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572.54 5.8折 980 全新

库存5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水龙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6682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0元

货号4178765

上书时间2024-10-18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一书,荟萃了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历史上《近思录》文献的六百余种代表性版本,剖析版本递序、分辨版本源流、详解版本形态、判断版本价值,体例 科学,考辨详尽,文献丰富,判断精准。并配以精美全彩图录一册,便于读者直观感受。本书是对东亚范围内《近思录》文献版本的集中整理,是研究《近思录》的可靠工具书,不仅 有助于学者进一步明晰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梳理《近思录》在版本流变异同中的细微嬗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还能启发学者思考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本土化接受过 程,从而为研究东亚历史的文化交流提供崭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程水龙,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完成专著3部与古籍整理300余万字,曾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 届世界朱氏联合会国际青年学者朱子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目录

嚴佐之
2021年4月目録《近思録》東亞版本考述目録
上册
序1
插圖目録1
緒論1
一、 現存《近思録》文獻的東亞版本概况7
二、 《近思録》在朝鮮半島的接受與傳播 29
三、 《近思録》在日本的傳播與本土化 43
四、 《近思録》系列文獻流佈至東亞的概况 56
五、 《近思録》在東亞的學術地位與影響 67
附録:《近思録》在歐美的傳播 86
上編:《近思録》中國版本考述
第一章《近思録》原文本的産生及其版本 
第一節《近思録》的編纂與流佈 
一、 《近思録》的編纂者
二、 《近思録》的編纂與修訂
三、 《近思録》編纂的獨特性與典範性
四、 南宋時期的《近思録》傳本 
第二節現存《近思録》原文本版本考 
一、 《近思録》原文本明代版本考述
二、 《近思録》清代吕留良家刻本源流考第二章《近思録》代表性注本版本源流考 
第一節葉采《近思録集解》版本考述 
一、 葉采集解《近思録》的宋元刊本 
二、 《集解》明刊本與《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傳本
三、 葉采《近思録集解》在清代的傳本 
四、 附論:《宋元學案》所載兩位“葉采”考辨
第二節江永《近思録集注》版本考述 
一、 江永《近思録集注》的抄本 
二、 江永集注《近思録》附《考訂朱子世家》傳本考 
三、 王鼎校次本《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傳本考
四、 江永集注《近思録》江蘇書局傳本考 第三章續仿編《近思録》的代表性著述版本考
第一節續《近思録》版本考述
一、 蔡模《近思續録》《近思别録》版本考述 
二、 佚名《文場資用分門近思録》宋刻本考述
三、 佚名《近思後録》宋刊本考述
四、 清劉源渌《近思續録》及其傳本考述
五、 清鮑桂星、何鴻器輯《續近思録》考述
六、 清鄭若羲《續近思録》本考述
七、 清杜培誠《近思續録》道光年間刊本考述
第二節“五子近思録”系列版本考述
一、 明錢士升《五子近思録》版本考
二、 清汪佑《五子近思録》及其傳本考
三、 清施璜《五子近思録發明》及其傳本考
四、 清孫嘉淦《五子近思録輯要》及其傳本考
五、 李元緗《五子近思録隨筆》版本考
六、 附論:《四庫全書》不收録《近思録》施璜、張伯行注本的原因探究

第三節張伯行“三録”版本考
一、 張伯行《近思録集解》版本考
二、 張伯行《續近思録》版本考
三、 張伯行《廣近思録》版本考第四章《近思録》其他注本版本考
第一節南宋熊剛大、楊伯嵒注本考
一、 熊剛大《近思録句解》版本考
二、 楊伯嵒《泳齋近思録衍注》版本考
三、 附論:楊伯嵒生平考
第二節茅星來《近思録集注》版本考
一、 茅星來《近思録集注》抄本考述
二、 附論:論清初考證學對理學經典注解之革新第五章其他《近思録》注本與仿編本考述 
第一節《近思録》劄記及其他後續著述 
一、 南宋陳埴《近思雜問》版本考 
二、 明代江起鵬《近思録補》版本考 
三、 清初張習孔《近思録傳》版本考 
四、 清朱顯祖《朱子近思録》版本考 
