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问的“秘密”
  • 学问的“秘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学问的“秘密”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8.33 5.6折 68 全新

库存12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主编李斌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67403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4338296

上书时间2024-10-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国,有两所比肩而立、同样闻名于世的“双子座”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继2018年北京大学120年校庆,历时一个多月深入燕园探讨“这所学府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密码”后,2021年3月到4月,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我们又十分幸运地有机会走进清华园,探讨这所学府110年历程蕴藏的奥秘、给人的启示,更有缘向众多名师、教授请教……

 

2018年那次北大之旅,有感于和楼宇烈、叶朗、袁明等一系列名师的深度对话的原汁原味、意蕴无穷,后来编辑成了一本小书《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没想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2021年这次清华之旅,同样深感于虽然每每只有两三个小时面对面的对话时光,但是这些学有所成、学有大成的大师名师学思之敏捷、学问之渊博,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发言,可谓字字珠玑,话语间不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浸润着人生的智慧,以至于后来每每和人说起,历时一个多月深入清华大学,和杨振宁、丘成桐、姚期智等10多位名师、大师面对面促膝长谈,请教的感受只有一个: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清华何以为清华?“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有何奥秘?清华为什么能?清华大学在110年历史里,有着怎样的育人特色?对受访者来说,“清华”二字意味着什么?清华大学的精神是什么?……

 

按照以往惯例,我们的提问都是用心设计的,既着眼清华大学110年历史,又结合10多位清华名师的个人成长和研究经历。每一次对话,都仿佛是一次难得的“学堂”之旅、学海泛舟,甚至是一次难忘的人生对话。

 

清华园里,蕴藏着怎样的大学问?学问的海洋里,又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翻开这本《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核心答案之一,正如执掌清华17年的第10任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梅贻琦校长的运筹下,清华和西南联大引来了一大批顶级学者,像朱自清、闻一多、潘光旦、陈省身、华罗庚、钱钟书、吴大猷、吴有训、赵忠尧、叶企孙、王竹溪等,也培养和积蓄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张守廉、黄昆、屠守锷、邹承鲁、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汪曾祺等。众多大师们的加入,为清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华为什么能?“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到清华考察时所说:“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正是一批“大先生”的存在和不断涌现,使清华历经百余年而愈加璀璨。

 

 

 

让我们先看看这些“大先生”们是怎么说的:

 

——时任校长邱勇说,大学要有大学的模样,就是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胸襟。大学是汇聚大学者、产生大学问的地方,还是培养大写的“人”的地方。大写的“人”是能立得住、站得牢、全面发展的人。

 

——诺贝尔奖得主、年近百岁的杨振宁说,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几所最重要的大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说,到清华全职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在世界任何别的地方都不会有的机会。

 

——中央工艺美院原院长常沙娜说,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研究,而且要自己来体会。她认为,敦煌当然是一门“大学问”,方方面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说,做学问要有好奇心。假如中国有足够多的学者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探索,中国整个科学发展会有很大的改变。发现一件别人从来没发现过的事情,这种突破未知后的成就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荣耀。

 

——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说,“大学问”更应该去做能产生最大影响力、能回答最重要问题的研究。而要“知道什么是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就需要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另外,“创造知识不仅仅是做学术上的研究,我们也做政策研究,能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而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还需要很多人做很多工作。

 

——在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看来,清华大学应该是个生产教授的大学。如果把清华大学比作是机床厂,它生产出来的应该是“机床”,这些“机床”到了别的工厂里再生产机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戴琼海说,在自己的实验室,基本上不是世界领先的(课题)就不会往前做了。就是要想未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别人还没想到,我们就开始做了,肯定是领先的。

 

…………

 

 

 

做学问,有怎样的“学问”?

 

——邱勇说,大学是文化机构,一定要努力去传承文化、坚守传统。大学越古老就越厚重。在传承文化、坚守传统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推动文化创新,厚重而不乏朝气。

 

——年已九旬的常沙娜说,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对我影响太大了,尤其是林徽因。她还受一个人的深刻影响,就是周恩来总理,在对话中反复、多次提及周总理的要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丘成桐表示,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做第一流的学问本质上很简单,就是要发现一条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条路要是一条大路,不是小路。要因为你的这个发现影响到很多学者的前途,影响到他们要做的学问。这才是大学问。

 

——姚期智认为,一所高校的水平和师资队伍的水平密切相关:“要培养最优秀的年轻人,就必须要有最优秀的老师来带领他们,我们的大学应该引进更多有创造力的优秀教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陈来说,作为“文革”后北大首届研究生,一代人都是“听张先生的课,看冯先生的书”,“老师张岱年先生对我的影响最大”,因为“张先生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做研究生,一进去就是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学,一个是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

 

而博士毕业后回北大第一天“就给冯友兰先生当助手,我便开始观察了解老先生作为一个哲学家如何思考、如何做学问。我给他做助手,其实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冯先生对我的现实影响也很大”。

 

——在白重恩看来,拔尖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发现他的品质,发挥他的潜质”,学生本身就有这个潜质,你要创造条件让他把潜质发挥出来。所以我们的新生研讨课故意不要统一的课程,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教育。

