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学概论(第3版)
  • 考古学概论(第3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考古学概论(第3版)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5.67 4.4折 59 全新

库存1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利清 主编 马利清 朱光华 窦旭耀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322919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1961353

上书时间2024-10-30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利清,女,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创新平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北方民族考古。 
朱光华,男,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 
窦旭耀,男,历史学硕士,文物出版社科技保护图书编辑中心编审。

目录
第一章  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一节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功用 
一、什么是考古学 
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目的 
三、考古学的功用 
第二节  考古学的分支 
一、考古学的分支学科 
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考古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二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从进化考古学到文化生态学 
二、考古学理论的变革——新考古学派 
三、多元理论时代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二、影响和制约考古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四、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 
第三节  考古地层学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层位关系 
第四节  考古类型学 
一、考古类型学及其基本原理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类型学的应用 
第五节  考古调查与发掘方法 
一、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 
二、探沟法与探方法 
三、标本采集与记录 
四、室内整理 
五、年代学研究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一、旧石器及其相关概念 
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分期 
三、旧石器的制作技术与功能研究 
第二节  环境考古学研究  
一、第四纪地层堆积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第三节  史前人类学研究 
一、体质人类学基础与应用 
二、人类起源与化石材料 
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三、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分期分区 
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中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分区 
第二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二、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四、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五、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六、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七、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八、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地区差异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国家起源探索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五章  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一、夏商周考古简史 
二、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第二节  夏文化探索 
一、新砦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二、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三、夏文化的分期、特征与性质 
四、夏代周边地区文化遗存 
第三节  商代考古 
一、商前期文化 
二、商中期文化 
三、商晚期文化 
四、商代地方文化与方国 
第四节  西周文化 
一、西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二、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西周的分封与采邑 
第五节  春秋战国文化 
一、文化分区与分期 
二、列国城址 
三、大型遗址和墓葬 
四、墓葬制度与礼乐制度的演化 
五、铁器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六、东周时期的封国遗存与周边地区文化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六章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  秦代城市与建筑遗址 
一、秦代都城与宫殿建筑 
二、大型遗址 
三、秦墓与墓葬制度 
第二节  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墓 
一、秦始皇陵园及地上建筑 
二、地宫 
三、陪葬坑、陪葬墓及其他遗址  
四、关于秦始皇陵的研究 
第三节  秦代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一、手工业的发展 
二、货币与度量衡 
三、秦简与刻石 
四、绘画与雕塑 
第四节  汉魏都城遗址 
一、西汉长安城 
二、东汉洛阳城 
三、北魏洛阳城 
四、曹魏邺城 
五、大夏统万城 
六、六朝都城 
七、汉魏都城制度研究 
第五节  汉魏陵墓考古 
一、两汉墓葬的分期与分类 
二、两汉帝陵 
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 
四、中小型汉墓 
五、魏晋南北朝陵墓 
六、汉魏墓葬相关问题 
第六节  汉魏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一、手工业与商业 
二、农业 
三、文化艺术 
第七节  汉魏时期少数民族考古 
一、匈奴与鲜卑考古 
二、西域考古 
三、南越、滇与夜郎考古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 
第一节  隋唐城市遗存 
一、隋大兴—唐长安城 
二、隋唐洛阳城 
三、隋唐扬州城 
第二节  隋唐五代墓葬 
一、唐五代帝陵与陪葬墓 
二、普通墓葬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经济文化艺术 
一、陶瓷器 
二、金银器与铜器 
三、纺织业 
四、造纸与雕版印刷 
五、绘画与雕塑 
六、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边疆地区考古 
一、突厥考古 
二、吐蕃、吐谷浑考古 
三、高昌故城  
四、交河故城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八章  宋元明清考古 
第一节  宋元明清城市遗址 
一、北宋汴梁城  
二、南宋临安城 
三、辽金都城 
四、元大都、上都和中都 
五、明清北京城 
第二节  宋元明清帝陵 
一、两宋皇陵 
二、辽金西夏蒙元帝陵 
三、明代帝王陵 
四、清东陵和清西陵 
第三节  宋元明清普通墓葬 
一、两宋墓葬 
二、辽代墓葬 
三、金与西夏墓葬 
四、蒙元墓葬 
五、明清墓葬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 
一、冶铁、铸铜与采矿业 
二、瓷器与瓷窑遗址 
三、小商品生产 
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五、货币 
六、绘画与雕塑 
七、建筑艺术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1版后记 
第2版后记 
第3版后记 