五、 清李文炤集解《近思録》版本考 
六、 清黄叔璥《近思録集朱》稿本考述 
七、 清汪紱《讀近思録》版本考述 
八、 清陳沆《近思録補注》版本考 
九、 黄奭《近思録集説》抄本考述 
十、 郭嵩燾《朱子原訂近思録注》抄本考述
十一、 吕永輝《國朝近思録》清刊本考述
十二、 黑次珮氏《近思録復隅》稿本考述
十三、 張楚鍾《小學近思理話》清刻本考述
十四、 牛兆濂《讀近思録類編》清活字本考述
十五、 張紹价《近思録解義》民國活字本考述
十六、 管贊程《近思録集説》民國活字本考述
十七、 《近思録》文獻中尚待考證的版本
第二節明清“仿《近思録》文本”略考
一、 明高攀龍《朱子節要》版本考
二、 清嚴鴻逵《朱子文語纂編》版本考
三、 明清“仿近思録文獻”的其他文本考述
四、 現已亡佚的《近思録》文獻簡介下册
中編:《近思録》朝鮮半島版本考述第六章古朝鮮刊抄的《近思録》及其續仿編本
第一節李朝刊抄的《近思録》原文本考
一、 朱熹、吕祖謙合輯《近思録》李朝木板本
二、 《近思録》朝鮮李朝筆寫本 
第二節李朝刊抄的中國學者《近思録》續仿編本考
一、 蔡模《近思續録》《近思别録》李朝版本考
二、 汪佑《五子近思録》李朝版本考
三、 施璜《五子近思録發明》李朝筆寫本第七章古朝鮮刊印的中國學者《近思録》注本
第一節葉采《近思録集解》朝鮮版本考述
一、 葉采《近思録集解》李朝活字本
二、 葉采《近思録集解》古朝鮮木板本
三、 葉采《近思録集解》朝鮮人筆寫本
第二節李朝刻印熊剛大、江永等人的注本考
一、 熊剛大句解《近思録》李朝版本
二、 江永《近思録集注》李朝筆寫本第八章古朝鮮學者的《近思録》注解本 
第一節李朝學者《近思録》“釋疑類”文本考 
一、 權橃《近思録考疑》文本 
二、 金長生、鄭曄《近思録釋疑》版本考述 
三、 李朝學者“考《近思録釋疑》類”文本
第二節對葉采《集解》進行質疑、辨析的文本考
一、 對《近思録》進行疑問與訓解的文本
二、 對葉采《集解》進行增删與辨疑的文本
第三節李朝學者的其他注釋本考述
一、 李瀷《星湖先生近思録疾書》李朝筆寫本
二、 朴履坤《近思録釋義》石印本
三、 金平默《近思録附注》李朝筆寫本
四、 徐壽錫《近思録增解》木板本
五、 金澤述《近思録集注》李朝筆寫本
六、 黄炳中《近思録東本唐本考證》筆寫本
七、 韓汝愈《近思録經義釋解》石版本第九章古朝鮮學者的仿《近思録》類文本
第一節名曰《續近思録》或《近思續録》的仿編本考
一、 名曰《續近思録》的仿編本考述
二、 名曰《近思續録》的仿編本考述
第二節名曰“某某子近思録”的仿編本考
一、 李度中《李子近思録》李朝筆寫本
二、 朴泰輔《海東七子近思録》李朝筆寫本
第三節名曰《近思後録》的仿編本
附説第十章古朝鮮學者關於《近思録》的問答、講義類文本
第一節李朝學者《近思録》問答類文本考述
一、 李滉《答某某問目近思録》文本
二、 朴世采《近思録問答》李朝木板本
三、 李世《近思録問目》李朝筆寫本
四、 金幹《近思録答問》活字本
五、 尹東洙《答李思齊問目》筆寫本
六、 鄭重器《對近思録策》李朝木板本
七、 金元行《近思録問答》李朝筆寫本
八、 趙承洙《近思録問答》李朝筆寫本
九、 蔡鍾植《近思録問辨》李朝木板本
十、 鄭載星《近思録發問》筆寫本
十一、 沈鶴焕《近思録問答》李朝活字本
第二節李朝學者《近思録》講義類文本考述
一、 尹鳳九《近思録講説》李朝木板本
二、 楊應秀《近思録道體篇講義》李朝活字本
三、 南景羲《近思録講義》李朝木板本
四、 柳徽文《近思録講録》李朝活字本
五、 李朝正祖《近思録講義》木板本
六、 李源祚《近思録講義》李朝木板本
七、 李鍾祥《近思録講義》李朝活字本
八、 柳重教《近思録講義發問》李朝活字本
九、 李根元《近思録講義發問》筆寫本
十、 金輝轍《近思録講義》李朝活字本
十一、 沈相龍《近思録講説》筆寫本
十二、 柳遠重《講説近思録》活字本
十三、 金克永《近思録講義》木板本
十四、 金鎮文《近思録講義》活字本
十五、 丁大秀《講近思録》活字本
十六、 沈相鳳《近思録講義》活字本
十七、 關於李朝《近思録經義》的文本考述
第三節李朝學者《近思録》劄記類文本考述
一、 朴知誡《近思録劄録》筆寫本
二、 朴長遠《近思録劄録》李朝木板本
三、 林泳《近思録讀書劄録》李朝木板本
四、 朴光一《近思録劄記》李朝木板本
五、 趙德鄰《近思録參考》李朝筆寫本
六、 朴泰漢《近思録劄記》李朝木板本
七、 林象德《近思録讀書劄録》李朝活字本
八、 金教行《近思録劄録》李朝筆寫本
九、 朴燦瑛《近思録劄記》李朝筆寫本
十、 姜必孝《近思録時習録》活字本
十一、 鄭裕昆《近思録抄説》李朝木板本
十二、 李震相《近思録劄義》李朝筆寫本
十三、 朴文鎬《近思録劄説》活字本
十四、 南昌熙《批奉姪太極圖解近思録疑目兼論立巖叔答説》活字本
十五、 權載奎《讀近思録首篇》活字本
十六、 金珠《金而晦近思録私劄講辨》活字本
十七、 李秉灝《讀金士文權正父講辨金而晦近思録私劄》木板本
十八、 金榥《近思録私劄》韓國活字本
十九、 李馥《近思録備忘録》筆寫本
下編:《近思録》日本版本考述
第十一章日本刊印的《近思録》及其續編本 
第一節日本刊印的《近思録》原文本考 
一、 山崎嘉訓點本源流考述 
二、 《近思録》其他日文訓點本考述
三、 無日文訓點的《近思録》版本述考
第二節日本刊印的《近思録》中國學者續仿編本考
