的中期阶段,从公元前338年到公元前284年前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六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与角逐。在强大的兼并战争压力之下,各国为巩固自身势力范围,或者为了争取相对优势,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前期改革成果,增强自身国力;另一方面则在外交、军事等领域频频活动,争取盟友,打击对手。历史上有名的“合纵”“连横”运动,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展开的。此外,随着各国军备力量的发展,彼此间的兼并战争也更加激烈,战争规模不断增大,持续时间愈加持久,出现了所谓“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酷烈局面。在兼并过程中,列强各国表现各有优劣,实力互有消长,其战略选择也各有得失,最终出现了以中原地区的魏国、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为主导的列强并肩称雄的局面。
战国历史的后期,从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止。这段历史可视为从列强争雄到秦国独霸天下的过渡。秦国占据了这段历史的中心舞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开放的人才政策,逐渐占据先机。而此时的山东六国,却因为各种原因无力对抗强秦,最终在秦国远交近攻策略之下,陆续被强秦所灭,由秦完成了统一大业。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后,自称始皇帝,建立起了一统天下、跨地域的秦帝国,成为战国历史终结者,开创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帝国时代。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战国的历史最长也
不过两百五十多年,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这两百五十
多年,确实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时代。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
大变革之会”。夏、商、周三代所开创的上古礼乐文明,经历了西周、春秋之变,在战国时代正式进入其“历史终结期”,新生的变革因素与旧有传统相互作用,经过战国时代的转化,最终演化为以秦、汉帝国为主体的“大地域”帝国政治格局。
P9-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