内容摘要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入选2020年“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全书共八章,包括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与研究成果。 
本教材第3版修订本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本教材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精彩内容
长安城的基本形制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里坊、市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三面为纵横大街划分出的里坊区,其间布列110坊、工商业区东西两市以及众多塔寺道观、曲江池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整体设计是以宫城、皇城正南门、朱雀大街及郭城南门所在之南北线为中轴,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全城街道和坊市,结构谨严,区划整齐。7世纪以后,相继于宫城的东北、东南兴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但城的布局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外郭城。即罗城。平面长方形,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夯筑,仅城门外包砖,宽12米,据文献记载高一丈八尺(合5米多),每面3门,南面正中门唐代名为明德门,往东逆时针分别为启夏门、延兴门、春明门、通化门、芳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和安化门。除了正南的明德门有5个门道,其余均有3个门道。实测明德门址东西55.5米,南北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城墙外侧有城壕,分别从城东、南引龙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以供城内用水。郭城内有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以朱雀大街为分界,东面属大兴县,西面属长安县。贯通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6条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号称“六街”,宽多在100米以上,由皇城正南门朱雀门至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155米。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在39~68米。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并植有槐树和榆树。城内环绕城墙的顺城街宽20~25米。 
  宫城。平面长方形,东西2820米,南北1492米。宫城南门唐代名承天门,门基铺石条或石板,其他各门未见。宫城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太极殿(隋大兴殿)是皇帝的正衙。东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部是掖庭宫,为宫女居处。据记载,掖庭宫北有太仓,南有内侍省。 
  皇城。即子城。位于宫城之南,中隔横街,无北墙,是军政机构和宗庙所在。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1843米。南面正门为朱雀门,北对承天门,南对明德门,构成宽阔的中轴线。已探明皇城东、西各一门。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里坊区。共列110坊及东西两市。坊多作长方形,四周高墙环绕,朱雀大街两侧四列坊较小,仅东西各开一门,其余各坊四面各开一门,内设一横街或十字街道。在十字街划分出的四个区域内,以更小的十字街划分,形成十六个区块。在皇城东南平康坊和宣阳坊之间发掘出宽29米的道路遗迹,路土之下铺石子瓦砾,有密集的车辙迹。路两边有土挡和排水沟,沟外是坊墙。里坊内的小十字街宽6米。所见车辙痕迹轨距为1.23米。长安诸坊主要是居民区,王公贵族宅第多在东部高地近宫城、皇城附近,胡商巨贾则聚居西市附近,所谓“东贵西富”。从出土墓志看,长安西北隅应是一个胡人聚居区,除了粟特商人,还有不少中亚上层贵族。100多所寺庙道观遍布全城,城西散布有祆教祠、景教寺院、摩尼教寺院。城南空旷之地有曲江池、芙蓉园。唐中后期,历经武周革命、李唐复辟、韦后之乱、唐隆政变、消灭太平公主、安史之乱等多次政治变乱后,大量王公宅邸舍为寺观。 
  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周围版筑土墙,市内由井字形街道划分成9区,每条街道的宽度都是16米,各区内街巷互通。临街开店,沿街毗连的店铺规模都不大,房屋长4~10米,进深仅3米多。西市(隋代利人市)井字形主街中心部位探出铺地砖和残砖墙,应是市场管理机构市署或平准署所在地。发掘出街道及车辙痕迹,两侧有砖砌排水沟,相互贯通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东市(隋代都会市)探出放生池及引水渠道。文献记载“(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长安志》),有笔行、铁行、胡饼肆、酒肆、肉行、凶肆等,还有赁驴人、杂戏、琵琶名手、卖胡琴者、货锦绣彩帛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