一、 蔡模《近思續録》《近思别録》和刻本考述
二、 江起鵬《近思録補》日本抄寫本考述 
三、 汪佑《五子近思録》和刻本考述 
四、 嚴鴻逵《朱子文語纂編》和刻本考述 第十二章日本抄刻的《近思録》中國學者注本 
第一節日本刻印的葉采《近思録集解》系列版本考 
一、 卷端題署“葉采集解”的日本版本 
二、 葉采集解、吴勉學校閲《近思録》和刻本 
第二節日本刻印的《近思録》其他中國學者注本 
一、 陳埴《近思雜問》和刻本 
二、 熊剛大《近思録句解》和刻本、抄寫本 第十三章日本學者的《近思録》注本與仿編本 
第一節日本學者《近思録》注本考述 
一、 宇都宫遯庵《鼇頭近思録》版本考述 
二、 貝原篤信《近思録備考》版本考述 
三、 田忠勝信《近思録集解便蒙詳説》版本考述 
四、 澤田希《近思録説略》版本考述 
五、 中井履軒《近思録聞書》版本考述 
六、 溪百年《近思録餘師》版本考述 
七、 佐藤一齋《近思録欄外書》版本考述 
八、 安褧《近思録訓蒙輯疏》版本考述 
九、 金子霜山《近思録提要》漢文寫本 
十、 大澤鼎齋《近思録詳説》抄寫本 
十一、 東正純《近思録參考》漢文版排印本 
十二、 飯田伝一《近思録選釋》昭和三年印本 
第二節日本學者仿《近思録》體例續編本考 第十四章日本學者講讀《近思録》類文本 
第一節日本學者解説《近思録》文本考述 
一、 中村惕齋解説《近思録》的文本 
二、 櫻田虎門《近思録摘説》版本考述 
三、 張源祥編《近思録鈔》謄寫本考述 
第二節日本學者讀《近思録》劄記類文本考述 
一、 山崎闇齋《近思録講義筆記》稿本 
二、 伊藤維楨《讀近思録鈔》抄寫本 
三、 淺見絅齋的《近思録》“師説”與“筆記” 
四、 佐藤直方《近思録筆記》日文抄本
五、 三宅重固《讀近思録筆記》漢文寫本
六、 五井蘭洲《近思録紀聞》漢文抄寫本
七、 小出唯知《近思録會讀筆記》漢文寫本
八、 中井竹山《近思録説》漢文抄寫本
九、 宇井默齋《近思録筆記》日文寫本
十、 日原坦齋《近思録筆記》抄寫本
十一、 佚名《近思聽録》《近思道體首章之筆記》寫本
第三節日本學者《近思録》講義類文本考述
一、 剛庵獨録《近思録講義》日文寫本
二、 室鳩巢《近思録道體講義》漢文抄寫本
三、 若林强齋《近思録》講義的文本
四、 小野道熙《近思録講義》日文寫本
五、 中村習齋《近思録講説》漢文寫本
六、 稻葉默齋《近思録講義》日文抄寫本
七、 日原先生《近思録六有西銘講義》日文抄寫本
八、 《近思録講義》藤原兼原抄本
九、 内藤耻叟講述《近思録》《近思别録》本
十、 西晋一郎《近思録講義》日文印本
十一、 山崎道夫《近思録講本釋義》日文印本
十二、 其他尚待考訂的“講讀類”文本第十五章日本現代譯注的《近思録》文本
一、 加藤常賢譯《近思録》
二、 林泰輔譯《近思録》
三、 飯島忠夫譯注《近思録》
四、 秋月胤繼譯注《近思録》
五、 山崎道夫譯注《近思録》
六、 湯淺幸孫《近思録譯注》
七、 《朱子學大系》本《近思録》
八、 《新釋漢文大系》本《近思録》
九、 《近世漢籍叢刊》和刻影印本 
餘論:《近思録》傳本在朝鮮半島、日本間的流佈
第十六章韓國現存中國、日本的《近思録》傳本
第一節韓國現藏中國“《近思録》文獻”簡目
一、 《近思録》原文本 
二、 《近思録》注本 
三、 張伯行“三録”清代至民國年間的刻印本
第二節韓國現藏日本刊印的《近思録》文獻
一、 《近思録》及其日文訓點本 
二、 日本學者的注釋本
三、 葉采《近思録集解》日本刻本第十七章日本現存中國、朝鮮半島的《近思録》傳本
第一節日本現存中國“《近思録》文獻”簡目
一、 《近思録》原文本 
二、 《近思録》注本 
三、 張伯行“三録”清代刻本
四、 《五子近思録》系列版本 
第二節日本現存的朝鮮半島《近思録》傳本
一、 朝鮮王朝刊印的中國學者“《近思録》文獻”
二、 朝鮮王朝學者的“《近思録》文獻”
三、 朝鮮人姜沆寫本
第三節日本藏《近思録標題釋義》真僞辨
一、 汪道昆其人
二、 《近思録標題釋義》與《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比較 
三、 結論
第四節“《近思録》文獻”在朝鮮半島與日本間的交流概况 
一、 在《近思録》文獻流佈上朝鮮與日本互有往來
二、 朝鮮、日本的保存與再生可彌補中國相關文本的散佚結論
一、 東亞在朱學化進學路徑建構上存在共通性
二、 東亞對葉采《近思録集解》的推崇與質疑
三、 東亞“近思之學”的文獻構建與學術價值
四、 其他值得思考的問題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音序索引圖録插圖目録插圖目録
圖11朱熹、吕祖謙共撰《近思録》,明嘉靖六年賈世祥刻本83
圖12《近思録》,明嘉靖十七年吴邦模刻本86
圖13《近思録》,明嘉靖年間刻本89
圖14朱吾弼《重編近思録》,明萬曆三十五年朱崇沐刻本90
圖15《近思録》,明崇禎八年鮑懋度刻本94
圖16《近思録》,明崇禎九年張隽刻本97
圖17《近思録》,吕氏家塾讀本,清初刻本108
圖18《近思録》,吕氏家塾讀本,清初刻本108
圖19《近思録》,吕氏家塾讀本,清初刻本110
圖110《近思録》,清光緒十年三原劉氏傳經堂刻本113
圖111《近思録》,清初《朱子遺書》本116
圖112《近思録》,清初《朱子遺書》本118
圖113《近思録》,清刻本118
