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6.61 2.4折 68 全新

库存363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雪良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0881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77195

上书时间2024-10-17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 —世纪初的对话 ”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 ”;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 ”。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

 

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

 

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

 

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 ”。“面向大众 ”与“通俗化 ”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 ”,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 ”,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 ”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是“面向大众 ”的,并且在“通俗化 ”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 ”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 8月 17日

 

 · 

 

 

 

序二

 

 

 

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

 

回忆起吴晗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

 

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

 

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

 

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段回忆让

 

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

 

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这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编纂。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阶级斗争为纲 ”和“残酷战争 ”描写的局限,注重于阶层、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唯帝王将相 ”和“否帝王将相 ”两个*的局限,注重于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 ”“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

 

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

 

表佐证历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部“丛书 ”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遇上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著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从中可以汲取*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 ”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 ”,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 ”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著,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

 

商品简介

春秋时期起始于公元前770年的平王东迁,结束于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这一时期王权衰微,导致诸侯混战,其间相继出现"春秋五霸"。本书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资料,对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予以深入浅出的展现,力图多方呈现春秋时期复杂纷纭的历史面像,揭示出这大变化的时代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陈雪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编审。著有《司马迁人格论》《中国远古文明之谜》《读<三国演义>》《中华传统美德》等,另著有历史人文小品集《生命·事业·未来》《立志·修身·读书》《交友·处事·做人》等。


李学勤(1933-),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有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很好建树。现为靠前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靠前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优选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郭志坤,有名出版家,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获得者。

目录
全书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资料,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对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 进行深入浅出的展现。

内容摘要
 春秋时期起始于公元前770年的平王东迁,结束
于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这一时期王权衰微,导
致诸侯混战,其间相继出现“春秋五霸”。陈雪良著的这本《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资料,对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予以深入浅出的展现,力图多方呈现春秋时期复杂纷纭的历史面像,揭示出这大变化的时代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主编推荐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春秋史》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予以深入浅出的展现。力图多方呈现春秋时期复杂纷纭的历史面像,揭示出这大变化的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便于读者更清晰掌握了解本段历史。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事情是这样的:周公旦还政于成王以后,成王到了新建成的洛邑城,它比起陈旧的丰镐城来当然是另有一番景象。成王从洛邑回都后,不谈民生,不谈治国方略,而大谈洛邑风光如何绮丽,美女如何妖艳,饮食如何可口。这使周公大为警觉起来:一个王者如
果走上贪图安逸、腐化堕落的道路,那会意味着什么呢?
周公旦把成王请来,先施君臣之礼,然后郑重其事地说:“今天老臣把国君请来,是想跟君王谈一件最重大的事。”成王对从小就扶持自己长大的叔父周公旦还是尊重和怕惧的,他战战兢兢地作答:“叔父尽管说来,小侄正洗耳恭听着呢!”周公旦一脸严肃地说:“我要说的是两个字:无逸。国君,你听清楚了没有?想一想,什么叫‘无逸’啊?”成王谦和地回答:“侄儿见识浅薄,正静候着叔父的教诲呢!”周公旦告诉成王:“所谓无逸,有两层意思:一是要
勤奋,要懂得稼穑之艰难,无论如何要带领全体民众走艰苦创业的路。二是生活要简朴,不能贪图安逸、
贪图享乐,更不能腐化堕落。殷鉴不远,要记住了,殷纣王就是从腐败开始走上亡国之路的。”听了周公旦的一番教诲,成王省悟了,他说:“尊敬的叔父,你说的我真的懂了,我要做一个真正的无逸之主,把先祖开创的基业继承好!”为了教育后代君王,周公旦把这次谈话,写成了《无逸》训文,希望后世君王都能遵循。可惜这篇训文在典籍中只存篇名,而文章却佚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纵观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室基本上保持纯正朴实的政风。如果要作简单分析的话,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厉行节俭。成王将要崩逝之时,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就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辅佐太子,而后立钊为王。成王去世后,召公、毕公就率领诸侯与太子一起到先王庙中,教导他文王和武王创业之不易,教导他“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篇。史书记载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这大概是真实的。犯罪的人少,刑罚就不太用了。
其二,关注民生。武王灭商后,曾经率“九牧之君”(相当于天下九州的州长),“登豳(bin)之阜,以望商邑”,彻夜不寐。周公旦问他为何不寐,他说老百姓生活安定不下来,我睡不着啊!由此,周统治者决定每年的春日亲自耕作籍田,以提倡农耕,决定“马放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让人们过上太平日子。
其三,关注民族和谐。从总体而言,民族融合这件事从夏王朝的建立开始一直是在推进着。不能说只是华夏族关注这件事,其实,生活在这一社会共同体中的各民族(各种族)都关注这件事。各族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有两条史料值得关注:一条见于《史记》,说周初的王室在对待边远民族上是“耀德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