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9.75
5.0折
¥
59
全新
库存31件
作者韩毓海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89014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2175001
上书时间2024-1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龙兴:五千年的长征》《风起陕甘宁》等。作品曾获2018年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八届、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6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等,入选2014年、2016年“中国好书”榜。著作已被翻译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
目录
序?任羽中
缘起
第一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克劳塞维茨
第二篇·黑格尔
第三篇·马克思
第四篇·熊彼特
第五篇·萨缪尔森
第六篇·弗里德曼
第七篇·第三世界的经济学
附录: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书为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导读”课讲稿。作者选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克劳塞维茨、黑格尔、马克思、熊彼特、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影响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家进行讲解,展示了“西方”从哪里来,近代西方如何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如何塑造这个世界,同时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者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与当下中国,在对西方思想理论进行拆解、重述的过程中,重点就自由意志、劳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与文化、建设现代化国家等要点做了思想脉络的梳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做了深刻而生动的阐释本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直面文明差异,增强文化自信,造就新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堪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新作。
精彩内容
《缘起》(节选)我记得:2014年5月4日上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在汇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举措时,讲到了要开展“小班教学”。
开展“小班教学”的意思是:只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学术前沿的课程,只要目前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基础课、前沿课,我们都要争取开,即使只有几个学生选,我们也支持教授开课。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导读”这门课,就符合这样的原则,它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课,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我曾经任教过的纽约大学都有这个课,只不过他们那是开大课,而不是小班教学。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这样讲道: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由此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峰,讲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去孤立地讲马克思主义。
自2017年第一学期起,我开始在北大开设“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导读”,开课的理由,就是从问题出发,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那样,这首先是为了解决自己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门选修课,采用的是小班教学的方式,当然,这也是响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举措,所以,把它称作“大学小课”。
说到“西学”,我想起较早向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严复的话。在《天演论》中,严复说:“自希腊倡说以来,至有明嘉靖隆、万之间,其说始定,定而后新学兴,此西学绝大关键也。”所谓“从问题出发”,首先就是从严复所提出的“西学绝大关键”出发。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西方自1500年以降的兴起,当然不能简单地说是其力量(特别是军事暴力)优势所造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把它描述为西方在“科学”与“资本”这两个主要方面的优势之确立。而在严复以来的中国人看来,这种优势的确立,乃是西方文明自古希腊以来长期“进化”所造成的结果,中国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完成这样的“进化”,以变“落后”为“进步”。
严复还认为,人类的一切进化,皆可归结为人脑的进化。他甚至认为西方的人脑已经进化了七成,“今日欧民之脑,方之野蛮,已此十而彼七”,而西方人脑之进化,一体现为科学,一体现为资本。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由六部分构成,除了谈科学与道德之外,其中第四部分叫《资本——劳动之母》。不知为什么,严复的《天演论》对赫胥黎著作里这最重要的一部分,却只字未提。
为什么严复把进化理解为人脑之进化?
实际上,“科学”与“资本”的兴起,基于相同的人类行为偏好,即把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人的所有感性活动(劳动与生活),对象化为人脑的理性活动(这是马克思反复指出的)。资本的逻辑与科学的逻辑基于共同的前提,众所周知,是笛卡尔最早揭示了这一前提。他把代数、几何、逻辑融合为一体,使数字能够在逻辑的前提下转化为图像,这就是“数字成像”技术的起源。简单地说,所谓“人脑的进化”,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此乃一切“科学思维”之基础,而所谓资本,无非就是在财富的意义上理性化了的全部自然与人类的感性活动。
而对我来说,“从问题出发”的更为关键的一点,则在于搞明白:“进化”与“进步”这两者不是一回事。我以为,这乃是我们研究西学时必须时刻放在心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
进化,这是人类生存斗争的方式。从进化的角度看,科学与资本乃是现代人类生存斗争的最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最早为西方所掌握。也正是从生存斗争的角度看,正如赫胥黎所指出的那样,科学与资本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反道德的,因为它是“非道德的”。
而进步,则是指人类的生存斗争与人类的伦理追求之间的矛盾。进步,简而言之,是指将生存斗争置于人类的伦理底线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而只有在自然人与伦理人之间的矛盾之中,我们才能去思考什么是“进步”,从而努力超越“进化”。
从伦理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的生存斗争,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微妙区别,它决定了马克思观察资本主义体系的独特角度,甚至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理解西方现代文明的角度。实际上,无论严复还是毛泽东,他们都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人类的生存斗争的,而这就意味着从“进步”的角度去理解“进化”。
资本是人类生存斗争—进化的重要方式,问题在于,如何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这种进化,而不是简单地、单向度地把这种生存斗争的进化方式,理解为“进步”。
我就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去观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这是我必须向读者诸君事先交代的基本立场。
课程的讲授者不应隐瞒自己的立场,但仅仅有立场是不够的。一门课,总要有纲,有线索。最简要地概括这门课的讲解线索,那就是:不仅描述了西方学术自欧洲向美国的转变,而且,也解释了这种转变的实质——从自由劳动的共同体,向着资本主义体系的转变。
精彩书摘《第三篇马克思》节选黑格尔说,在人类共同体中,劳动共同体是最后一个共同体。法国大革命中,每个人都承认对方的劳动产品,每个人都通过劳动交换来彼此承认,这个劳动共同体是最后最高的共同体。当年的奴隶——古希腊时代的奴隶们,通过漫长的劳动和斗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最终通过商品劳动与商品交换,通过契约与法律,消灭了主奴关系,实现了辩证法。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是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所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手稿。《资本论》三卷的主题是“资本”,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主题是“人类共同体”。
马克思为什么如此关心人类共同体问题呢?