圖114《近思録》,《朱子遺書合編》本,清光緒十二年傳經堂刻本
122
圖115《近思録》,清嘉慶二十二年刻,道光三年印本123
圖116《近思録》,咸豐七年湛貽堂刻本126
圖117《近思録》,清咸豐十年徐樹銘校刊本130
圖118《近思録》,清同光年間猗氏方麓書院刻本131
圖119《近思録》,清同光年間猗氏方麓書院刻本書名葉131
圖120《近思録》,傅維森《端溪叢書》本,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134
圖21葉采《近思録集解》,元刻本142
圖22《近思録集解》,元刻明修本145
圖23《近思録集解》,明初刻本148
圖24《近思録集解》,明中期刻本149
圖25《近思録集解》,明正德十四年刻本151
圖26《近思録集解》,明嘉靖年間刻本153
圖27《近思録集解》,明末陸雲龍訂正本155
圖28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嘉靖十七
年劉仕賢刻本162
圖29《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嘉靖十七年劉仕賢刻本163
圖210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新刊分類近思録》,明刊巾箱本
165
圖211《新刊分類近思録》,明代建陽坊刻本166
圖212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吴勉學校閲《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
明萬曆年間刻本168
圖213《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代建陽楊璧卿刻本170
圖214《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代稽古齋刻本171
圖215葉采集進,周公恕類次,吴中珩校閲《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
明末刊本172
圖216《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盛芸閣刻本174
圖217《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盛芸閣刻本書名葉175
圖218葉采《近思録集解》,清康熙年間邵仁泓校刊本177
圖219《近思録集解》,清□經堂刊本180
圖220《近思録集解》,清雍正年間三多齋重刻本181
圖221《近思録集解》,清康熙年間柯崇樸重刻本182
圖222《近思録集解》,清雍正三年尚義堂重刻本183
圖223《近思録集解》,清代在兹堂刻本184
圖224《近思録集解》,清乾隆元年培堂刻本185
圖225《近思録集解》,清乾隆五年刻本187
圖226《近思録集解》,清乾隆年間刻本188
圖227《近思録集解》,清光緒十年津河廣仁堂刻本191
圖228李振裕、高裔重編《重鎸近思録集解》,清康熙二十八年崇
正堂刊本194
圖229《重鎸近思録集解》,清刻本194
圖230葉采集解,朱之弼詮正《近思録原本集解》,清康熙十三年
刻本196
圖231《近思録原本集解》,清雍正九年修補印本198
圖232《近思録原本集解》,清代天心閣刻本200
圖233江永《近思録集注》,清嘉慶十二年婺源李承端刊本220
圖234《近思録集注》,清嘉慶十二年婺源李承端刊本220
圖235《近思録集注》,清道光五年婺源一經堂刻本226
圖236《近思録集注》,清道光二十四年大梁書院刻本228
圖237《近思録集注》,清咸豐三年醉經堂刻本230
圖238《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金陵書局刻本231
圖239《近思録集注》牌記,清光緒十四年山西濬文書局刻本232
圖240《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年河南學署刻本233
圖241《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七年書業德刻本234
圖242《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年間維新局校刊本235
圖243《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年間裕德局校刊本236
圖244江永集注《朱子近思録》,清末刻本237
圖245江永《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嘉慶十九年江西藩署刊本
240
圖246《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咸豐二年孫鏘鳴校刊本244
圖247《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四年望三益齋刻本246