 

——戴琼海格外重视学生“想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他说,有时候提出问题可能会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提的问题的深与浅,决定了这个学生的能力,甚至决定了未来的发展。”

 

…………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国家栋梁的熔炉,穿越百年风雨的清华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镌刻下永不磨灭的伟绩。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新华社与清华园内“大先生”们共同完成的一部访谈录,为读者揭示清华成功的奥秘,阐释清华人文内涵,其中既有真情吐露,又不乏真知灼见。

 

这本小书浓缩了清华一百多年的流金岁月,汇聚了11位各领域“大先生”的感悟和沉思,让读者从中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顶尖大学,什么是民族脊梁,什么是人品、学品、文品。



作者简介
李斌
高级记者,新华社北京分社原副社长、总编辑。策划并出版了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独著《二探北极》,合著作品有《未来产业:塑造未来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学问的“味道”: 与燕园“大脑”面对面》,主编《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领跑力: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引领之道》《生物经济:一个革命性时代的到来》《靠前调查: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北京秘密:你不知道的“全域文化”之城》《使命的成就: 中国五矿互补式重组三年两翻番历程及启示等图书,编著《2004科技中国》等。

目录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 新华社与清华园内“大先生”们共同完成的一部访谈录, 为读者揭示清华成功的奥秘, 阐释清华人文内涵, 其中既有真情吐露, 又不乏真知灼见。这本小书浓缩了清华一百多年的流金岁月, 汇聚了11位各领域“大先生”的感悟和沉思, 让读者从中深刻理解, 什么是中国大学, 什么是民族脊梁, 什么是人品、学品、文品。

内容摘要
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国家栋梁的熔炉,穿越百年风雨的清华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目前镌刻下永不磨灭的伟绩。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新华社与清华园内“大先生”们共同完成的一部访谈录,为读者揭示清华成功的奥秘,阐释清华人文内涵,其中既有真情吐露,又不乏真知灼见。
这本小书浓缩了清华一百多年的流金岁月,汇聚了11位各领域“大先生”的感悟和沉思,让读者从中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很好大学,什么是民族脊梁,什么是人品、学品、文品。

主编推荐
1.新华社记者走进清华,与清华知名的教授、学者面对面,畅谈清华的教育基因和文化基因,揭秘清华的精神内核
2. 汲取百年清华精神,照亮每个人的心灵底色,成为更好的自己
3. 追溯清华百年发展历程,管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4. 以清华为窗口,思考大学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关系

媒体评论
从清华精神中,汲取每个人都需要的力量
——《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国家栋梁的熔炉。一百多年来,清华英才荟萃,人才辈出,无数学子孜孜以求,想要迈进这所高等学府的校门。然而,对于更多人来说,清华大学依然笼罩在一层神秘的光环之下。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清华大学能够始终引领时代、不断前行的根源何在?我们每个人怎样才能从清华的精神品格中汲取让自己获益的养分?
近日,由新华社北京分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李斌主编的《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由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深度访谈录,旨在揭示清华成功奥秘,阐释清华人文内涵,带领读者走进清华,感受涵蕴百年的清华精神。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新华社与清华园内“大先生”们共同完成的一部访谈录。邱勇、杨振宁、丘成桐、姚期智、薛澜等11位名师在书中讲述了清华的过去、当下以及未来。他们的叙述真诚而深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透露了学问的“秘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何谓清华”有了答案。
时任校长邱勇在书中说到,大学要有大学的模样,就是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胸襟。大学是汇聚大学者、产生大学问的地方,还是培养大写的“人”的地方。大写的“人”是能立得住、站得牢、全面发展的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世界有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在“立足中国,领跑世界”一文中非常自信地说:“与世界其他一流高校相比,中国很好大学的一个优势就是我们拥有世界上优选的本科生生源,全国很优秀的学生都汇集于此。”正是因为清华大学汇聚了中国很好的学生,这群天资与热忱兼具的少年,就是清华攀登科研之峰的人才基石和独特优势。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清华也有着不解之缘,自199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后,此后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校指导学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在书中,他不仅谈到了清华物理系的发展起源,更以诗明志,“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他还直言不讳地说:对清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我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帮他们“指路”。对清华学子尤其是研究生,杨振宁还赠送人生经验之谈:“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读研究生的几年关键是要把自己“带到可以发展、大有发展的领域,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书中题为“大学与国运兴衰连在一起”一文中,清华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说:“驱动清华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是使命感。清华成立之初,是带着国耻建立起来的,清华人始终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而且一代代传承。清华这么多年形成的自强不息、追求很好的精神,推动它不断超越自我,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动力。不管在什么年代,清华都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始终不断传承。”
…………
11位杰出清华人,11篇不同视角却同样精彩的回答,共同揭示了“这就是清华”的底层逻辑。让读者从中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很好大学,什么是民族脊梁,什么是人品、学品、文品。
清华精神引领这座百年学府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不断前行,为国家铸栋梁,为民族造英才。相信这本《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能够帮助每一位读者,从清华精神中,汲取每个人都需要的力量,成就更好的人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