一个原因:共同体问题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本源问题。古希腊哲学的主题是城邦共同体问题。黑格尔哲学的主题,就是建立一个劳动的共同体,即人们为了争取互相承认而进行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人们互相承认,从而形成了劳动的共同体。
马克思思考“人类最后的共同体”这个问题,也许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我以为这与马克思本人的犹太人出身有关。因为马克思说,他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在西方历史上,犹太人是长期被排斥在社会共同体之外的,是疏离或者被排斥于共同体之外的,这是犹太人的根本问题。所谓现代转变,在黑格尔那里,就是建立劳动共同体的问题,而在马克思那里,则是犹太人作贷者,如何被接纳为资本主义体制,特别是金融信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问题。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一个基本区别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体制瓦解了黑格尔的劳动共同体。普鲁士国家不是一个劳动共同体,甚至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资本支配的权力机制,这就表现为银行对于国家与社会的支配,表现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于整个欧洲的支配。
在法国大革命中,黑格尔“从角落的桌子”,眺望了人类最后的共同体,一个在斗争中形成的劳动的共同体,但是,这个共同体却没有到来。于是,人类的斗争就由主人与奴隶之间的斗争,变成了瓦解共同体的资本与建立共同体的劳动之间的斗争。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列举了几种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第一种是游牧,逐水草而居集体迁徙;第二种是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大家一起治水,把土地搞好种地;第三种是抢劫,古希腊就是结伙抢劫,抢了财产自己用,抓了俘虏当奴隶;第四种是日耳曼所有制,占领者就在城堡里开个商业网络,靠一帮商人收税,最终,劳动构成了一个共同体,劳动者互相交换劳动产品,这就是市民社会。到这里,黑格尔说历史终结了。
马克思说,此前的人类社会都是靠共同体发展生存的,但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是特殊的,它的最大特殊性在于它是不需要共同体的,这正如历史上的犹太人不需要共同体。而且,它不需要人类劳动,它甚至根本就不需要人。在这个社会,资本与技术结合在一起,人们将普遍地变成宅男宅女,他们只跟机器对话,不需要和别人沟通,这个社会意味着共同体的瓦解。
他说,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是资本、是技术、是机器,不是工人,也不是人。因为社会的实质是资本,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劳动。他的原话说:“对于资本来说,工人不是生产条件,而只有劳动才是生产条件。如果资本能够让机器,或者甚至让水、空气去从事劳动,那就更好。而且资本占有的不是工人,而是他的劳动,不是直接地占有,而是通过交换来占有。”这个手稿里最深刻、最有当代意义的部分,提出了人脑的机器化、智能化。这是知识对象化的极端产物,自由意志被对象化为人工智能。马克思指出,资本利润的驱动,决定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而资本主义劳动的最终理想就是资本与技术的结合,其结果就是用机器代替人,以机器人的体系来代替人类社会体系,最终是机器体系代替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猜测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是这样的:一旦资本与技术结合起来,自由与劳动的结合就没有办法实现了。所以在手稿的最后一部分“资本主义条件下和共产主义条件的社会生产力”中,这段写得非常简短,他只是说,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关键是:联合起来的劳动共同体,通过掌握机器体系和科技体系,去支配和驾驭资本。是劳动共同体去支配机器人,而不是机器人支配人类社会。他最后一句话是一个猜想,就是——使机器和科技体系变成联合的工人的财产。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工程,这个当然是好的,但这却绝对是黑格尔没想到的一种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生命工程也许再造了人,一种完全没有自我、没有自由意志的“智人”,这可能就是未来社会的人。于是,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前途在于人的自由意志,或者说有自由意志的人怎么支配“智人”,而不是被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人所支配,更为重要的是——机器和科技的体系掌握在谁手里。
所以,他手稿的一句话是,如果还有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将怎样以改变了的、由于历史过程才产生的新的生产基础为出发点,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里最高瞻远瞩的地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