圖248《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同治七年崇文書局重刻本248
圖249《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元年香山何璟重刻本249
圖250《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一年江西書局刻本251
圖251《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刻本252
圖252《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重刻本253圖253《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長安少墟書院重刻本
254
圖254《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八年江西兩儀堂刊本
255
圖255《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五年浙江官書局刻本255
圖256《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民國八年麗澤會重刻本256
圖257《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四部
備要》鉛印本257
圖258《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刻本260
圖259《近思録集注》,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鴻章書局石印本(存疑)
262
圖260《近思録集注》刊記,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鴻章書局石印本
(存疑)262
圖261《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八年上海文瑞樓石印本”(存疑)
264
圖262《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掃葉山房刊本265
圖263《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七年上海文瑞樓石印本266
圖264《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三十年蜀東善成堂刻本266
圖265《近思録集注》,民國十一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8
圖266《近思録集注》,民國十三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8
圖267《近思録集注》,民國十五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9
圖268《近思録集注》,民國十八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9
圖269《近思録集注》,民國十八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書名葉270
圖270《近思録集注》,王雲五編《萬有文庫》收録,民國十九年商務
印書館排印本271
圖271《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一年周氏師古堂刊《古訓粹編》本
272
圖272《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四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排印本
273
圖273《近思録集注》,清末或民國年間上海文瑞樓石印本274
圖31熊剛大句解《近思續録》,《新編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元刊本
279
圖32蔡模《近思續録》,清康熙二十八年天蓋樓刻本287
圖33《近思續録》,清光緒三十一年張暜刻本290
圖34《近思續録》,清代正誼書院刻本291
圖35熊剛大句解《近思别録》,《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元刊本
293
圖36佚名《文場資用分門近思録》,宋刻本295
圖37佚名《近思後録》,宋刻本297
圖38劉源渌《近思續録》,清初抄本300
圖39《近思續録》,清康熙三十九年陳舜錫抄本305
圖310《近思續録》,清同治八年青州學署刻本309
圖311《近思續録》,清光緒十七年補刻本313
圖31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