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性格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4.53
1.5折
¥
30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美) 伊丽莎白·伯格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7456636
出版时间2010-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498917
上书时间2024-10-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伯格,医学博士。作为一名经委员会认证的执业少年儿童精神病学家及知名的育儿专家,她始终服务于社区、医院及患者的家庭,拥有30年为患儿及其家庭诊疗的丰富临床经验。她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是美国知名的“濒危儿童委员会”会员之一。伯格博士目前活跃于各大学术研讨会、公共论坛及广播电视节目,为牵肠挂肚的父母们答疑解惑。伯格博士现与丈夫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埃尔金斯公园,她的两个孩子均已成年。
目录
本书探讨亲子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性格。结合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讲述亲子教育, 并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亲子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可给父母、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人良多启发。
内容摘要
《培养孩子的性格》为父母、儿童及决策者展示了亲子之爱如何成为孩子性格育成的摇篮。本书通过寻常家庭中育儿案例所蕴含的经验智慧,以及对从襁褓至成人过程中儿童性格变化的深刻探讨,阐释了孩子如何通过对父母之爱的认同而逐渐获得性格的成熟。伊丽莎白·伯格博士,试图叩问成长之路上孩子行为的意义,并以此帮助父母在调节自身情感的基础
上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提供支持。大量丰富的家庭生活实例,辅以对青少年临床案例的专业解读成就了这部智性佳作。
精彩内容
性格权威
传统美国梦中的父母形象是坚强、善良而且忠诚的。影视剧中的日常生活里,他们在家庭里的领导地位是鲜明、亲切并且鼓舞人心的。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彼此以及孩子。这种朴素的付出使他们成为备受尊重的人。
他们为自己的辛勤工作感到自豪,并以愿意为此承担责任而感到快乐。他们用自尊面对悲伤,既不会顾影自怜,也不会嫉妒他人。这样一来,人们都想要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做他们所做的事。
这些理想化的完美的父母形象自会滋生一种天然的权威,从而造就出孩子性格中最好的部分。父母也许并非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他们也许不曾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他们或许压根就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所能树立的权威。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还是显示出他们对于人生目标的不懈付出,以及对于人生信念的执著追求。
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所建立起的坚不可摧的权威,其实质在于信念两字,即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对于孩子成长的力量以及积极发展的信念,对于自己的智慧、独立、才干的信念。这种权威正是当下许多父母所孜孜以求的。如果想要了解什么力量会提升或耗损父母的权威,我们所需关注的就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技巧,而在于父母的整体精神境界及价值观。父母性格中的这些特质赋予其权威形象以丰富的内涵。
在行使个人权威时,相对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们的目标何在?最
根本的目标,无须赘言,在于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这一点显而易见。生
活中,我们常常目睹这样一幕,幼童即将为潜在的危险所侵噬,就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总会被父母一把抱起,从而远离性命之虞。孩子刚刚能够自由活动时还太过年幼,不具判断力,父母在生活中的这种躯体与精神的双重权威便不可或缺。
如果父母决定不让孩子在街上玩,他们就能杜绝这种危险的发生。这一决定对于我们周遭这个危机四伏的大干世界完全是适用的。明智的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比较自如,因为直觉告诉他们,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往往会招致孩子的反抗,这会让一个渴望事事靠己的小孩怒不可遏。于是,父母宁可去掌控局势而不是去控制孩子本身。不过,父母在情势所迫时还是会毫不迟疑动用一己之力将孩子救离危险之境。父母会阻止小孩引燃房间窗帘,或是在餐桌上朝着祖母掷叉子。这也许能证明为人父母者的机敏和警觉,而并非单纯地表明他们只是比孩子强壮些。不过在孩子年幼时,体力上的优势确实是支撑父母确保孩子平安无恙的因素。在尝试其他手段未果时,大人会牵制住孩子,使他们脱离险境。
即便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具备独立处理财务能力时,为了孩子自身的利益,父母仍会要求他们去做某些事。也许某天放学回家后孩子会对二年级的课程“受够了”,但他第二天还是得回学校上课。此时如果碰上内心怀有不确定感的父母,他们往往会被孩子唬住,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
关于教育价值的讨论随之便会连篇累牍,滔滔不绝。而如果遇到一时语塞或是碰壁的父母,他们也许会为了自己的无助感而产生过激行为,大喊大叫。真正聪明的父母会同情孩子的焦虑之情,温柔地安慰孩子,明天还很遥远呢。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必须尊重现实规律,父母是以确保平安的名义这么做。孩子要接种疫苗,要在晚饭前按时回家,要做很多诸如此类令他心不甘情不愿的事,如果不是有人逼他做,他定会拒绝。然而,必须有人强迫他去做这些事,从而帮助他在生活中建立起健康有益的常规程序,并赋予他一种稳定感与安全感。富于同情心的父母努力在家庭中维持一套理性的组织秩序,因为对于种种可能性的未雨绸缪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孩子会发现,这些规则是用来帮助人们的,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生命的节奏以及父母生活方式带来的音符构成了父母关爱的本身。比如,孩子在每晚固定的时间必须就寝,因为这样他们第二天才不至于昏昏沉沉。孩子们太小不懂事,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必须接受父母的监督。孩子对此的反应主要取决于父母做这件事的心情和精神状态。对于严禁自己熬夜的父母和温柔地把自己按时抱到床上的父母,孩子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鉴于孩子尚年幼,依赖性很强,他们需要父母计划并监管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拿主意,帮他们谋福利。父母无需对自己是否有权强制孩子服从自己心存疑虑。正如一个交通警察在道路拥挤时有权分流疏通主干道一样,对此完全没有商榷或辩解的必要,他必须得这样做。
当然,父母迟早要通过自身的权威去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帮助他们逐渐继承父母的角色功能。这有别于用父母权威确保孩子安全。世间并不存在使人学会自我管理的强制性外力。孩子必须发自内心想要这么做,同时得有人教他如何去做。他们需要灵感与信息。这构成了父母权威的第二个方面。
教会孩子自我管理也许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必须做到宽容、自律,同时也需要精力和智慧。这样就形成了专家式父母家庭氛围的自然法则和生活规律。父母言传身教,苦口婆心地启发、塑造孩子。这与其说是警察式的权威,倒不如说是睿智长者的权威。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个关于蝴蝶的专业问题要向人请教,你会咨询这方面的专家。他不能“让”你解决问题,但也许他能帮助你,使你最终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父母所提供的专家式的帮助是建立在成百上千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指点迷津,并非心血来潮偶然所得。而孩子所需要的专家,不是科学的、职业或技术上的,而是生活上的。世界为何这样运转?人们又为何这样处事?碰到了瘪轮胎、流鼻血,或是死去的小鸟该怎么办?孩子没完没了的“十万个为什么”象征着他们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想从父母身上获取智慧,也显示出他们乐于掌握外部世界的运作规律,并希望学会控制自身以应对外界的反应。
P34-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