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美育课:《红楼梦》的意蕴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4.07
4.1折
¥
59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95036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1732152
上书时间2024-1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建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李鹏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研究员刘勇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立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维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文彬,红学家【主编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戏剧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戏剧学导论》《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她的舞台》《戏剧交响》等,著有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契诃夫的玫瑰》,儿童文学《敦煌灵犬》,诗集《四月的沉醉》等。
目录
第一章 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创作 / 孙 逊
第二章 《红楼梦》的成书、版本与流传 / 潘建国
第三章 《红楼梦》的意蕴 / 叶 朗
第四章 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 / 李鹏飞
第五章 王熙凤形象鉴赏 / 张庆善
第六章 《红楼梦》中的丫鬟 / 苗怀明
第七章 《红楼梦》与戏曲传奇 / 顾春芳
第八章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 刘勇强
第九章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 曹立波
第十章 红学的贡献 / 陈维昭
第十一章 走向世界的《红楼梦》 / 胡文彬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也是读不厌的。本书融合多学科多角度,从曹雪芹生平到《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从贾宝玉、王熙凤等具体人物到《红楼梦》的心理、语言艺术,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十一位顶级红学学者,十一堂《红楼梦》大师课,带领读者重读《红楼梦》,不流于俗套,不脱离时代背景。
主编推荐
一块历经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石头一座可谓无所不包、真假莫辨的园林一场名家荟萃、释梦解味的精神旅行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11位知名学者的《红楼梦》大师课;11堂课,讲透《红楼梦》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收录30余幅精美《红楼梦》插画,图文并茂,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探寻《红楼梦》之旅。精讲代表中国文化与艺术优选审美形态的经典作品,吸收人类文化与文明优秀成果和中华美育思想精髓,引领读者阅读、欣赏、感悟和享受中华艺术之美。
精彩内容
第四章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李鹏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一、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1.大家眼中的贾宝玉《红楼梦》里写到了很多人物。根据著名红学家徐恭时先生的统计,《红楼梦》里描写的男性人物有495人,女性人物有480人,其中有名有姓、有具体称谓的有732人。不少人物都塑造得非常好,特别成功,成为超越真实人物的永久性艺术典型,这也可以说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个杰出的艺术成就。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里,《红楼梦》的人物研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中有一些代表性的论著,比如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李希凡的《红楼梦人物论》,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人物的专著。周汝昌的《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和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中的部分章节,也在谈论《红楼梦》里的人物。吴组缃等先生的一些论文,也对《红楼梦》人物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无一例外地涉及贾宝玉这个最重要的人物,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我这里对贾宝玉的讨论,吸取了前辈学者的很多观点,同时也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有学者说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精神和灵魂,是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和故事情节结构的枢纽。这个看法已经成为红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鲁迅先生最早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到《红楼梦》的时候,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由此看来,我们要理解《红楼梦》,首先就要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而要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我们又要先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命运。
关于贾宝玉的性格,小说通过很多人物之口进行过不少直接评价。最重要和最著名的,就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说起宝玉衔玉而生这样的一件轶闻趣事,贾雨村听了之后就笑着说贾宝玉:“果然奇异。只怕这个人来历不小。”紧接着,贾雨村就发表了一番著名的“正邪两赋论”。
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贾雨村举出了一系列所谓“正邪两赋之人”。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周汝昌先生把这个共同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薄利名,鄙流俗,重性情,爱艺术,不务正业,落拓不羁,敢触名教,佯狂避世。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独特品格。曹雪芹赋予宝玉“痴狂”“呆傻”“意淫”“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这样的性格特征,正是属于“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这样的范畴里的。周汝昌先生认为我们或许可以把这样的一类人称为“诗人型”或者“艺术家型”。这种人,以诗人之眼来观看世界人生,以诗人之心来感受悲欢忧乐,以诗人之笔来表现和抒写其所见所感。这种人感受能力极敏锐,领悟能力又极高强,他们多情善感,触事移神,也比通常人承担着十倍百倍的喜悦和痛苦。
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所具备的这样一种超时空的性格共性来看,周汝昌先生的这个概括我觉得是非常精辟的。曹雪芹在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时候,他既意识到了历史上所有与此同类者的共同性格特点,对他们的共性进行了高度的抽象,上升到了哲学思考的层次,同时他也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这样一个共性在贾宝玉这一特定的时代产儿身上的各种具体表现。
2.贾宝玉的天性我们可以说,在任何现实的或者文学的人物形象身上,他们的性格里都具有天赋的成分。欧丽娟教授把这个“正邪两赋论”追溯到中国古代以“气论”为中心的先天禀赋观。我们看到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是融入了他对传统的人物天性观念的一种理解和思考。小说对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的表现,也应该是从天性的这个角度来进行理解的,比如小说的第三十五回写到傅试家的两个婆子议论贾宝玉时说的一段话。傅试家里有个妹妹叫傅秋芳,他想把傅秋芳配给贾宝玉。这两个婆子来看宝玉,离开怡红院的时候,她们在路上说了下面这段话。
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这是婆子议论宝玉的话,当然这番话,也是听到贾府里其他人私下里议论宝玉的这个话。
我们再来看第五十八回里写宝玉大病初愈后,到大观园里散步、游玩。小说里写他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过来,看到一株大杏树。这个时候正好是春天,杏花都已经全落了,长出了稠密的绿叶,上面已经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心想,自己才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就仰望杏子而不舍。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邢岫烟已经择配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贾宝玉是有这个少女崇拜情结的,他心里最害怕的就是少女嫁为人妻,从他心目中的珠宝变成鱼的眼睛。他很惋惜邢岫烟,觉得她配了这个夫婿,不用过两年,便也要像杏花、杏树一样,“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杏树的果实也落了,叶子也掉了,枝头变得空落落的。再过几年,邢岫烟满头的黑发会变成银丝,美丽的容颜也变得枯槁了。因此宝玉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的时候,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
公冶长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里的一位,他能够听懂鸟鸣叫的意思。宝玉听到雀儿在那儿啼鸣,心里就想,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这个雀儿的啼鸣是什么意思。
从这样一段描写里,以及上面所说到的傅试家的两个婆子的议论里,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一些性格特征,他是有一种天真敏感的,而且是有主客观似乎还没有完全分离的一种心性和一种思维特点。这完全是稚子与儿童的行为特点,符合小朋友的思维特征。小朋友在只有几岁的时候,会跟手中的玩具说话;还有像猫、狗这些小动物,小朋友也可以跟它们说话。宝玉这个时候已经长大成人,都已经开始要谈婚论嫁了,但是他仍然是童心未泯,保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富于想象力,很善于体察人情和物情,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客观事物,保有这样一种情思。贾宝玉不仅特别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他人的痛苦和悲伤,甚至还能够移情于燕子、鸟雀、鱼儿,还有星星、月亮这些动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把它们当成有情之物来和它们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家天性。在一般世俗成年人的身上,我们是不大可能看到这样的特点的。
这个也让我们想起宋朝的张载,在他著名的《西铭》里写到过“民胞物与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这种性格特征,我们认为是一种天赋,一种情性。这种天赋的情性,超越了时代、阶级、身份,是很多文学家、艺术家身上的一种共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